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本《潘氏八世诗集》成书源流考

2019-03-29 10:13孙家愉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抄本

孙家愉

摘 要:贵州省图书馆现藏抄本善本古籍《潘氏八世诗集》相当于是贵州潘氏家族的诗歌总集。而《潘氏八世诗集》的成书,经历了从《潘氏三世诗集》到《潘氏七世诗集》,再到《潘氏八世诗集》这样三个阶段。其中,《潘氏三世诗集》约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间;《潘氏七世诗集》初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以前,此后又有增补;《潘氏八世诗集》初成时间不会晚于道光十一年(1831),最后成书则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存抄本《潘氏八世诗集》分元、亨、利、贞四集,共收八世十七位诗人的诗集,存诗八百余首,集中多有潘元炜、傅汝怀的钤印,以及傅汝怀、傅玉书等人的批注,颇具文学、文献研究价值。

关键词:《潘氏三世诗集》 《潘氏七世诗集》 《潘氏八世诗集》 抄本 成书源流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1-112-118

贵州潘氏家族乃明清时期贵州的诗书世家,清末西南巨儒莫友芝曾谓:“黔阳潘氏家族为贵州第一家族”。此家族的诗文创作滥觞自明末贵州进士潘润民,凋零于清末道光年间,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创作历程。而潘氏家集从最初的单人诗集到清末道光年间《潘氏八世诗集》的成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今本《潘氏八世诗集》中,按此潘氏家族谱系,共包括潘氏贵阳、平山两支八世十七位诗人的诗歌选集十七部,即:贵阳一支潘润民的《味淡轩集》;潘驯的《痩竹亭集》、潘骧的《淡远亭集》;潘德徵的《玉树亭集》;潘奕的《滇游草集》、潘快的《留余堂集》;潘文芮的《翠屏寄客集》、潘文苞的《琢云轩集》;潘晓的《断续亭集》;潘以澂的《宁愚堂集》、潘以溶的《思敬堂集》;潘桐的《客留草集》、潘桪的《艺兰轩集》。另外四部诗集为平山一支的潘珍的《学钓诗集》;潘淳的《橡林遗草》;潘宪武的《笠山诗集》和潘恂的《海岳游草》。此八世诗合集今仅存贵州省图书馆藏清代抄本一部四册,共存诗八百余首。然而,此诗集至今未见刊行,借傅增湘先生《审阅德化李氏藏书说帖》所言,正是:“诸书咸有名家印记,旧人题识,流传有绪可寻,足以据为校勘之资。而其中更多名人遗著手稿,未经刊行者,为前贤精深所寄,尤为瑰宝。”1因此,有必要考察清楚此《潘氏八世詩集》的成书源流。《潘氏八世诗集》的成书,经历了从《潘氏三世诗集》到《潘氏七世诗集》,再到《潘氏八世诗集》这样三个阶段。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三个阶段来考察之,以就证于方家。

一、《潘氏三世诗集》的成书

王奕仁《瘦竹亭诗叙》云:“贵阳潘生文芮,携其高祖方伯公诗稿问叙于余。余既叙而归之,继又以其曾大父韵人公诗文集示余,且道公行己出处甚悉。……公令嗣君道子公亦有《玉树亭诗集》,足以绍其家学。……余既喜得见潘氏三世诗文集,而又嘉潘生表彰先人之志如是而勤且笃也,故复为之叙。”1按题记,此《序》作于“乾隆丁未中秋后一日”,2“乾隆丁未”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据《序》文之意,于时《味淡轩集》《瘦竹亭集》《玉树亭集》还是一个个单行本,各集中诗、文并举,尚未编为合集。道光《贵阳府志·艺文略》则载:“《潘氏三世诗集》五卷,贵阳潘以溶编其先人《味淡轩集》《瘦竹亭集》《玉树亭集》成此书。唐金为之序。”3道光《贵阳府志》初稿草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可见,在道光二十五年以前五卷本《潘氏三世诗集》已成书。而五卷本《潘氏三世诗集》今已不存,于现存《潘氏八世诗集》中仅能见唐氏的《潘氏三诗合叙》。《叙》曰:“甲辰岁(1784),从潘子巨川索其九世祖朗陵先生《味淡轩集》、十世祖韵人先生《痩竹亭集》、高祖亦韵先生《玉树亭集》,读而钞藏之,偿夙愿也。”4以此,知潘氏前三世诗集当时尚有唐氏抄藏本。唐氏叙其知此潘氏三先人之诗集的经历,云:

