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存在与否、贸易差额形成机制怎样和如何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平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新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界定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研究的核心文献和相关文献两类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文章首先系统回顾了核心文献的研究前沿,之后回顾了相关文献的研究前沿;发现既有研究存在3个不足:(1)统计测度体系不完善导致对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存在与否尚存争论;(2)理论支撑不先进导致对旅游服务贸易差额形成机制认识不全面;(3)目标导向不明确导致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制定陷入两难。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即3个新的研究方向:(1)基于国际前沿统计体系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2)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差额形成机制研究;(3)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和贸易开放平衡发展导向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研究。文章的意义不在于对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行证实或证伪,而在于通过对该领域研究前沿的系统述评,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展望可能的研究方向,以利于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研究前沿;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9)01-0136-13
Doi: 10.19765/j .cnki.1002-5 006.2019.01.017
引言
旅游服务贸易(全称为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指旅游服务在经济体之间的有偿流动和交换过程,即经济体之间相互为旅游者进行国际旅游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旅游服务的交换过程[1] 。旅游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和我国最重要的服务贸易类型。据世界贸易组织测算,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自2011年起超越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居各类服务贸易首位;自1983年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服务贸易收支总规模的比重平均维持在32%左右,个别年份达到40%以上。
通常认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旅游项目贷方小于借方的状态。虽然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旅游项目逆差看似简单地由贷方减借方形成,但目前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是否存在逆差这一根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2015年之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五版《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BPM5)进行编制,纳入统计口径的除常见的出入境旅游者消费外,留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学费、食宿等花费以及在外短期工作人员的当地消费也属于旅游服务贸易统计范畴。按照上述统计口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于2009年始现逆差,之后逆差额迅速扩大,成为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自2015年起,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根据第六版《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BPM6)进行编制,并对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数据进行了两个方面调整:一是调整国际旅游收入测算方法,收入规模相比调整前增长近一倍;二是新的统计制度建立后,旅行支出由根据伙伴国数据测算调整为使用对外汇款、银行卡境外刷卡数据以及测算的现钞数据汇总得到。尽管做了上述调整,2015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额仍高达1781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额1824亿美元的98%[2] 。绝大多数研究基于上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认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存在且不断扩大的观点。
但是,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一个误导性说法,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旅游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出现问题[3] 。原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修订和新增数据的说明》中,对入境旅游收入统计补充了停留时间为3~12个月的入境游客的花费和游客在华短期旅居(纯粹旅游之外)的花费,对出境旅游花费统计扣减了各类海外务工人员在目的地购买的货物和服务(旅游花费除外)、中国留学生及其家属海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等支出,得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呈现顺差的结论[4] 。中国旅游研究院提出,2015年以来国内出现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由于对旅行服务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之间的差别缺乏专业理解、照搬国际收支平衡表旅行贸易收支数据所致,我國旅游服务贸易不仅没有逆差,还有相当数额的顺差[5] 。
2018年2月,原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指出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所有中国属地银行卡在境外刷卡金额、相关外汇申报金额合计除以0.6(假定我国游客境外花费中40%为现金支付)作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支出,这使得在境外求学、医疗、务工、置业、金融理财等目的的支出和停留时间超过1年的人员在境外的所有类型支出全部被计人其中,旅游服务贸易支出被显著扩大,因此在2015年扣减海外务工人员支出(旅游花费除外)和中国留学生及其家属海外非旅游支出的基础上,增扣中国游客境外医疗及整形支出(期间在目的地的旅游支出除外)和境外置业及金融理财支出。经过扣减修正后,2014年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持续呈现顺差(顺差额2014年为157.4亿美元、2015年为91.5亿美元、2016年为102亿美元,2017年为81.1亿美元,2018年预计为67.5亿美元)[6] 。
原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对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指标,特别是对入境旅游收入和出境旅游花费等指标的统计口径不断进行修正,说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旅行项统计指标的确存在问题,修正方向总体是正确的。然而,指标修正过程中,只关注了旅游服务贸易最重要的一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境外消费(游客出境与入境旅游花费)模式的贸易差额,对其他3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跨界供应(如旅游咨询服务)、商业存在(如境内国际品牌酒店服务)和自然人存在(如境外从事导游服务的中国人提供服务)模式的旅游服务贸易差额均没有涉及,如此会导致旅游服务贸易统计仍存在较大问题。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例,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在我国境内国际品牌酒店住宿,其实质是入境和国内游客购买了全部或部分我国进口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其花费不应全部对应目的地旅游业产出。同时,依据2014-2018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额总体减小的趋势,以及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人次与收入缓慢增长,而出境旅游人次与花费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本文综合判断认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否存在尚不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存在逆差化的趋势。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并需长期坚持的我国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之一,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不断深化改革的目标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化的趋势,与上述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形成强烈反差。由于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逆差于2009年始现,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对旅游服务贸易差额的形成机制还缺乏深入的认识,致使相关政策制定无的放矢。即使考虑到目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还不完善,基于原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的最新数据,认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一种误导性说法的观点,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然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设计
针对上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存在与否、差额形成机制怎样及如何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平衡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对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前沿进行了系统述评,指出了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目的不是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行证实或证伪,而是对近年来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逆差化现象引发的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述评,揭示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利于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之所以用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统领全文,原因有二:一是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口径,自2009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始现逆差以来,理论界出现了较多直接以此为题名或关键词的研究成果;二是依据原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的统计及预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至少存在逆差化趋势,逆差或许很快出现,应引起理论界重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依据逆差的界定,逆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贷方小于借方的状态,尽管逆差仅表现为一个数值,但根据服务贸易的4种提供模式——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每种模式均可能是逆差的来源。同时,旅游活动与旅游业本身又具有强关联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国内外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研究文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指明确以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为研究对象的核心文献;第二类指虽非直接以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为研究对象,但聚焦旅游服务贸易4种提供模式和在旅游服务贸易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意义的相关文献。
