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19-03-29 00:25李媛媛赵荟菁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纺纱纱线双语

张 岩,王 萍,李媛媛,赵荟菁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一、 “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概况

“纺纱学”是纺织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一般以环锭纺为例讲解纺纱的主要工艺流程和设备配置。该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较早接触的专业课,是后续“机织学”和“针织学”课程的基础[1-2]。“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是我校(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为纺织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班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开设是对应普通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纺纱学”课程,着重加强对纺纱工艺技术的理解以及纺纱工艺专业词汇的掌握。为了使中外合作办学班的学生在国外深造期间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专业课学习,缩短语言适应期,学院特聘请了纺织工程专业外教承担该课程一半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提前沉浸在地道的外语环境中学习“纱线生产技术”课程。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是根据纺纱工艺流程,由外教和本校教师各承担一半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足。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以促进学生对纺纱工艺流程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能够较好地与国外的专业课程学习衔接,为赴国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纱线生产流程长、工序多、工艺复杂,涉及的加工设备多,各工序之间联系紧密,对于初涉纺织专业知识的本科生来说,知识点多且非常抽象,学习难度较大[3]。目前我校“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为36学时,授课时间严重不足,教学时只能选择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进行重点阐述,教学难以深入,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掌握原理性的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中外教师之间的衔接问题

目前,“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教学安排是:外教负责前道工序的混合、开松、除杂和梳理部分的讲解,本校教师负责后道工序的并条、牵伸、加捻和卷绕部分的讲解。这是按照纺纱工艺的基本流程分工的。纺纱工艺类课程一般安排在“纺织材料学”课程之后,设置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在纺织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几届学生的教学反馈来看,本科生在接触这门课之前仅学过“纺织材料学”,对纺织纤维有一定的概念,而对纺织基础工艺还一无所知。因此,在本科生刚接触纺纱原理时就由外教授课,对于学生构建纺纱工艺的知识体系极为不利,学生无法做到中英文专业词汇之间的有效对应。本校教师在后道工艺的讲解过程中依然需要不断重复前面的知识,大大降低了授课效率。

3.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凸显

目前,该课程采用较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低头玩手机,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就算了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4-5],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4. 课程考核方式亟待改革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依然是沿用传统方式,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导致一些学生在临考前突击复习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反而不一定能得到较好的总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考核方式亟待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团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1. 利用课外教学平台资源,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

目前许多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导致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得泛泛而谈。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中,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和共享平台(慕课、在线大学等)不断涌现,将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建设团队依托我校“苏大课程-3I(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Informationization信息化、Integration集成化,简称3I)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为“纺纱学”课程录制了20多个教学视频,即将投放在线大学平台。该在线课程的建设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素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有效弥补课时的不足。当然,在这些“纺纱学”微视频的基础上,还需要添加专业英语词汇,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之间的联系,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我校开展的录播课程等教学手段将课堂重现,帮助学生利用课后温习来理解和掌握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2. 重新分配中外教师任务,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是本科生继“纺织材料学”之后接触较早的专业课程,此时学生对纺织专业知识还不是特别了解。目前外教先上纺纱工艺的前半部分,对于学生来说面临着英语和专业知识两道难关,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此次教学改革中,我们重新分配中外教师的教学任务,先由本校教师讲授上半学期的课程,重点讲解纺纱工艺的前半部分,再花1~2次课的时间对后面部分进行概述,然后由外教讲解纺纱工艺的后半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纺纱工艺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重点的原理部分也可以通过视频学习、课后推导等方式继续深入学习,为后续的“机织学”和“针织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利用新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6]明确指出,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近年来,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不断推广[7],“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例如“新型纺纱技术”一章的教学,可以提前2~3周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结合视频学习和查阅课外资料,以英文制作成PPT,给同学介绍新型纺纱技术。这种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的资料查阅、要点提炼、总结归纳和演讲展示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 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革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分数的导向作用,将平时成绩提高到4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回答情况以及翻转课堂汇报等综合表现。考虑到小组成员在翻转课堂环节的贡献情况,翻转课堂环节的打分拟采用如下方案:首先确定小组内3~4人的分工,如资料查阅、PPT制作、PPT汇报等任务;然后在汇报环节确定小组的综合表现得分;最后,根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在小组综合得分的基础上为小组的每个成员打分。这样可以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并尽量保证公平客观。这样的分数比例设置要求学生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的学习上,并努力灵活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而不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可以拿到高分。

四、 结语

“纱线生产技术”双语课程是我校为纺织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班开设的介绍纺纱原理知识的专业课程,由外教和本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考核结果,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在近两年的初步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成绩大幅提高。课程建设团队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以期帮助学生在双语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纺纱工艺原理和纱线生产技术。

猜你喜欢
纺纱纱线双语
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纺纱装备的开发与实践
摩擦电纱线耐磨性能大步提升
针织与纱线
纺纱设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纱线与针织
纱线与针织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发热纤维/棉/黏胶多组分喷气纺纱线的开发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