黄万机
摘 要:清代光绪中叶,黎庶昌出任川东兵备道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在此“酌用西法”,给西南大地带来了“欧风美雨”。鼓励工商业者学习外洋生产技术,发展经济,又创办洋学堂培养出国留学人才;出版不少古籍,让“沙滩文化”的成果流布蜀中,他还招纳川东优秀子弟,亲自教授,让黎氏家学传播蜀地,琢育一代又一代人才,至今绵延不辍,使黔渝两地文化交流持久而深入,影响深远。
主题词:黎庶昌 川东道员 黔渝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1-72-76
黎庶昌于光绪十七年至二十一年(1891—1895)间任川东兵备道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在任期间,大力扶持民族工商业,与外商抗衡,争回利权;尤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新建洋学堂、扩建书院、开办公园,对川东地域的文化建设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一
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另两位代表是郑珍、莫友芝)。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二十六岁时向皇帝上《万言书》,得赏知县衔,发往曾国藩江南大营差遣委用。拜曾氏为师,任幕府文案,随国藩六年之久,光绪初年,随郭崧焘出使西欧,历任英、德、法、西班牙四国参赞,为时五年余。升任清国驻日本国钦差大臣(公使),前后两任,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晚年回国,出任川东兵备道道员,其辖地就是今天的重庆市。重庆古代为巴国,秦灭之后建巴郡,隋唐时设渝州,宋改重庆府,别称“渝”。
在西欧期间,先后游历十国,写《西洋杂志》一书,向国人介绍西洋各国历史及经济、政治、军事发展情况,描述各地民情风习,被誉为“十九世纪西洋民俗画卷”。在日本期间,考察“明治维新”的实绩。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一套“整饰内政,酌用西法”的治国方略,写成《敬陈管见折》一疏上奏皇帝。《折》中提出治国方略六大端:一、水师宜急建大支(建议平时练足一百号兵船,保卫海疆);二、火车宜及早兴办;三、京师宜修治街道(拓宽街道,广植树木,添设自来水火,置巡役人员);四、公使宜优先召见;五、商务宜重加保护;六、度支宜预筹出入(即财政收支搞预决算)。此外,建议派大臣赴欧美及日本游历,了解世界形势。
《折》中对每条作了具体分析,切实可行,富有革新精神,开维新变法的先河。可恨的是清廷拒绝改革,将原折退回。黎庶昌强国富民的美梦化为泡影。
二
黎庶昌任川东道期间,“裁汰旧规”,并尽力“酌用西法”,吸取西洋文明的精华,加以实施。鉴于西洋各国都会均设有公园、供民众休憩游玩。庶昌便把建于山间的五福宫加以改造,拆其围墙,增建亭阁,让民众平日游賞。他写有《改建五福宫北楼记》一文。如云:“凭高而视,二江绕其前,佛图拥其后,凃山龙门之旁涌环列者,笏立而佩趋,云滃而波驶,郁郁棼棼,吐纳万状……”令人胸臆顿开,气爽神怡。这便是后来的枇杷山公园。
川东道所辖三十多州县,赤望居半,一道之地,纵横千里,几乎等于小行省。治所重庆,经济繁荣,为通往长江中下游各省的交通枢纽,又是新开设的外国通商口岸,国内及外商货轮辐辏,是盐业和商品的集散地,工矿商贸均较发达。
就商贸而言,向外输出有鸦片、生丝、夏布、麻、羊毛、毛皮、猪鬃、茶叶、药材等货物;西藏的麝香、毛皮、药材等,经康定运至重庆再向外输出。从外地输入的有棉花、棉纱、棉毛织品、煤油等货物。各省行商巨贾汇集重庆,或贩买各省货物,或经营票号钱庄。为便于开展商务活动,纷纷修建会馆。会馆规模宏大,除宿舍、货栈之外,还有富丽堂皇的殿堂,供奉各自的神祇。有“八省会馆”,如湖广会馆(湖北、湖南两省合建)叫禹王宫,江西会馆叫万寿宫,福建会馆叫天后宫,广东会馆叫南华宫,浙江会馆叫列圣宫,陕西会馆叫三元宫,江南会馆(江苏、安徽两省合建)奉祀关羽,叫关帝庙,山西会馆也奉祀关羽。会馆之内,又按行业分成不同的帮会,也有依地域不同而分帮,名目繁多。