予之知有三先生诗集,由巨川叔祖醇质丈也。丈与予世父闇亭公为姻亚好。忆昔庚辰九月,先祖捐馆舍,醇质丈远来吊,主世父家。予时犹未冠,执弟子礼侍其旁,静听长者论,语次及朗陵诸先辈诗,心切向往,随具纸笔请口授录之……次年,丈果缄其集寄世父处。余时饥驱于外,世父恐遗失,还之。归以为恨。越四年,丈来,驰书城东馆召余。馆距世父家数里,至则欢好逾初,共一宿,寻别。询诗集,丈许再寄余。是冬,有闽南之行,转历豫中,覉滞载馀。旋里,而丈已谢世,所为耿耿在念者,将又不仅在此清辞丽句也,而此愿固莫之遂。乃今,始得之巨川所。呜呼!廿有五年矣!余头颅已老大矣!其间人事变更,不无多感者,即手此数编还。念世父与丈则亦渺若山河,存亡今昔之感,更于是焉触之。而茫茫交集,有弗掩卷三叹哉!巨川嘱余缀序。噫!余何能序三先生者,且华亭使王公与君家太史元亮公已详论之,何容更赘一词?惟余有不能已者,以迟之又久而始毕愿于斯,正难忘其坐隅执笔,与对床细话时也。于是乎书。5

由是知,唐氏初闻潘氏先三世之诗集在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中间辗转,历经了近三十年的人事巨变,复得见此诗集。按此《序》作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仲冬月,而唐氏抄藏此三诗集则在此前八年的甲辰岁,若其时合集已成,则不待八年之后再请序,故知此三世诗合集当编撰成书于此后的八年间。

对于此《潘氏三世诗集》的卷次,前引《府志》言五卷,然据此志《艺文略》所载《味淡轩集》一卷、《瘦竹亭诗集》四卷、《玉树亭集》二卷,则两相龃龉,当知此三世诗合集亦为一选本。前引《序》言“甲辰岁,从潘子巨川索其九世祖朗陵先生《味淡轩集》、十世祖韵人先生《痩竹亭集》、高祖亦韵先生《玉树亭集》,读而钞藏之,偿夙愿也”,原抄本于“读”前有“共五卷”三字,一改而改“五”为“六”,再改而删此数字。笔者认为,这样的修改似应为《潘氏八世诗集》的抄者所为,与其诗各集的所存卷数有关。这就告诉我们,乾隆末年此三诗集所存当为五卷或六卷,也说明道光《贵阳府志》所录“《潘氏三世诗集》五卷”之数不误,乃据原卷数之实录。及至道光年间编辑《潘氏八世诗集》,于时前此三集幸存无几,遂干脆删去其卷数之言,以密合此时存诗之数。

二、《潘氏七世诗集》的成书

除《潘氏八世诗集》自身所提供的信息外,在其它典籍中全然没有关于此诗集的记载,但这并不影响诗集成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潘氏八世诗集》中有李为的《选刻潘氏七世诗序》《黔阳潘氏七世诗跋》和傅玉书的《黔阳潘氏七世诗合集序》三文,足证此集的存在。文献不足征之故,我们也仅能从这些序、跋中梳理《潘氏七世诗集》成书之大概。

傅玉书在《思敬堂诗叙》言昔日寻诗之事,云:“予曩于《省志》见前明方伯朗陵先生《围城誓志》诗,钦其风操;又见其子蒙自大尹士雅先生《石船诗》,雅得风矩,心窃仪之。既从友人得方伯《味淡轩集》,益思求士雅《集》,不可得也。”1此事在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以前,其时《潘氏七世诗集》自然尚未选编,故傅氏寻而“不可得”。及至嘉庆戊辰仲秋其作此序,有云:

今年主正习讲席……前辈子孙能守其先人著述,出以相示者得三人焉:其一铜仁张生煦;其一广顺吴生世起;其一则潘生桪也。张生为志尹公庶从孙,父子皆有文声,问志尹之裔,则以贫失学,去而为农矣!吴生为滋大先生裔,问其族,比户弦诵,不坠先业,尚当有继起者。潘生则裒然载其先七世之《集》以来,于是又得读士雅先生《瘦竹亭集》,暨巨川高祖迤西通守亦韵先生《玉树亭集》,而以叔曾祖孝廉无闷先生《留余堂诗》附焉;继此则巨川祖《翠屏寄客稿》,其父白东《断续亭稿》,其兄静川《宁愚堂稿》及巨川《思敬堂稿》也。顾其诗甚富,不能尽录,录尤雅者十二三,乃什袭而归之。2

由此知,嘉庆十三年以前,《潘氏七世诗集》已选编成集,但成集不会早于是年太久。此合集为潘润民《味淡轩集》、潘驯《瘦竹亭集》、潘德徵《玉树亭集》、潘快《留余堂集》、潘文芮《翠屏寄客稿》、潘晓《断续亭稿》、潘以澂《宁愚堂稿》和潘以溶的《思敬堂稿》,共七世八部诗集合编,尚没有潘骧的《淡远亭集》、潘奕的《滇游草集》、潘文苞的《琢云轩集》以及潘氏同族麦项一支的诸诗集。同年季冬,傅氏又撰写了《黔阳潘氏七世诗合集序》。《序》中言:

顾其诗,多者千馀,少亦数十百首,不能尽录,录其尤雅者若干篇。而苍岩先生巨川复使子桪手缮予所选,来索为序。予惟诸先生集既各有序矣,生平或出或处,志行之表表皆已见于前人之言,而予兹选于前辈,辄谬有论次,否亦略具梗概,兹又合而序之,能不病于复乎?然其贤乔梓,表扬先人之意既勤且笃,殆不可却。因念就一人诗言之,與七世十人诗言之,言固各有当也。3

傅氏父子为当时贵州名贤,诗文批评家,而与此潘氏家族又渊源有自。这段《序》告诉我们:其一,潘氏各诗人的诗作颇丰,而选入此《七世诗集》者不过是其尤雅者部分;其二,由是年秋傅氏所作《思敬堂诗叙》知,此年前七世诗集已经编成,是年傅氏又对此集进行了再选订,并由潘桪手缮之,以向其请序;其三,此时的《潘氏七世诗集》在前之七世八集合编的基础上又选入两集,而为七世十人的合集,增入的二集必为潘骧《淡远亭集》、潘奕《滇游草集》、潘文苞《琢云轩集》中之二者。而据道光《贵阳府志》言:“元炜编其祖润民以下七世十一集为《潘氏七世诗》,傅玉书为之序,李为又为之跋”,4则此三集已全入《潘氏七世诗集》中。而《序》称“七世十人”,或为以成数概言之,实包括七世十一人诗集。

此集编成后,当有刊刻,李为在道光十九年(1839)春正月作有《选刻潘氏七世诗序》可证之,亦可见前推测《味淡轩集》有刻本之言不误。李氏于《序》中言其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京参加礼部会试时,在金莘田处得见《潘氏七世诗》。其在嘉庆二十二年六月所作之《黔阳潘氏七世诗跋》亦谓:“丁丑春,予寓都门谒选,金莘田孝廉赴礼闱试,携水西潘氏七世诗稿来京,适于案头睹之……不谓‘藏之名山,传诸其人有《潘氏七世诗稿》在。”1足见,嘉、道年间此集在时彦中颇有流传。《选刻潘氏七世诗序》又谓:“去岁,余由黎平调署贵阳教授,兼主贵山讲席。潘生元勋由水西来谒,曰:‘先生乃吾家祖上知己。叙及跋语,余惘然回溯,屈指二十余年矣。生旋里命其弟元炜、子堦从游,并送诗稿求选。” 此时潘氏后人也还在不断地选刊其家族先人之诗集,正是其《序》中所谓:“谨就原稿而评订之,择其尤雅者怂恿付梓,以公诸世。……特序其选刻之由,以弁于首云。”2