2 国内外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核心文献研究前沿
2.1 国内核心文献研究前沿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是顺差优势明显的贸易类型。据此统计口径,2008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尚未出现逆差之时,戴学锋与邓志勇便从出境旅游真实花费水平的视角,较早预警我国出境旅游支出被严重低估,国际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花汇产业,国际旅游业非贸易外汇逆差将加速扩大[7]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并在此后迅速扩大。绝大多数研究引用上述统计数据,并围绕逆差认识评价、逆差产生原因、逆差应对策略、逆差国际经验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
2.1.1 逆差认识评价研究
如何认识评价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涉及逆差的价值判断和逆差的构成来源两个关键问题。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价值判断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反映了我国旅游服务的深层次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逆差真正反映的是境内外旅游市场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应高度警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没有形成高品质的消费市场,而将其让渡于发达国家,最终丧失消费市场转型升级的机会[8] 。逆差还突出反映出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亟待振兴,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一系列旅游产业深层次问题[9] 。第二种观点认为逆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常态。其一,借助我国超前发展的出境旅游,可向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国文化、加大服务业相关对外投资、输出旅游管理开放成果,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10] ;其二,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额仅占全部贸易顺差额的一小部分,且主要发生在大陆与港澳台之间,并主要由购物潮引起.因此没有表面上的严重,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常态[[11] 。第3种观点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应既看到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在平衡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缓解外汇储备压力、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的现实作用;又要正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差距,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促进消费的积极带动作用,聚拢中国旅游的人气与商机[12] 。
当前我国旅游统计口径将港澳台市场与外国市场一起作为国际旅游市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来源构成在不同的市场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出境与入境两种旅游类型和国外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4种国际旅游收支数据进行细分,如此才能反映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真实情况[13] 。常莹与林刚基于国际旅游市场细分的视角,认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结构性逆差,大陆与国外的出入境旅游收支大体平衡、大陆与港澳之间呈逆差状态、大陆与台湾之间呈顺差狀态[14] 。
2.1.2 逆差产生原因研究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下列7个方面:一是国家为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进行旅游发展战略调整[15] 。二是缺乏国家层面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及具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国家旅游形象体系,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尚未确立[16] 。三是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美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家长期位居前列,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形成压制,造成我国缺失旅游贸易发展国际话语权[17] 。四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多,旅游消费开始重视品质,人民币“内贬外升”,出境旅游政策逐步放宽,境外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发达、对大陆市场加大宣传促销、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等[18] 。五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入境客源市场发展低迷。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主要客源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出游意愿下降,我国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导致入境旅游成本增加,旅游生态环境下降和国内消费环境较差等问题,多元化旅游产品创新和旅游服务水平并未随着整个旅游市场扩大而相应提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旅游精品,旅游景区配套设施较差,旅游业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外语导游讲解整体水平不高,旅游产品与服务国际竞争力较低,入境旅游签证政策收紧等[19-20] 。六是境外消费额居高不下。我国居民境外高消费具有炫耀性[21] 和异化[22] 的特征,有其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原因[23] ,是影响判断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差额的关键因素。主观上境外高消费由消费主体的有计划购买或半计划购买引发[24] ,客观上则由境内缺少市内免税店等政策配套、游客的外购需求无法有效内引、境内外旅游购物消费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造成[25] 。七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亟待改进。戴斌认为,目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收入(贷方)由抽样调查数据获得,支出(借方)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制定的第六版《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BPM6)负责统计,两个机构的统计口径存在差异,造成贷方数据缩小、借方数据扩大的现象,从而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26] 。
2.1.3 逆差应对措施研究
应对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措施主要包括下列10个方面:一是制定国家层面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树立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及中长期推广规划和促销策略[16] 。二是妥善处理三大市场发展关系[14] ,探索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18] 等形式,适当调控出境旅游[27]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增强话语权,增强旅游外交谈判能力,发挥我国出境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的战略优势,以“出境市场换入境市场”[19]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倡导理性消费。减少出境旅游不合理的购物开支,增加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使出境旅游真正成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展示大国国民风范的大众时尚[11] 。五是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旅游企业必须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发展观念,将传统模式下旅游服务贸易以量取胜的发展观念转变为质和量相结合的发展观念,在市场细分基础上提供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着力改善大气、水质等自然环境,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18] 。六是保持物价、汇率等消费环境的相对稳定、加强旅游服务区基础设施建设[20] 。七是创新以结构性减税为基础的政策措施,提振境内旅游购物需求,引导境外购物回流。具体包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居民出境旅游主要口岸增加市内免税店的数量,免税范围覆盖即将离境的大陆游客,将华侨纳入退税对象,施行阶梯式和累计式退税税率,放宽退税限制条件,采取不予退税商品负面清单做法,简化退税流程等[15-16,28] 。八是实施人才战略,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化水平。如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境外人员参加导游员考试及执业,为入境游客提供更好服务等[29] 。九是改进旅游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从补充少算的部分及涵盖停留时间在3~12个月的入境游客花费等两个方面,对旅游服务贸易收入进行修正;从扣减留学生个人及家属的每年境外非旅游消费、扣减国人境外医疗及整形产生的非旅游花费、扣减国人外出务工产生的非旅游消费等方面,对旅游服务贸易支出进行扣减,从而实现旅游服务贸易统计的规则厘清与算法修正[26] 。十是树立旅游服务贸易动态均衡发展的理念,实现旅游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30] 。
2.1.4 逆差国际经验研究
部分学者还研究了其他国家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相关问题,为全面认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提供了国际视角。美国约翰逊政府为平衡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而出台的降低美国公民出国旅游关税豁免额及开展“游览美国”等系列政策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旅游贸易逆差问题[31] 。何元贵与胡晓艳对影响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进口和贸易收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汇率弹性、汇率波动预期、本国居民收入弹性与旅游服务的“口碑效应”是主要影响因素[32] 。
