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周欣桐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注重技术技能的习得,对于可以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的课程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学生行为违背道德准则的现象比比皆是,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已势在必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稳固的核心价值,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
四大文明古国在人类历史上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涤荡,只有中国的文明仍在延续,其他的均已消失,中国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延续数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祖先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性和融合性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一次次人类文明兴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绵延不绝,时至今日。
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一直能得以继承和发展,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春秋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四维,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德。汉代董仲舒在四德的基础上发展出仁、义、礼、智、信五常。宋以后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这些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是数千年来植根于中华民族中最深沉、最稳固的核心价值,尽管时代有兴衰,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延续至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是新时期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生命力的焕发。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三个倡导与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外,还根据时代特点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的时代诠释。
三、加强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很少主动地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部分高职学生的言行举止与传统美德相背,价值观念扭曲,集体意识淡薄,公德意识不强,功利主义盛行,个人意志薄弱,审美情趣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高職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以在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比较重视,课程设置、教学组织都围绕培养职业能力展开,对于可以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可以提高人文素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期以来处于从属地位。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也功利的认为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没用的,不如学好专业课,考级考证,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个奖来的实际。在这种境况下,学校教育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信息时,由于高职学生正确的三观尚未形成,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加之强烈的好奇心,极易受一些未经过滤的有害信息的影响,本就有限的学校教育成果又会大打折扣。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接受专业技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坚实根基之上。教育部2014年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这些内容的根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中。
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教育素材。古人在很多诗篇文章中抒发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远不止这些,鉴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可以从这些浅显易懂熟悉的素材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是让学生去感受素材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并为之感染,以此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
孔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出的是尊老爱幼、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精神。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思想。这些都可以成为社会关爱教育的素材。
人格修养教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之一,其涉及到的内容更为广泛。五常、八德是衡量人格修养的准绳,明确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原则,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个人于国家要忠,历史上不乏爱国家爱百姓的英雄人物,比干、苏武、岳飞、戚继光……他们的精神可以是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能量。个人于父母兄弟姐妹要做到知孝悌,“百善孝为先”,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素材不胜枚举,除正史之外,《孝经》、《二十四孝》及各类孝子传都可取材,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统治者为教化臣民所树立的榜样,在引用解读的过程中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信、礼、义、廉、耻不只是对与人相处时的要求,也明确了个人价值观塑造的标准。高职生群体中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与人相处缺乏诚信,考试作弊,求职时弄虚作假等现象屡见不鲜,而诚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家学说都对诚信有不少阐述,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韩非子“小信诚则大信立”;墨子“诚信者,天下之结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诚信素材,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将诚信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论语》中“不学礼,无以立”,《诗经》中“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都道出了礼的重要,守礼不仅要求与人相处时要相互尊重,还要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重义轻利”是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学生可以从《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而思义”的简明论述中明白何为正确的义利观。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新五代史·冯道传》“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心存廉耻之心可以增强自我约束,提高道德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使学生认识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的精髓所在,坚定文化自信,主动自觉的继承和发扬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人格修养,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18-10-28].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 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06).
[3]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12.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8年度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TZY201807。
作者简介:张斌(1986- ),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历史学硕士,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周欣桐(1988-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研究生,法学硕士,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