此七世诗集前有序,后有跋,是一个体例完整的选本,且既有刻本,也有抄本流传,而且诸序亦不言其卷次,今此集又百无一存,更不得见其卷次之多少。

三、《潘氏八世诗集》

从前之《潘氏三世诗集》到此之《潘氏八世诗集》,此《潘氏八世诗集》是其唯一之幸存本。因此,这里将先考证其成书历程,再对今所存之抄本《潘氏八世诗集》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一)《潘氏八世诗集》的成书

此《潘氏八世诗集》完全是在前之七世诗集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道光《贵阳府志·艺文略》载:“《潘氏八世诗》十九卷,贵阳潘元炜编。元炜编其祖润民以下七世十一集为《潘氏七世诗》,傅玉书为之序,李为又为之跋。后元炜又编其父桪与世父桐二集,合成此编, 姚东之、傅汝怀皆为之序。”3是此八世诗集初仅包括潘氏贵阳曹官一支的八代十三位诗人的诗集。道光《大定府志》据《黔风演》《贵阳府志》《黔西州志》著录,亦云:“盖潘氏之居黔西者,又四世有才学。道光二十年(1840),桪子元炜合钞其先世诗文命曰《潘氏八世集》,大定知府姚东之为之序焉。”4这又告诉我们,此《潘氏八世诗集》成书于道光二十年。然姚东之撰《黔阳潘氏八世诗序》末题曰:“道光昭阳单阏岁陬月贵州大定府知府桐城姚东之撰”,此乃用干支别名纪年。《史记·历术甲子篇》载有“端蒙单阏二年”及“昭阳作鄂四年”,《索引》曰:“单阏,卯也”,“昭阳,辛也”。又载“昭阳单阏三年”,《历术甲子篇浅释》谓:“是年辛卯年”。5以此知“道光昭阳单阏岁陬月”即道光十一年辛卯岁(1831)正月。据此,则《八世诗集》至迟成书于道光十一年。然《淮南子·天文训》《尔雅·释天》并以“辛曰重光”、“癸曰昭阳。”据此,“道光昭阳单阏岁”当为癸卯岁,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此两成书年份孰是孰非?据《贵州大定府知府姚君墓志铭》记载,姚氏擢升贵州大定府知府,在道光十五年后。故知,此《序》当作于是年以后,即“道光昭阳单阏岁陬月”当为道光二十三年正月。故是集初成时间在道光二十年。是年所编成的此集不一定包括八代十三位诗人的诗集,道光二十三年仲春瓮安傅汝怀所作《潘氏八世诗合集序》可证。《序》曰:

按:潘自伯瞻公之孙朗陵先生至八世孙云表君,咸有诗集传于家,合十有三人,咸以诗集传。当先君子选辑《黔风》两集时,云表君尊庭巨川先生命将七世诗来属论次焉。先君子既为之序,而采其尤雅者归所选两集中,惟巨川先生《思敬堂集》以人存不与。其曾伯祖之《滇游草》,云毁于火;云表君之《艺兰轩集》与其从兄之《客留集》时皆未出也。辛丑(1841)冬,予赴于君勉之招,续辑《黔风演》一书,适云表嗣君孟侯、敬臣、幼明皆馆会垣,复以后出三集合前七世十集垂诿重校,将授梓以永家藏……三辞不获,乃悉心数过,于后三集为去留之,而登诸选。前三集则于先君论次之目仅存六七,非敢僭也,非忍苛也。1

这不仅说明道光二十一后还在增补、校订潘氏贵阳曹官一支的此《潘氏八世诗集》,而且此时的前三集已经亡佚甚多。

今贵图抄本《潘氏八世诗集》中,还附有潘氏麦项一支的潘珍父孙三代的《学钓诗集》《橡林遗草》《笠山诗集》《海岳游草》四集,按此诸集之入《潘氏八世诗集》亦在道光二十三年,由潘元炜辑入。潘元炜撰《潘平山先生传略》云:

道光壬寅(1842),余馆会垣……是岁,适瓮安傅确园先生欲选辑《黔风演》一书,亦至会垣。因以先生之集录请订正……癸卯秋,余检校先八世诗集,欲付枣栗,以永家藏。谨将先生《学钓集》,暨先生子元亮公《橡林草》,先生曾孙笠山公《笠山集》、厚田公《海岳游草》附载于后,庶不令天地英华湮没不传,且不敢忘先生与先道子公相友爱之笃。并以见两家世世以诗相传之盛也。2