2.2 国外核心文献研究前沿
由于国外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更多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逆差即便出现也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因此,国外直接研究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核心文献较少,大量研究聚焦于服务贸易统计和旅游统计方面。考虑到当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不完善是对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存在与否产生意见分歧的根本原因,以及我国旅游数据体系建设发展要有世界眼光、要与世界数据体系对接等具体要求[33] ,本部分主要侧重国际组织和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统计和旅游统计的相关研究。
2.2.1 国际组织贸易统计研究
1993年,世界贸易组织在《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中定义了服务贸易的4种提供模式: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定义未对服务的实际内容给出任何界定。联合国等机构制定发布的《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 SNA 2008)强调,一笔交易应计入货物交易还是服务交易的主要依据是其经济所有权变更与否[3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发布的《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是指导编写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最新准则,规定旅游者获得的供自身使用或赠送他人的、超过海关限额的货物划人一般商品,而非旅行服务[35] 。联合国等机构制定发布的《2010年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增设了探讨服务贸易4种“提供模式”计量问题的章节,扩大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范围;同时认为旅行开支中只有服务相关支出一项才可纳入境外消费模式,货物相关支出不得划归任何一种提供模式[36] 。
2.2.2 国际组织旅游统计研究
联合国在1994年出版了第一份全面指导旅游统计工作的《旅游统计建议》,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旅游统计建议和国际标准旅游活动分类[37] 。联合国等机构制定的《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TSA-R_MF 2008)和联合国与世界旅游组织等制定的《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IRTS2008)等旅游統计体系界定旅游支出的视角与上述基于服务贸易统计的视角不同,是从旅游者需求的视角进行的,认为留学和医疗等(均超过一年)人员以及边境工人等不属于旅游者;同时认为凡是满足旅游需求、在旅游期间获取的贵重物品、耐用消费品等均属于旅游支出的范畴;在国际运输方面也存在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口径相异的地方;还提出了12大旅游特征产品与服务的概念[38-39] 。世界旅游组织对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3个重要旅游统计资料——《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纲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年鉴》和出境旅游数据库进行了概念及技术上的说明,统计数据来源是各国上报给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统计数据,因此建设和发展国家层面的旅游统计尤为重要[40] 。
2.2.3 国外学者旅游统计研究
国外学者的旅游统计研究主要围绕旅游卫星账户(即前文提到的旅游附属账户)展开,研究聚焦于旅游卫星账户的基础、过程与问题[41-42] ,国家层面旅游卫星账户构建[43-44] ,国内区域层面旅游卫星账户构建[45] ,运用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46] ,运用旅游卫星账户分析旅游需求与产出[47] ,旅游卫星账户的其他应用与发展[48] 等方面。由此可见,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世界旅游组织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的应用和拓展。
上述国际组织与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统计和旅游统计的前沿研究,为科学构建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
3 国内外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相关文献研究前沿
3.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前沿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与应对研究、入境旅游研究、出境旅游研究、旅游企业研究和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合作研究等方面。
3.1.1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必须遵循国际规则,实践证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利大于弊。人世前后,学术界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从国际认识[49] 、消极影响[50] 、积极影响[51] 、发展战略[52] 和实践案例[53] 等多方面,探讨了人世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上述研究为全面掌握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提供了基础。
3 .1.2 入境旅游研究
通常认为入境旅游属于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始于改革开放,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入境旅游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入境旅游在全球的发展概况与特点[54]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条件[55] 、入境旅游预测[56] 、入境旅游动力机制[57] 、入境游客空间分布[58] 、恐怖主义[59] 以及奥运会[60] 等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客源国来华旅游市场[61] 、入境游客消费行为[62] 、入境旅游季节性[63] 、入境旅游的经济影响[64] 和境外旅行商对中国目的地形象感知[65] 等方面展开。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重要的出口方式之一——入境旅游,提供了理论与实证基础。
3.1.3 出境旅游研究
出境旅游属于旅游贸易进口。我国大众意义上的出境旅游发展始于1983年,之后迅速增长。杜江等较早关注到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的相关问题[66] 。出境旅游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67] ,但基于出境游支出被低估的论断,戴学锋与巫宁认为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过大[68] ,引发了学界对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的争论[69] 。戴学锋与孙盼盼以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出境旅游与收入水平存在非线性关系[70]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出境旅游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000美元左右才是出境旅游爆发的阈值,因此我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仅是国内收入两极分化的结果[71] 。
此外,出境旅游供需升级[72] 、出境游客购物特征[73] 、出境旅游影响因素[8] 、出境旅游对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75] 、其他国家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特征[76] 等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为研判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和制定出境旅游发展政策[77] 提供了理论支撑。上述研究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重要的进口方式之一——出境旅游,提供了理论与实证基础。
3.1.4 旅游企业研究
旅游企业以商业存在的形式参与旅游服务贸易过程。商业存在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测算,全球以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交易额是以跨境消费方式的1.5倍。外资饭店人力资源管理[78] ,外商境内投资旅游业相关行业的热点[79] ,中国大型旅行社“走出去”的阶段特征[80] ,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的现状、趋向及对策[81] 等问题成为研究熱点。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重要的提供模式之一——商业存在,提供了理论与实证基础。
3.1.5 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合作研究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反应的实质是旅游服务贸易缺乏竞争优势,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离不开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既有研究指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对整个服务贸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82] ,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83] ,省域间的旅游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存在差异[84] ,省域内部不同区域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也存在差异[85] 。
在旅游服务贸易合作研究方面,亚太地区[86]、孟定边关[87]、海峡两岸暨香港和澳[88]等区域的旅游服务贸易合作是研究的热点。上述研究为全面认识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
3.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前沿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主要包括旅游服务贸易合作研究、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旅游服务贸易与其他贸易类型关系研究、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总量关系研究等方面,为全面认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式、影响因素、与其他贸易类型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3.2.1 旅游服务贸易合作研究
旅游服务贸易在国家间经贸合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合作,还能促进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东盟与印度间加强旅游服务贸易合作,充分说明旅游服务贸易范围不仅可以是区域内部的,更可以是跨区域、跨组织的,并且具有广阔前景[89] 。
