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下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2019-03-29 12:03李洁曹楠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李洁 曹楠

摘 要:经过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趋紧密。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回归到传统文化中的“发展观”、“家国观”、“社会观”、“信念观”。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指导,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而且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回归有根可寻、有章可寻、有版可依、有梦可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回归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其价值观正确与否,对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有机融合,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相融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无疑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下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的新矛盾转化要求大学生价值观回归至“发展观”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往往是由新思想的产生而引起的。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是我们党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这一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回归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导致各种思想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碎片化阅读方式使大学生往往对历史的真实背景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极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冲击。因此,将传统文化中的发展观与新时代的新矛盾转化相结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回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培养他们的整体性思维,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要求大学生价值观回归至“家国观”

家国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中华儿女对社会、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简单地说,就是更好地完善自己,使个人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这为当代大学生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为当代大学生培育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供了精神支撑。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总书记期待的青年所应具有的家国情怀。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要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涉及对个人、社会、国家的价值观要求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回归至家国情怀,引领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维系起来,实现个人理想、家庭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的良性互动。要引领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三)市场经济的驱利性要求大学生价值观回归至“社会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如何选择“义”与“利”,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有其参考。孔子最早提出“义”与“利”的关系,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义”与“利”的不同态度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依据。“义利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念,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或服务于社会利益。当下,一些大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盛行。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和社会的利益,甚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面对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回归至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注重引导大學生价值观回归至“社会观”,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新思路和新尝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回归教育为目标,使大学生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根植于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消除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自由而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价值观回归至“信念观”

信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在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指引人们继续向前。曾子在《论语·泰伯》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两句话,不仅阐明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也向我们指出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充满了挫折和挑战。当下,不少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以至于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学四年。大学本应该是大学生追梦圆梦的场所,反而变成了滋生安逸满足的温床。《礼记·大学》中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大学的意义和古代的“大学”虽然不一样,但是对于人的理想信念的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要创新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信念观”。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回归至“信念观”,要注重从多种方式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为国家的发展练就过硬的本领。最后,要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下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可能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使价值观回归有根可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回归有根可寻。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回归,应当厚植传统文化的主根。当代大学生只有认识到价值观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对自己人生的价值,才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認同感。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多次引用儒家经典句子,儒家文化也对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有许多对于价值观回归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观点。例如我们今天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找到理论渊源。例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中找到思想基础。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回归的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使儒家经典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切实增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二)中国古代优良传统的传承使价值观回归有章可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续中华命脉的精神支柱。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得以传承至今并且没有中断,得益于对中国古代优良传统的传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就是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也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要求对中国古代优良传统进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大学生价值观回归提供了精神支撑。当下,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反党、反社会的言论。这些言论,降低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不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前不久的快手“网红”在直播过程中侮辱国歌的事例,也极容易对一些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为了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甚至模仿这些“网红”,在网络上发表反动言论,以增加关注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并结合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对民族精神进行传承和创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使价值观回归有版可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指引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从历史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青年时期,则是把“扣子”系牢扣紧的时期。因此,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目前,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回归教育,应该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全过程。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后备人才。高校思想政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着力点,以便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使价值观回归有版可依。

(四)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使价值观回归有梦可寻

回顾历史,中国人民有着极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凭借着艰苦奋斗精神,创造出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并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人民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创造了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引领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各方面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智慧。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各高校应该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对其进行教育,使其充分利用四年大学时光进行知识储备。尤其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发明创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观和价值观回归教育,要让他们充分了解从古到今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从这些历史中吸收前人的智慧结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新的发明创造贡献自己的智慧。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的发展这三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起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当下,我国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新时代相契合的部分加以利用,可以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13.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