云南、贵州没有会馆、开展商务活动诸多不便。黎庶昌倡率捐俸六千两白银,在灵壁坊绣壁街修建云贵公所(即会馆),庶昌写有《创修云贵公所碑记》。云贵商务从此振兴,其头面人物逐渐跻身重庆商界的上层。
重庆民间商务组织有“七团”(城内五团,城外二团),其资产财力与“八省会馆”相媲美。其头面人物很有地位。当时官吏上任都先要征询七团、八省有关施政的意见。在商务方面,黎庶昌倾听各方意见,尽力支持他们的活动,加强保护。
保护民族工商业,与外商竞争以挽回利权的思想,黎庶昌早在1884年的《敬陈管见折》中就已提出,来重庆以后,自然要大力贯彻实施。他一方面鼓励工商业者扩大本地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提高技艺和产品质量,并扶持各会馆的票号钱庄,加速资金的融通周转;一方面鼓励实业家们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开辟新的工业门类,如采矿、冶金、机械制造、制革、缫丝、纺织、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火柴、水泥、印刷、水电等,都在此后十几年间兴办起来,给重庆地方工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庶昌自己曾计划创办机器纺纱厂,因机器进口困难而未成。
尤重要的是,黎庶昌提倡的实业救国思想和与外商抗衡的意识,使重庆工商界人士深受鼓舞,并付诸行动。比如外国商人来重庆开办船运公司,重庆民族资本家奋起开办民生公司与之抗衡,经过艰苦的竞争,终于挤走外商,独占川江航运权。又如外商开办的采矿业,也在爱国民众的不断斗争中收回矿权。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发起保路运动,杀死了四川总督赵尔丰,在资州杀死前来镇压保路运动的“钦差大臣”端方,成为辛亥革命成功的导火绳。追根溯源,与黎庶昌倡导的爱国御侮思想不无关系。
三
黎庶昌历任外交官十几年,参加西洋和东瀛各国的外交活动无数次,深知掌握外语的重要性。他自己学过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但不精通,只能作一般的交际应酬。他早有培育外语人才,派人出洋留学的打算。来重庆后,首先创办洋务学堂,选拔颖秀之士入堂肄业。开设中文、英语、数学三科。中文教习由麻哈州人李镇(郑珍先生侄女婿)担任,英语、数学教习特聘精通业务且明洋务知识的人士担任。庶昌不时来学堂亲自授课,或讲解东西洋各国概况,或讲授古文作法,并亲自批改学生文章。学堂所需经费,全由庶昌薪俸支付,不向外筹募。
这是蜀中第一所洋务学堂,曾在四川总督衙门、北洋大臣衙门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备过案,国家承认该学堂毕业生学历。三年后,首届学生毕业,经考试,有十二人取得出国留学资格,由政府公派赴英国留学。临行前,庶昌谆谆训迪,在《海行录》一书中,留下《黎监督训洋学堂诸生教》一文,文中谈及出国留学历程应注意的诸多细务,对诸生的关照叮咛无微不至。如关于衣着与生活问题,文中写道:
铺盖全不必带,大皮衣亦不带。房间间有炉,若与大聚会,尤嫌太热。男子用行装,女子衣制,要华丽而正派,不必穿补子(按:清代官服上标志品级的徽饰,缝在前胸和后背上。这种官服叫补服,也称补子)、挂朝珠,衣袖宜稍短,腰处宜收束。若如上海群妓装束,必为人所笑。西洋女子,多美丽而文,易滋弊端。故令诸生挈眷而行,用资约束。到后,谒见钦差出使臣,后应如何处置,听候示下遵行。即在衙门外左右,另租小屋同住。诸生既能英语,雇用女仆,尤为方便。
对诸生攻习专业的选择,他也提了切实的意见:
诸生等此行,原为游历学艺而设。西洋艺术,门径多端,自应听其性之所近学习。而兵船、炮台、枪炮、铁厂、测量等属,尤宜切意考究,用收实效。黎监督之名,西洋各国人人皆知。重庆洋学堂之设,西人早传为美谈,幸勿辱身,以为监督玷。来去以三年为限。学成归国,或充翻译官员,或充通事,谋衣食,建功名,无投不利。况有马格里、张听帆、庆霭堂、宋芸子诸君,凡事宜可问乎!