3.2.2 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得益于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国外学者对影响旅游服务贸易的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定量实证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收入、汇率、信息技术、签证政策、价格、口碑等。研究发现,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进口的收入弹性和汇率弹性都很大,外国游客旅游需求的收入弹性很高[90] ;信息技术对旅游服务贸易的改变和影响具有双重性[91] ;社会关系、信任、合作、沟通、比较水平和绩效满意度等是影响旅游服务贸易供应商对批发商承诺的主要因素[92] ;中国大陆的签证限制政策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在经济上和营销上产生不利影响[93] ;真实汇率和实际收入对美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其出口影响不明显[94] 。
贸易规则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加拿大与墨西哥之间的双边旅游协定对加拿大旅游业的积极影响包括降低进口成本、提高竞争力等,但这些积极影响却可能会被加元贬值或持续的经济衰退所抵消[8] 。上海自贸试验区对香港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香港应该在中国自身发展中寻求更紧密的合作,使其目前的旅游产品多样化,并在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地方探索发展旅游相关产业[96] 。
3.2.3 旅游服务贸易与其他贸易类型关系研究
通常情况下,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可以降低国际贸易出口的固定和可变成本,还可以提升贸易额[97] ,因此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香港商务旅行是香港与大陆和台湾贸易总量的格兰杰原因,香港特别重视与大陆和台湾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以此来推动贸易的整体发展[98] ;亚太地区不同国家间的贸易与航空乘客量的关系不尽相同,决定了国家间差异化的旅游服务贸易政策[99] 。
3.2.4 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总量关系研究
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短期内,为促进旅游服务贸易与整体经济之间的有效联系,在商业环境或贸易法规等方面进行政策干预更为有效;相比之下,土地供应等长期因素对促进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总量的有效联系作用不大[100]。
上述国外相关文献研究前沿为全面认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式、影响因素、与其他贸易类型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4 研究评论与展望
4.1研究评论
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为全面认识与科学测度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分析差额的形成机制、提出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平衡发展的对策等,提供了研究基础,但在下列3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是对我国是否存在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这一根本问题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还不完善。统计测度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态势的研判与政策的制定。国家统计局与原国家旅游局等权威机构对旅游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公布了《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将旅游统计分为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两大类[101];2018年根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修订发布了《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102]。两个版本的分类都聚焦于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统计口径方面,尚未建立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最终影响了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差额的科学判断。此外,理论界围绕我国旅游统计开展了系列探讨,例如《旅游学刊》曾在2016年第3期和第4期连续两期围绕旅游统计与数据分析做了笔谈,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起公认的、应用于实际的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构建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所需的最新统计规则分散在国际收支统计、服务贸易统计、旅游卫星账户等多个国际前沿统计体系中,只有综合运用上述统计体系,才能建立起较完善的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
二是对我國旅游服务贸易差额形成机制欠缺全面性与深刻性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本领域研究缺乏先进理论的系统指导,导致就旅游论旅游、重定性轻定量、重总量轻结构。根据服务贸易4种提供模式,旅游服务贸易尽管以境外消费模式为主,但显然也存在其他3种提供模式,但目前还没有运用服务贸易4种提供模式来系统研究旅游服务贸易及其差额形成的成果。旅游服务贸易差额不仅在四大市场存在结构差异,在4种提供模式上也可能存在结构差异,在不同地区间还可能存在地域差异,而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也可能存在行业差异。既有成果除对四大市场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外,对其余结构差异的研究还不足。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差额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成果多停留在定性描述上,缺乏定量刻画,很难确定因素主次,易导致政策制定及政策效果事倍功半。
三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欠缺系统性与可行性,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核心目标导向,导致政策制定陷入两难。《旅游法》赋予每个公民旅游的权利,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日趋多元,如何在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平衡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平衡发展是狭义的旅游服务贸易本身的平衡发展,还是与其他服务贸易协同平衡,乃至与其他全部贸易类型协同平衡?不同的目标,所采取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策也必将不同,既有研究尚未全面考量上述问题。
4.2研究展望
针对国内外既有研究存在的3个不足,本文从3个方面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亦即可能的新的研究方向。
4.2.1加强基于国际前沿统计体系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为解决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研究滞后和缺乏关注国际前沿统计体系的问题,需综合运用一系列国际前沿统计体系——《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2010年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纲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年鉴》《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等的最新原理与方法,基于旅游服务贸易4种提供模式——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结合目前我国旅游及其他行业统计发展实际,构建全面测度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统计测度体系。相應地,以统计测度体系为纲,实证测度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并从总量、市场结构、模式结构、区域结构与行业结构等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准确研判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构建不等同于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简单的调项与测度。《2010年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强调应当从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4种模式,全面拓展旅游服务贸易统计口径。《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与《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从需求视角对旅游活动、旅游特征产业及旅游关联产业的界定与建议,为拓展旅游服务贸易统计口径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基础。国家统计局2015年公布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及2018年修订发布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应用了《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和《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的部分理论,是运用国际前沿统计体系,构建我国旅游统计体系的有益尝试,但尚未综合运用其他前沿统计体系,同时构建的新的统计分类执行力度还不够,因此,亟须综合运用国际前沿统计体系,构建旅游服务贸易统计测度体系,并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
4.2.2 加强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差额形成机制研究
为解决由于旅游服务贸易差额形成机制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导致就旅游论旅游、重定性轻定量、重总量轻结构的问题,需引入竞争优势理论等新理论,首先进行竞争优势理论等的适用性研究;然后依据竞争优势理论等,结合旅游服务贸易4种提供模式,构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差额形成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计量经济模型,定性与定量揭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差额的形成机制。
4.2.3 加强以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和贸易开放平衡发展为导向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研究
为解决由于缺乏明确的核心目标导向,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策措施欠缺系统性与可行性、政策制定陷入两难的问题,在新时代需以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和旅游服务贸易开放平衡发展为导向,站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推进优质旅游发展的高度,研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多维度探讨旅游服务贸易开放平衡发展标准;其次,探讨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与旅游服务贸易开放平衡发展的最佳权重组合;然后,依据旅游服务贸易4种提供模式,综合运用利益相关者等理论,探讨不同情境下的多目标导向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LUO Mingyi, MAO Jianfeng. Tourism Services Trade: TheoryPolicy and Practice[M]. Kunnu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House, 2007: 12.[罗明义,毛剑锋.旅游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实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2.]