此一支的四部诗集的辑入,由潘氏二支八代十七位诗人的十七部诗集所选编而成的《潘氏八世诗集》遂成。也就是说,今本《潘氏八世诗集》最终成书在道光二十三年。遵义莫氏在《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潘氏八世诗集”条下,对此潘氏家族及此八世诗集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云:

贵州家世有集者曰越氏、杨氏、吴氏、潘氏。越至卓凡《屡非》,杨至龙友《洵美堂》,吴至滋大《敝帚》,并济前美,称一时一家之盛。而继者,吴氏犹传复旦《簌石》,余则未之有闻。惟潘氏自朗陵《味淡轩》,士雅《瘦竹亭》,已足垺越、吴、杨诸家,而观黔西潘生元炳所辑家集,始明万历,迄国朝道光间,由朗陵而下,凡八世,十有三家,为诗若干卷,二百余年,风雅相续不衰。呜呼!尤可谓极盛者矣。朗陵之祖伯瞻,恵政在滇州;伯瞻子中池,活武定冤狱;朗陵乃以文章科第起其家,安贼围贵阳,朗陵毁家誓死保城以完,慈恵忠贞,泽流无既,宜哉!而元炳敬奉手册,至八世二百余年,罔有失坠。噫!亦可以风乡里之为子孙者矣。咸丰二年秋七月。3

莫氏此題跋,乃据其家藏本所言,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言及莫氏此书时,正谓:“附录卷一为书衣题识,自《吕氏家塾读诗记》至《贵阳潘氏八世诗集》,共四十三种,皆其家藏佳本及希见之书,绳孙从所题书衣中录出者,故曰‘书衣笔识。”4

(二)抄本《潘氏八世诗集》述略

据《越缦堂读书记》所言,前引《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著录之《潘氏八世诗集》为莫氏家藏本,然不著录版本、卷数,正是《古籍版本题记索引》所谓:“《潘氏八世诗集》,清潘元炳辑,不著版本。”5《贵州地方文献稿本、抄本、刻本》亦仅著录:“《潘氏八世诗集》,清潘元炳、潘元炜辑,清道光潘元炜抄本。贵州省图书馆收藏。”陈琳先生言:“是集成于道光年间,系潘元炜正楷抄誊,无刻本。”6或即因此合集仅有抄本,无刻本,遂而未见著录其版本,而今所能见到的版本亦仅贵图所藏抄本。就其卷数而言,据道光《贵阳府志》之著录,此集当有十九卷;以今本观之,则不分卷。《府志》所录或有别本,但今不存。

今贵图所藏抄本《潘氏八世诗集》或又名《潘氏八世诗选》,版式:分元、亨、利、贞四集,按元、亨、利、贞的次序排列各集,利集收录贵阳潘氏同族麦项一支的三世四集,其余三集则著录贵阳曹官一支的八世诗集,唯贞集封面页背误入利集卷首。各集均无板框、界栏、鱼尾等,以正楷抄录为主,间或有他人增补行草抄誊。卷首有诗集总目:按世系次序著录各子集,每集下署题作者仕宦头衔。其后为诗集正文主体部分,先录八世、七世、三世各合集之序文,次附录贵阳潘氏先贤潘伯瞻、潘予忍二位先生事迹考及潘氏贞节,再次自《味淡轩集》起著录各子集,卷末为李为《黔阳潘氏七世诗跋》。每集中往往多勾改涂乙,尤其是天头多有傅汝怀、李为等人的眉批,间或为补录之诗作,眉批多有文学批评价值。除合集卷首钤有“贵州省图书馆藏书”印外,亨、贞二集中各子集均钤有“潘元炜印”“诵芬肄雅”等印(图1—2)。在潘桪的《艺兰轩集》中,有《兰雪先生见先七世诗称赏不置,并蒙题“诵芬肄雅”四字,作此谢之》诗一首,云:

宰持坛坫仰先生,七世诗传荷定评。在物且征随所假,于人应审善其鸣。

名山各有千秋在,华衮今邀一字荣。真赏谁知尘外得,重泉应慰昔时情。1

兰雪先生,即先任贵州黔西知州,后为长寨厅同知的吴兰雪。在《艺兰轩集》中此诗前还有《读刺史吴兰雪先生<香苏山馆诗集>》诗一首,足证。是以知,“诵芬肄雅”四字为吴兰雪所题赠,而潘桪遂以之刻印钤于家集中,以见时贤表扬先世之意。此外,唯《学钓诗集》中傅汝怀《序》末钤有“傅汝怀印”“确园”二印(图3),此《序》字迹与他者笔迹迥异,当为傅汝怀亲笔手书,并钤印。

集中,如《味淡轩集》等部分子集中之各类诗下有诗作数量统计,然多不确。此八世诗集中,潘驯的《瘦竹亭集》所收诗作则为作者早年所不愿收入此集的《回文诗》,当为原集散佚后据此幸存者所补之缺。何以知此《回文诗》为原诗集散佚后补入者?据作者在《回文诗》卷末题记知之,其题记曰:

此余髫龄时作也。是时,先大夫日课举子业,不令作诗,未敢以示人。偶父执莫瑞明先生见而称之,遂命之梓。兵燹之后,原本尽失,不复记忆一字。往年余友李友白自滇肆中抄得一本见寄,展卷怃然,不胜今夕之感。回思当日,萤案咿唔,鲤庭趋对,情景如在目前,不忍弃也。故复为杀青以行。1

此《回文诗》三十首原不在《痩竹亭集》中。《痩竹亭集》十二卷,今已散佚,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该集中,“文集多关乎贵州史实。驯曾与吴中蕃纂辑《贵州通志》,驯以博学精识,补葺修订,数月成稿,其书今已罕见,然是编文集中固俨然具存其体例及商榷之厓略也。裁篇别类,要足供论志学者之采择焉。其《瘦竹先生传》体派略仿《五柳先生传》,而识世讽人,洒落自如,殆尤过之。《传》云:‘今年四十五矣,盖是文作于崇祯未(末)迼(疑为“造”的形近讹字)。天下鼎沸,士风丕变,驯书此以自镜,抑以惩俗也。”2又原本《痩竹亭集》虽已不存,笔者从乾隆《贵州通志》、道光《贵阳府志》、宣统《续蒙自县志》《黔诗纪略后编》《晚晴簃诗汇》等典籍中辑得潘驯诗凡三十三首。由此,亦大概可见此《诗文集》内容之一斑。

关于《潘氏八世诗集》各子集的版本情况,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此不一一赘述。总之,就此集而言,作为一部贵州省现存的稀缺抄本家族文献,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使之不仅具有文献学、历史学价值,更具有文学价值。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Transcript of Pan's Eight Poetry Anthology

Sun Jiayu

Abstract: Guizhou provincial library now contains a transcript of the collection of Pan's eight poetry anthology, which is a collection of poems of the Pan family in Guiyang. And the book of Pan's eight poetry anthology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collection of Pan's three poetry anthology, the collection of Pan's seven poetry anthology, and the collection of Pan's eight poetry anthology. Among them, the collection of Pan's three poetry anthology was written between the forty-ninth year (1784) and the fifty-seventh year (1792) of Qianlong. The collection of Pan's seven poetry anthology was first made up in thirteenth year of Jiaqing (1808) before it was added; the manuscript of the collection of Pan's eight poetry anthology is no later than the eleventh year of Daoguang (1831), but the last time is twenty-three year of Daoguang (1843). Existing transcript of the Pan's eight poetry anthology including four sets, a total of seventeen poet's poetry, there are the seal of Pan Yuanwei and Fu Yushu in the anthology. There are the annotations of Fu Ruhuai and Fu Yushu, and which has a great literary and documentary value.

Key words: Pan's three poetry anthology; Pan's seven poetry anthology; Pan's eight poetry anthology; Transcript; the origin of the book

責任编辑:黄万机

猜你喜欢
抄本
《聊斋志异·康熙抄本》影印问世
简论安大简《诗经》抄本中的讹误等问题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天一阁书目》抄本考述
西南大学图书馆藏稀见稿抄本述略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经白史》新发现抄本研究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兵部奏疏》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