谈得如此亲切,细致,无异父亲之与子侄。这是西南地区首批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后均各有建树,此不细述。
四
为让川东多出人才,黎庶昌亲自抓川东书院的教育活动。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黎庶昌用个人薪俸设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者。每次月考,学生列榜首者,奖金竟有获白银百两者。致使全省乡试前的科试,川东生员几乎占了半榜。
黎庶昌少年时代从学于杨开秀、郑子尹诸先生,通汉宋学,专攻古文,后师从古文大家曾国藩,与张裕钊、薛福成、吴汝纶同称“曾门四弟子”。蜀中文士敬慕其学问文章,不少人前往登门拜师,庶昌择优异者面授黎氏家学。
庶昌堂兄黎兆铨来重庆游玩,历时半年,与庶昌的门生交游唱酬,结为忘年交。兆铨返黔时,写有几首“留别”诗。一首诗题为《留别陆彦初(祖熊)、祝彦和(介)、张芸舫(慎余)、朱少鲁(光恒)、夏子猷(与赓)诸上舍》,又一诗题为《陆彦初、祝彦和诸上舍彩觞公饯,作此代谢,并再致别》,这些人中,就有黎庶昌先生的及门弟子。
一百来年后,当代著名学者、山东大学教授殷孟伦有文章提及祝彥和与黎庶昌的师生情谊,在《我是怎样研治语言学的?》一文中,回忆其治学之道,说:“中学时,对我影响较大的教师是祝屺怀、赵少咸。两先生受教于屺怀先生的父亲彦和先生。彦和先生又曾受教于贵州学者黎莼斋。”又说:“我在高师时还曾从屺怀先生学《汉书》和古文义法,从少咸先生研治清人古韵之学。”由此推知,殷孟伦应是黎莼斋先生的三传弟子。
殷孟伦是赵少咸先生的女婿;而少咸先生的孙子赵振铎,四川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是《汉语大字典》的常务副主编。赵氏一门薪火相传不辍。寻根问祖,与“沙滩文化”息息相关。
五
黎庶昌对蜀中学者也很关心,留意察访有为人才。得知合州(今合川区)有位教书先生叫张森阶,想写一部二十四史人物表,因教务事繁,抽不出时间和精力。便请他来重庆,给以资助,使其完成这一巨著。
黎庶昌一向留意古籍善本的搜求和出版。在日本任公使期间,搜得中国已失传的古籍二十多种,出巨资刻印成《古逸丛书》200卷,刻工精湛,印制装帧精美绝伦。运送回国,引起学界巨大轰动。有一些刻本流传西南,嘉惠黔蜀学子。此书几番影印,而今流传颇广。
庶昌在日本友人中村正直家发现孙应鳌著《督学文集》四卷,系明刻本。莫友芝毕生搜求孙应鳌的著作,得到《淮海易谭》《四书近语》《学孔精舍诗钞》《幽心瑶草》《教秦绪言》等几种,由其弟祥芝出资刻印为《孙文恭公遗著》数十卷,单缺《督学文集》。在川东道署,庶昌出资刊印《督学文集》,使孙氏之书成为完璧。
庶昌从其堂侄黎汝谦处得到郑珍晚年诗作遗稿,交郑先生外孙赵懿校编,鼓励资州知州高培谷(贵阳人)出资刊印,定名《巢经巢遗诗》,接着又刊印《巢经巢文集》,庶昌写有《巢经巢文集序》,对郑先生诗文作了高度评价。他又刻印其伯父黎恂撰《千家诗注》,让这部诗歌普及本的注释本得以广泛传播,使千万少年读者受益不浅。
黎庶昌是位藏书家,创建有“拙尊园”藏书楼,古籍中有相当部分是从日本购买运回国。曾编有《拙尊园藏书目》上、中、下三册。现仅存上、下两册,初步统计有7万多卷,总数大约十几万卷。随身带有几万卷去川东道署。其后嗣寓居成都,这批藏书在民国年间以三千大洋出售,由蜀人龚泽浦买去。留有卖书时的书目,其中不少是善本。
留在拙尊园的藏书由庶昌胞弟庶諴经管。庶諴子孙保藏乏力,不少宋、元、明刻本被人借去不还。新中国建立后,省博物馆工作员前往征书,白白运走几马车图书,没给一分钱的回报。“文革”期间,残存者被焚毁,而今藏书楼仍在,空无一书。
六
有幸的是,黎庶昌本人的著作和主编图籍,先后在蜀中传播。如《黎氏家集》40卷,《遵义黎氏家谱》1卷,《黎星使宴集合编》6册,《丁亥入都纪程》2卷,《长山公自书年谱》1卷(附《海行录》1卷),《续古文辞类纂》28卷,均刊刻于日本东京使署,光绪二年(1876)刊印的《曾文正公年谱》12卷,附载于《曾文正公全集》(李瀚章、黎庶昌合编)。这些图书均随黎庶昌主政川东而传入蜀地。黎庶昌代表作《拙尊园丛稿》6卷,于1893年印行于上海,《西洋杂志》8卷,有家刻本传世。
由于黎庶昌的崇高声望和学术成就,成为巴蜀士林所景仰的人物,作为“沙滩文化”组成部分的黎氏家学,也成为渝黔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在“沙滩文化”传播过程中,赵熙先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别号香宋,出生于四川荣县农民家庭,刻苦好学,书院月考,常名列前矛。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次年成进士,入翰林院。1894年升任翰林院编修。同年秋还蜀,次年应重庆府聘主持府考。黎庶昌赏识赵熙人品才学,聘请他出任川东书院山长,赵答应于明年赴任。后因故未来,直到1897年才赴渝主川东书院讲席。而此时黎庶昌已因病卸职返故里。
赵尧生工诗词,又精通古文,对黎先生的道德文章颇为景慕,对其重视教育、捐资奖励优秀学子的做法十分赞赏。接任书院山长后,坚持贯彻黎先生励教精神,激发学子勤奋攻读,自己认真教授。历时三年,琢育一批英才,其中著名者有向楚、江庸、冉慈、龚秉权等。