[2]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Analysis Team of State Administrationof Foreign Exchange. China International Balance Report 2005[R]. Beijing: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2016,(3): 32.[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北京: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3): 32.]
[3] LI Jinzao. Operational report at national tourism work conference2015[EB/OL]. http://www.cnta.gov.cn/html/2015- 1/2015-1- 26html, 2017-03-14.[李金早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 http://www.cnta.gov.cn/html/2015- 1/2015-l一26html, 2017-03-14.]
[4]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Data Center. Instructionson amendment and data addition of China tourism statisticalbulletin 2014[EB/OL]. http://www.ctaweb.org/html/2015- 12/2015-12-17-15-20-52982.html, 2017-08-21.[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关于《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修订和新增数据的说明[EB/OL]. http://www.ctaweb.org/html/2015-12/2015-12-17-15-20-52982.html, 2017-08-21.]
[5] China Tourism Academy. There is no deficit in China's tourismand travel- related services trade[EB/OL]. http://www.ctaweborg/html/2016- 10/2016- 10- 13- 13-58-61472.html, 2017- 08- 21.[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不存在逆差[EB/OL].http://www.ctaweb.org/html/2016- 10/2016- 10- 13- 13 -58—61472.html, 2017-08-21.]
[6]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Data Center. There is asurplus continuously in China's tourism 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trade[EB/OL]. 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802/t20180205_855765.shtml, 2018-05-18.[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旅游服务贸易继续』顺差[EB/OL]. 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802/t20180205_855765.shtml, 2018-05-18.]
[7] DAI Xuefeng, DENG Zhiyong. China's international tourismindustry has become an industry with rapid expanding deficit[J ].Finance&Trade; Economics, 2008,(8): 101-105.[戴學锋,邓志勇我国国际旅游业已成为逆差迅速扩大的产业[J]财贸经济,2008,(8): 101-105.]
[8] LI Xiaopeng. Billions of dollars of tourism deficit is sobering[N]. Qianjiang Evening News, 2014-09-28(A0024).[李晓鹏.千亿美元旅游逆差令人警醒[N].钱江晚报,2014-09-28(A0024).]
[9] YIN Jie. China's tourism deficit prompted the change of thoughti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N].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2014-07-17(8).[尹婕,旅游逆差倒逼中国业界换思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17(8).]
[10] DAI Xuefeng. Outbound tourism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mean of expand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J]. TourismTribune, 2011, 26(8): 6-7.[戴学锋,出境旅游应成为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1, 26(8): 6-7.]
[11] ZHANG Lingyun. Further cognition on the deficit of thebalance of payment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ourism[J]Tourism Tribune, 2015, 30(3): 5-6.[张凌云.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对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15, 30(3): 5-6.]
[12] ZHOU Lei. Treating the Increasing Defcit of Tourism ServiceTrade.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EBI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410/11/t20141011_3675139.shtml, 2017- 03-21.[周雷从全局高度看待旅游贸易逆差攀高[EB/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410/11/t20141011_3675139.shtml,2017-03-21.]
[13]WANG Xingbin. Tourism service trade deficit couldn't be viewedgenerally[N]. China Youth News, 2012-03-16(11).[王兴斌“旅游贸易逆差”怎能笼统而言[N]中国青年报,2012-03-16(11).]
[14] CHANG Ying, LIN Gang.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structural deficit of China's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J]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 2015,32(2): 76-78.[常莹,林刚中国出入境旅游结构性逆差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32(2): 76-78.]
[15]LU Xiaojin.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China's tourism and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 deficit[J]. China Business&TradeStudies;, 2012,(23): 144-146.[卢小金.中国旅游服贸易逆差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商贸,2012,(23): 144-146.]
[16] YANG Jinsong, JIANG Yiyi. The causes and containmentstrategy of China'S tourism and travel- related services tradedeficit[J]. Commercial Times, 2012,(27): 48-49.[杨劲松,蒋依依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遏制策略[J].商业时代,2012,(27): 48-49.]
[17]WANG Xinhua, WU Chaohong.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 deficit[J]. Price Issue, 2016,(1):31-37.[王新华,吴朝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16,(1): 31-37.]
[18]WU lei, SONG Xiaodan. Main reasons and improving ways forthe change of China's tourism 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surplus to deficit[J]. Foreign Economie and Trade Practice,2014,(10): 84-87.[吳磊,宋晓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顺差向逆差转变的主要原因及改善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4,(10):84-87.]
