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2019-03-29 12:03蒋冉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创业互联网+

蒋冉冉

摘 要:文章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提出相应的策略:打造“互联网+”大数据教学平台;高校间建立师资队伍协同共建机制完善资源共享体系;结合“互联网+”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山东省高校需要以知识创新为己任,以科技成果向现实社会生产力转换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作为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也应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山東省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进而推动自身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互联网+”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山东省全国创新创业50强情况分析。2016年山东省有山东协和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所学校进入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山东省有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鲁东大学、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学校进入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8年山东省有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英才学院、东营职业学院三所学校进入2018 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二)目前山东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目前山东省内高校通过建立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给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以及在学校里实际创业的机会。实施创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教育导师、创业教育导师及学科专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接触实践经验导师指导的机会。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组织机构上进行调整,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也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提高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慕课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虽然,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山东省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处于改革的过程中,还没有达到“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二、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校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很多教师由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创业,而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有创新的思维。

(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认识不够完整。部分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等比赛,其中很少学生认为创业活动跟自己有关系,而大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兴趣不够大,缺乏热情。而选择创业的学生一旦创业失败就会失去信心。

(三)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兴趣,课程的吸引力不够。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开始创业课程就是为了促进就业,有兴趣的可以选修,没有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也很大,学校在提供优质的创业教师师资方面没有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和师范作用。

三、“互联网+”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和网络支付等多种商业模式也在近几年兴起。“互联网+”带来商业模式的巨大变革,从而对“互联网+”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有的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没有足够的重视,平台建设仅仅局限于教学的延伸或第二课堂,相应的服务和配套措施也落后于社会,不少高校实践平台形式大于实质。

(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需要作出调整。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本身就缺乏创新性,缺乏长期有效发展的定位与思考,所以实践育人功能不足。与此同时,有的高校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使用效率低下。没有形成对学生多方位评价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缺乏与激励机制的结合。不少创业项目满足于通过比赛获取收益,同时项目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还远远不够。

四、“互联网+”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打造“互联网+”大数据教学平台。“互联网+”强调跨界融合与共享互联。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要打破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门槛,打造多元、多层次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应坚持平等、开放的原则,始终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大学生的视角看待创业教育。利用日益成熟的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的大数据线上教学平台。平台上汇聚海内外优秀名师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打破第一课堂的空间、时域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在互联网上共享资源,得到创业方面的指导。

(二)高校间建立师资队伍协同共建机制,完善资源共享体系。高校之间应成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协同共建机制。每个高校由于学科背景、专业特色不同,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都有其独特之处,高校间师资的协同共建,能够使优质的资源得到共享,不同学科的交流,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群体智能才会实现。由此,必定能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产生质的飞跃。

(三)结合“互联网+”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不同层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设置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别为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提升类课程、实践操作类课程以及项目实施类课程。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山东省就业创业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8SYB065。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创新创业互联网+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