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查伟大 吴晓宇
摘 要:文章研究了择优选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论基础及实践载体的重要性,将MBTI性格类型理论与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探讨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MBTI性格类型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MBTI性格类型理论;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所思考、有所追求,确立符合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全球发展趋势的“三观”成为现实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一、择优选择“价值观教育”理论基础及实践载体的重要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由于观念、环境、行为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紧迫性与挑战性。在观念方面,由于多种文化思想的碰撞、渗透,以及各类流行观念影响(如: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形成的刻板观念、印象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环境方面,大学生接受着来自线上线下各类现实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环境中的负面事件,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制假售假等现象也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而社會公正、政治廉明、高尚之风盛行,政府行政公开公平公正,法治健全平等,社会诚信意识主导等正面的社会环境,则有利于主导性价值观更好得到大学生的肯定评价,被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认可。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也是如此,如果各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鱼龙混杂的信息盛行于大学生接触的新媒体环境,那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在行为方面,价值观教育途径不仅存在于高校教育,还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有关。
价值观形成的接受机制是:大学生主体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信息时,进行自发自觉的判断,选择、整合心理活动进程。这个过程不是被动的,机械的,灌输性质的。“在西方解释学理论看来,理解者对理解对象(文本、事物)的理解和接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要受到理解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历史地位的影响,这些构成理解的历史性和理解的前结构。”在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接受性、选择性,不把他们当做被动的接受对象。加强对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认知规律的研究,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从实效性、说服力的角度,拓展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择优选择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载体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MBTI性格类型理论应用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合理性
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未定型而即将定型的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较强,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较高,心理意志品质差异化较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的,权威的东西可能存在非理性、情绪化的叛逆心理。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意志品格影响着他们对各类多元观念的认知能力、抵御能力、转化能力。如果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够有吸引力,创新不足,那么教学过程将缺乏说服力。将MBTI性格类型理论应用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增强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是Katherine Briggs与Iasbel Myers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共同研制出的人格类型评估工具。该理论用四个维度八个方面来描述不同的性格类型。(1)个体能量的流动方向偏好:外倾E(Extraversion)与内倾I(Introversion);(2)个体获取信息的感知方式偏好:感觉S(Sensing),直觉N(Intuition);(3)个体处理信息的决策方式偏好:思考T(Thingking),情感F(Feeling)(4)个体与周围世界的接触方式:判断J(Judging),知觉P(Perceiving)。MBTI量表被广泛应用于调查了解个体间的人格差异。该量表的使用,不是为了给个体贴上类型“标签”,而是为了帮助个体有效利用自己的性格特点,获得人格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特征,选取合适的“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三、MBTI性格类型理论应用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省思
有学者将MBTI性格类型理论应用于高校教育研究,指出“在内外向维度上,大学生表现的倾向性并不强。在感觉-直觉维度上,大学生对感觉维度的倾向性更高,即大学生愿意相信确定的,有型的东西,喜欢有实际意义的想法,更喜欢使用与琢磨已知的技能,也更喜欢留心具体的和特殊的事物。在思维-情感维度上,当代大学生变现出来更大的倾向性,即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重视同情与和睦,重视准则的例外性,超前思维等。判断-感知维度是四个维度中倾向性最强的维度,大学生更多地变现出了玩的原则(即享受当下的快乐),喜欢变化、适应新的情况,着重过程。”因此,整齐划一,以灌输为主,缺乏特色和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要避免,以对话讨论、社会实践方式开展的价值观教育更受大学生欢迎,也更易收到成效。另外,借鉴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增强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文化基础、理论厚度和精神内涵,有利于使价值观教育更有生命力、征服力。
笔者在江苏省某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中开展MBTI性格类型测试,测试结果发现:ISFJ最多,ISTJ次之。INTP最少,ISTP次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放矢开展价值观教育。比如,针对ISTJ类型的学生,由于他们比较沉静、认真,注重事实,讲究实际,可以采取用有条理、重实际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ISFJ类型的学生,友善,有责任感,忠诚,重视和谐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可以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主题着手,对其开展价值观教育。ENTJ类型的学生坦率、果断,乐于作为领导者,能够有力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可以引导这类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自我教育,提高认知,探索成长,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反之,如果对其采用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教育法,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叛逆情绪,不利于教育成效的实现。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应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人格类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性格学生采取区别化教育方案和培养措施,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心理资本开发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价值观教育具备开放性、非终点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利用MBTI性格类型理论等工具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一方面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优化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程新英.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接受机制[J].伦理学研究,2004,3(02).
[2] 杨渊等.大学生人格类型与学习风格浅谈[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3] 史灵,刘金兰.基于心理资本和MBTI人格影响机制的高校学生成长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3(04).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高校哲学社科研究项目“MBTI性格类型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三观”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