[19] LIAO Wanhong.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tourismand travel- related services trade deficit in the post financialcrisis era[J]. Commercial Economy Research, 2015,(27): 34-36.[廖万红.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 34-36.][20] ZHAO Ruojin. Analysis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China's tourism 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 deficit[J]. ChongqingSocial Science, 2016,(4): 19-25.[赵若锦.旅游贸易逆差成因与改善[J]重庆社会科学,2016,(4): 19-25.]
[21] WANG Sujie, QI Shanhong. An analysis of consumerism andhigh expenditure behavior of China's outbound travel[J]Tourism Tribune, 2005, 20(6): 39-44.[王素洁,齐善鸿消费主义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高消费行为探析[J]旅游学刊,2005,20(6): 39-44.]
[22] BAI Kai. The consumption alienation of outbound tourism:phenomena, causes and solutions[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8):5—6.[白凯,出境旅游的消费异化:现象、原因与解决途径[J].旅游学刊,2011, 26(8): 5-6.]
[23]SHU Boyang, WANG Hongling.A study on the consumer behaviorof China's outbound travel and industry policy[J]. Finance&Trade; Economics, 2004,(8): 59-61.[舒伯阳,王红玲,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消费行为分析及行业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4,(8): 59-61.]
[24] ZENG Li, WENG Shixiu, LI Xiang(Robert), et al.Deliberatepurchases or impulse shopping?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highconsumption" phenomenon among 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5): 26-35.[曾丽,翁时秀,李想,等,有计划购买还是冲动消费?——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探析[J].旅游学刊,2017, 32(5): 26-35.]
[25]JIANG Yiyi, YANG Jinsong. To crack tourism and travel-relatedservices trade deficit expansion with tourism shopping policyinnovation dominated by tax-free[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9):9一l1.[蒋依依,杨劲松.以免税为主导的旅游购物政策创新破解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扩大化[J].旅游学刊,2014, 29(9):9—11.]
[26]DAI Bin. Rule clarification and algorithm correction of tourism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 statistics [J]. Tourism Tribune,2016, 31(3): 13-15.[戴斌.旅游服务贸易统计规则厘清与算法修正[J].旅游学刊,2016, 31(3): 13-15.]
[27] QU Hua, XIA Jiechang, HE Shaojun.A study on China's tourismservice trade deficit [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9):137-141.[瞿華,夏杰长,贺少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的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9): 137-141.]
[28]LU Yishu, TAO Y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n China's tourismand travel- related services trade deficit[J]. Tourism Overview,2015,(2): 64-66.[陆亦舒,陶颖,改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以完善税收制度的旅游购物政策角度[J].旅游纵览,2015,(2): 64-66.]
[29] WU Fang. How to creak tourism 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deficit[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aily, 2014-06-13(A6).[武芳,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如何破局[N]国际商报,2014- 06-13(A6).]
[30] HU Xiaofen, LI Xinjian, QI Jiajin. Reconsideration on tourism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 deficit[J]. International Trade,2016,(7): 62-68.[胡晓芬,厉新建,漆家进.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再认识[J].国际贸易,2016,(7): 62-68.]
[31] QI Xiuli. Johnson administration's efforts to decrease tourism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 deficit[J]. Journal of He'na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 27(4): 23-26.[齐秀丽,约翰逊政府削减旅游逆差的尝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7(4): 23-26.]
[32] HE Yuangui, HU Xiaoyan. REEr, "word of mouth effects"anddeficit of Canadian tourism service trade[J]. Journal of Guizhou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3): 74- 81.[何元贵,胡晓艳.实际有效汇率与“口碑效应”:加拿大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例证[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3): 74-81.]
[33] LI Jinzao. How to construct and develop China's tourism datasystem:A speech at the national tourism data work conference[EB/OL]. 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702/t20170203_813826.shtml, 2017-08-21.[李金早,如何建设和发展我国旅游数据体系——在全国旅游数据工作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 702/t20170203_813 826.shtml,2017-08-21.]
[34] United Nations, European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Fund, et a1.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M]. 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9: 243.
[35]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Balance of Payments and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Manual[M]. Washington,D.C.: Alicia Etchebarne-Bourdin, 2009: 261.
[36]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et a1.Manual on Statistics of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10[M]. New York: UnitedNations publication, 2011: 342.
[37] United Nations. Recommendations on Tourism Statistics[M].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994: 43.
[38]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Commission of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t a1.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Recommende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2008[M]. New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10: 26-29.
[39]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Recommendations for Tourism Statistics 2008[M]. 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11: 115-118.
[40]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Methodological Notes to theTourism Statistics Database 2017 Edition[M]. Madrid: UNWTOpublication, 2017:7,
[41] FRECHTLING D C.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Foundations,progress and issu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1): 163-170.
[42] FRECHTLING D C.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A prim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37(1): 136-153.
[43] SUICH H.Development of preliminary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for Namibia[J].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02, 19(1): 105-121.
[44] SHARMA A, OLSEN M D.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 - imple-mentation in Tanzani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2): 367-385.
[45] JONES C,MUNDAY M, ROBERTS A.Regional tourism satelliteaccounts:A useful policy tool?[J]. Urban Studies, 2003, 40(13):2777-2794.
[46] DIAKOMIHALIS M N.The impact of maritime tourism on theGreek economy via 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J]. Tourism andHospitality Planning&Development;, 2007, 4(3): 231-244.
[47] MAK J. Tourism demand and output in the U.S. tourism satelliteaccounts: 1998-2003[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 44fl1:4-5.
[48] LI BREROS M. Progress in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implementation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6, 45(1):83-91.
[49]ZHANG Guangrui. Tourism services[J]. Tourism Tribune, 1999,14(3): 69-74.[張广瑞,旅游服务[J]旅游学刊,1999, 14(3): 69-74.]
[50] ZHOU Lingqiang.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of China's accession to WTO[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0,(3): 130-136.[周玲强,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130-136.]