向楚(字先乔)曾教过殷孟伦。殷氏在《我是怎样研治语言学的?》一文中写道:“教文字学的是向先乔(楚)先生,他是当年川东书院山长赵尧生的学生,能诗能文,蜚声蜀中。”又说“教《文选》的是庞石帚先生,先生学识渊雅,曾问业于尧生先生,所以能传荣州一派诗学。”
赵尧生先生自视甚高,对历代诗人不轻易许可,独对郑珍先生的《巢经巢诗钞》倾心佩服。梁启超向他请教诗法时,他向梁推荐《巢经巢诗钞》。梁启超出资翻印此诗集遍赠师友,还写有一篇《跋》,对郑诗作了高度评价。《跋》中贬斥清代历朝各派诗人,仅肯定广东黎简和贵州郑珍两位“生长僻壤”的诗家。
赵尧生则由衷地写出赞美诗篇,其《南望》诗写道:
绝代经巢第一流,乡人往往讳蛮陬。
君看缥缈綦江路,万马如龙出贵州。
称许郑子尹先生是冠出当代的一流诗家。引领处于“蛮陬”之域的贵州人才辈出,以“万马如龙”的气势奔涌出山国。
庞石帚先生也工诗,并喜读《巢经巢诗》。他的学生白敦仁早年便有笺注郑诗的愿望,曾同庞先生讨论过注释问题。成都大学教授白敦仁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撰成《巢经巢诗笺注》一书,80万言。于1996年出版发行,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好评。而《巢经巢诗笺注》由白氏所写的《前言》,开端就引了赵先生的《南望》诗。赵、庞、白师生三代,对“沙滩文化”代表人物郑子尹的推奖、评价和宣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切,正是渝州与黔北两地文化交流的绝佳成果。
黎庶昌少年时代胸怀大志,要为国家民族做一番“震襮一世”的伟业。他熟读经史,留心社会实情,洞察时弊,有改革社会的宏伟抱负。在《上皇帝书》中,提出过二十多项除弊兴利的措施。出使東西洋,体察各国兴盛的缘由,力主“酌用西法”,提出强国富民的改革方案,被清廷拒绝。出任川东道员期间,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大力扶持民族工商业,强化与外商抗衡意识;又兴办文教事,创办洋学堂培养出洋留学人才,资助书院以奖励勤学学子,激发社会好学之风;又出版多种图书,促进黔渝文化交流。尤可贵的是,黎庶昌招纳川东学子,亲自教授,让“沙滩文化”在巴蜀大地广为流传。而川中文士极为推奖郑 珍先生的著作,宏扬“沙滩文化”,使黔渝文化的交流更加广泛而深入,影响深远,流惠至今,绵延不辍。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黎庶昌曾孙黎之鼒去川东,在一条小河的渡口坐船,摆渡的老船工得知他是遵义人,便问:“你晓得遵义的黎庶昌黎大人吗?”黎回答:“他就是我的祖祖(曾祖父),我是他的嫡亲曾孙。”老人听后大为惊喜,连连讲述黎大人在川东的政绩,赞不绝口。川东百姓对黎大人的感佩之情,百年不衰。
Li shuchang's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Guizhou and Chongqing
Huang Wanji
Abstract: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Guangxu in the Qing dynasty, Li Shuchang served as a governor in the east of Sichuan and the supervisor of Chongqing customs. He encouraged entrepreneurs to learn foreig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ed economy, and established foreign school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overseas study. He published many ancient books and spread the achievements of "Shatan culture" to Sichuan. He also recruited some excellent children from the east of Sichuan and taught them by himself. He spreads the knowledge of Guizhou to Chongqing, which made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places lasting a long time profou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until now.
Key words: Li Shuchang; east Sichua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Guizhou and Chongqing
责任编辑: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