[51] CUI Fengju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Tourism Destination[M]. Beijing: China Travel&TourismPress, 2002: 54.[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4.]
[52] TIAN Xizhou. China's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travel-relatedservices tra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accession toWTO[J]. Social Scientist, 2003,(2): 91-94.[田喜洲.入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J].社会科学家,2003,(2): 91-94.]
[53] MA Yong, ZHOU Xiao. WTO and New Comments on China's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3: 132-135.[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2-135.]
[54] ZHANG Guangnu. The worl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China's countermeasures[J]. Foreign Economics&Management;,1985,(11): 32-34.[张广瑞,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5,(11): 32-34.]
[55] QIU Yiyong, WEI Xiao' an, SHI Jianguo. The market background,basic conditions, stage and the main idea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Tribune, 1988, 3(1): 3-12.[邱毅勇,魏小安,石建国.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市场背景、基础条件、所处阶段和主要思路[J].旅游学刊,1988, 3(1): 3-12.]
[56] SUN Gennian. Found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background trendline of tourist from abroad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Sinica, 1998, 18(5): 51-57.[孙根年.我国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科学意义[J].地理科学,1998, 18(5): 51-57.]
[57]BAO Jigang, LIU Xuemei. An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actors ofurban inbound tourism in Guangdong[J]. Tourism Tribune, 2002,17(1): 44-48.[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学刊,2002, 17(1): 44-48.]
[58] MA Yaofeng, LI Yongjun. Research on spatial region-division ofinbound tourist flow in China[J]. Human Geography, 2001, 16(6): 44-46.[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 16(6): 44-46.]
[59]ZHANG Xiaoming, DAI Guangquan. Impacts of terrorist behaviorson destination countries' inbound tourism: Case study on Turkey[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2, 13(1): 77-82.[张骁鸣,戴光全.恐怖主义活动对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的影响——以土耳其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 77-82.]
[60] LU Lin. 2008 Beijing Olympics: The opportunity of China's tourismindustry and 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9):6-7.[陆林.2008北京奥运:中国旅游业和旅游研究的机遇[J].旅游学刊,2007, 22(9): 6-7.]
[61] WANG Degen, LU Lin, LIU Changxue.A study on comparativeadvantage and development method of market in Germany[J]Economic Geography, 2004, 24(1): 124-128.[汪德根,陆林,刘昌雪.德国出境旅游市场比较优势与市场拓展对策——兼论旅华市场开发[J].经济地理,2004, 24(1): 124-128.]
[62]XU Jufeng. An analysis of the needs and behavior of holiday-makers: Taking Chinese and Russian tourists to Sanya as an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12): 59-65.[徐菊鳳,度假旅游者需求与行为特征分析——以中、俄赴三亚旅游者为例[J].旅游学刊,2007, 22(12): 59-65.]
[63] ZHU Hongbing, GAO Jun.A study on the seasonality of theinbound tourist flow in China's major tourism cities[J]. TourismForum, 2011, 4(4): 128-133.[朱红兵,高峻,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入境旅游客流季节性研究[J].旅游论坛,2011, 4(4): 128-133.]
[64] LIU Chunji, FENG Xuegang. The relationship ofinbound tourism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J]. Economic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6(2): 125-135.[刘春济,冯学钢.入境旅游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J].经济管理,2014, 36(2): 125-135.]
[65] ZHU Hong, FENG Dan, HAN Yalin. Reexamining the constructionof China's international-grade 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theperspective of overseas travel wholesalers[J]. Tourism Tribune,2007, 22(6): 14-19.[朱兹,封丹,韩亚林.中国国际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新审视——基于国外旅行商视角[J].旅游学刊,2007, 22(6): 14-19.]
[66] DU Jiang, LI Xinjian, QIN Yu, et al.An analysis of trends ofChina's outbound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02, 17(3): 44-48.[杜江,厲新建,秦宇,等,中国出境旅游变动趋势分析[J].旅游学刊,2002, 17(3): 44-48.]
[67]MA Bo, KOU Min. An initi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outbound travel and its impact[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7):24-28.[马波,寇敏.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2006, 21(7): 24-28.]
[68]DAI Xuefeng, WU Ning. An analysis of negative impact of therapid growth of China's outbound travel[J]. Tourism Tribune,2006, 21(2): 41-45.[戴学锋,巫宁.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J]旅游学刊,2006, 21(2): 41-45.]
[69]YANG Jun. An analysis of "overgrowth and over-consumption"in China's outbound travel and policy orientation[J]. TourismTribune, 2006, 21(6): 65-68.[杨军,中国出境旅游“双高”格局与政策取向辨析——兼与戴学锋、巫宁同志商榷[J]旅游学刊,2006, 21(6): 65-68.]
[70] DAI Xuefeng, SUN Panpan.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income and outbound tourism rate: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threshold panel model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9): 13-23.[戴学锋,孙盼盼收入与出境旅游率的非线性关系——基于门槛面板模型的实证证据[J].旅游学刊,2014, 29(9): 13-23.]
[71] DAI Xuefeng.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outbound tourism in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Tourism Tribune, 2012, 27(9): 9-16.[戴学锋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初探[J]旅游学刊,2012, 27(9): 9-16.]
[72] LIU Feng. Two- way upgrade of China's tourism supply anddemand[N]. China Tourism News, 2012-01-11(14).[刘锋,中国旅游业供需双向升级[N].中国旅游报,2012-01-11(14).]
[73] SHI Meiyu.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Shopping[D]. Beijing: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3:77-96.[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77-96.]
[74] YANG Honghao, DAI Bin.A theori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utbound tourism market[J]. EnterpriseEconomy Journal, 2009,(8): 131-134.[杨宏浩,戴斌.出境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9,(8): 131-134.]
[75] ZHANG Jinhe, LIU Zhenzhen, CHEN Jing, et al.Relationshipbetween Chinese mternational outbound tourism and internationalservices trad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0):1161-1167.[章锦河,刘珍珍,陈静,等,中国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分析[J].地理科学,2012, 32(10): 1161-1167.]
[76] XIAO Honggen. An analysis on the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Japan's outbound tourism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J]. Journal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1,(5): 12-20.[肖洪根.21世纪日本出境旅游市场的趋势和特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 12-20.]
[77] HUANG Xijia, ZHOU Qing. Primary investigation of greattourism power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utboundtourism[J]. Truth Seeking, 2012,(12): 62-64.[黄细嘉,周青.出境旅游视域下的旅游强国建设初探[J].求实,2012,(12): 62-64]
[78] GU Huim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foreign-managedhotels in China: Facts, analysis, a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J]. Tourism Tribune, 2000, 15(5): 68-73.[谷慧敏.中國大陆外方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0, 15(5): 68-73.]
[79] XU Weib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China's tourism investment[J]. China Economic Times, 2003,(10): 17-18.[徐蔚冰,中国旅游投资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访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原司长魏小安[J]中国经济时报,2003,(10):17-18.]
[80]YANG Honghao, DAI Bin.A study of China's outbound tourismindustry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J]. Reformation and Strategy,2009, 25(9): 124-128.[杨宏浩,戴斌,中国出境旅游产业运行特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 25(9): 124-128.]
[81]HE Jianmin. Research on Present Situation, Tren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Press, 2010: 12.[何建民.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的现状、趋向及对策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2.]
[82] JIANG Kaiming.A study on Shanghai's tourism industry andinternational trade[J]. Tourism Science, 1998,(1): 21-24.[蒋开明.上海旅游业与国际服务贸易——旅游市场新需求的探讨[J].旅游科学,]998,(1): 21-24.]
[83] DONG Xiaolin, PANG Xiaoxia. Comparison of competitivepower between China and advanced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travel-related services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Trade, 2007,(2): 78-83.[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78-83.]
[84] GE Lifang, TIAN Jipeng.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vel services inShanghai[J]. Finance and Trade Research, 2011,(1): 52-58.[葛丽芳,田纪鹏,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1,(1): 52-58.]
[85] ZHANG Jielei. Research on provincial tourism service trade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J].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2017,(1): 214-221.[张捷雷,基于综合指标体系的省级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学刊,2017,(1): 214-221.]
[86] LU Changchong, XIE Yanjun, LI Zhongguang. Multidimensionalcomparative study on glob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ameworkand China and Asia- Pacific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J].Tourism Tribune, 2002, 17(5): 71-75.[卢昌崇,谢彦君,李仲广.全球旅游发展框架中亚太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多维比较研究——亚太旅游协会第八届年会综述[J].旅游学刊,2002, 17(5): 71-75.]
[87] TIAN Li, XIAO Honglei, LI Xuesong. The research on the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engding County[J].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4): 89-94.[田里,肖洪磊,李雪松,孟定边关风情旅游区旅游规划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89-94.]
[88] LI Tianyuan. Toward tourism cooperation among destinations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A marketing perspective[J]. TourismTribune, 2007, 22(1): 19-23.[李天元.基于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台海两岸四地旅游合作途径[J]旅游学刊,2007, 22(1): 19-23.]
[89]CHIRATHIVATS. ASEAN-India cooperation in trade and tourism:Trend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996,7(4): 743-757.
[90] GRAY H P.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ravel by the UnitedStates and Canada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66,7(1): 83-92.
[91]BRUCE 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es in the travel trade[J]. Tourism Management, 1983, 4(4): 290-295.
[92]CROTTS J C,AZIZ A, RASCHID A. Antecedents of supplier'scommitment to wholesale buyer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vel trade[J]. Tourism Management, 1998, 19(2): 127-134.
[93] SONG H, GARTNER W C,TASCI A D A. Visa restrictions andtheir adverse economic and marketing implications: Evidencefrom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2): 397-412.
[94]CHENG K M, KIM H, THOMPSON H.The real exchange rateand the balance of trade in US tourism[J]. International Reviewof Economics&Finance;, 2013, 25(1): 122-128.
[95] TAYLOR G D.The implication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 fortourism in Canada[J]. Tourism Management, 1994, 15(5): 315-318.
[96]JI M, LI M, KING B.The impacts of China's new free-trade zoneson Hong Kong tourism[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Management;, 2015, 4(4): 203-205
[97] SANTANA- GALLEGO M, LEDESMA- RODRIGUEZ F J,PEREZ- RODRiGUEZ J V.Intemational trade and tourismflows: An extension of the gravity model[J]. Economic Modelling,2016, 52(Part B): 1026-1033.
[98]TSUI W H K, FUNG M K Y Causality between business traveland trade volum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Tourism Management, 2016, 52(2): 395-404.
[99]VAN De Vijver E, DERUDDER B, Witlox F Exploring causalityin trade and air passenger travel relationships: The case ofAsia-Pacific, 1980-2010[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4, 34(1): 142-150.
[100] LEJARRAGA I, WALKENHORST P. Economic policy, tourismtrade and productive diversifica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 135(10): 1-12.
[10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tourism and related industries 2015[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508/t20150821_1233792.html, 2017- 09- 14[國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EB/OL].http://www.stats.gov.cn/tj sj/tjbz/201 508/t201 50821_1 233 792.html, 2017-09-14.]
[102]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tourism and related industries 2018[EB/OL]. http://www.bjstats.gov.cn/tj zd/tj bz/xyhcyfl/cyfl/2 01 804/t201 8041 1_3 95 900.html,2018-05-18.[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 [EB/OL]. http://www.bjstats.gov.cn/tjzd/tjbz/xyhcyfl/cyfl/201804/t20180411_3 95900.html, 201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