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宏超,姚江薇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变形纱与花式线”是我校(绍兴文理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系统介绍花式线的品种、生产方法、生产流程及生产工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花式线的种类及加工方法,花式纱线的生产设备,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及花式纱线的应用,为今后从事纺织专业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从教学情况来看,该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课时少、实践性强,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都较为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学评价也只以一次考试为最终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变形纱与花式线”课程内容较为枯燥,课程中大量有关花式纱线成纱原理的内容晦涩难懂,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或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我校该门课程设置为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各16,课时数较少。而花式纱线种类繁多,每个种类又演变出很多类型,且有些生产原理、加工方法及过程比较复杂难懂,讲课需花费较多时间。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实验教学由于课时及实验条件限制,共设置4个实验,分别为竹节纱的设计、圈圈线的设计、钩编花式纱线的设计和花式纱线面料分析。这4个实验只包括花式纱线的一小部分,其他一些重要的产品,例如绳绒线、带子线、印染花式线等没有条件进行实验。
“变形纱与花式线”课程内容分为变形纱与花式线两部分,其中变形纱相关内容在“化纤概论”及“新型纺纱”课程中有详细讲解,因此教学内容主要为花式纱线生产原理及方法。在选用教材时发现,专门针对花式纱线生产的书籍较少,可以选用作为教材使用的书籍更少,我们选择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花式纱线开发与应用》(第二版)作为课程教材。此教材出版于2009年,距现在时间较长,很多后期发展起来且深受市场欢迎的花式纱线生产方法未包括在教材中,因此依靠教材学生无法获得花式纱线生产方法新知识。教材中对生产原理的讲解仅局限于文字及原理图,有些文字描述太过简单笼统,有些原理图绘制不够合理、清晰,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困难。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差异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作业是体现一门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常的作业都是每章结束后的课后习题,相对来说比较刻板,且更多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对学生的实际分析及操作能力帮助不大。现阶段的考核方式只注重期终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及实践动手能力。
花式纱线种类繁多且应用范围较广,已经成为服用及装饰用面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教学中很多品种的花式纱线缺乏实物展示,仅凭教材或网络上的一些图片,学生没有直观感受,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熟悉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同时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师生双向互动新局面,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更轻松地获得知识,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首先,花式纱线种类繁多,更新换代较快,生产方法也不尽相同,教材中缺乏对最新花式纱线生产方法的介绍。为了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相关知识,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加新型花式纱线生产方法的讲解。其次,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如“花式线大批量生产的必要条件”等与花式纱线生产原理关系不大且课时有限,在教学中列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内容。再次,按教学内容重组逻辑结构,及时在课程中融入最新花式纱线的生产方法,充分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弥补教材不足。
“变形纱与花式线”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花式纱线的生产原理,使学生对花式纱线有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由于课时有限且实验机器配备不完全,本课程只设计了4组实验,其中3组为花式纱线生产实验,绝大部分花式纱线生产方法无法通过实验完成。为了弥补实验小样机品种不全的缺陷,在教学中搜集花式纱线的生产图片、视频、模拟动画等作为资料,尽可能直观地将生产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目前已搜集到绳绒线、包芯纱、包覆纱等一系列花式纱线的实验资料。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理解和吸收。
教学大纲要求在16课时内完成理论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花式纱线种类繁多,不可能将所有花式纱线的生产原理一一讲解,教师应将其成型原理进行分类,把生产方法相似或相同的分成一组,再紧紧围绕某一大类展开教学,讲深、讲透成型原理。比如圈圈线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花式纱线分支种类非常多,在讲授时可以按照大类展开,重点介绍生产这类花式纱线的设备——空心锭花式捻线机的生产原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掌握其他同类花式纱线如双色圈圈线、双色渐变圈圈线、大圈圈线、毛巾线等品种的生产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首先,针对“变形纱与花式线”课程课时少、内容多且比较枯燥的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讲授方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善于观察学生生理和心理节奏。例如当学生出现疲劳现象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寻找穿着花式纱线面料服装的同学,或播放一段影视作品,让学生找出穿着花式纱线面料服装的人物,并分析此种花式纱线的成型方法,这种案例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情绪,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其次,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在PPT中引入生产视频、动画等进行辅助教学,使书本上的理论活起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又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1]。再次,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能成为教师优良教学效果的利器,现在的“90后”大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更愿意和教师做朋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使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建构主义[2]的角度来说,学生和教师所处的地位一致,也应是教学中的主体,只有将学生和教师放在同一高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双向互动。学生在这种平等互动中才能更好地获取和吸收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阶能力。我们在教改中积极与学生开展课上、课下双向互动。首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只是依赖教师通篇讲解,而是在课堂上先由教师对重点原理深度解析,然后在师生互动中由教师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其次,对由于课时限制而在课堂上无法展开的内容,课下利用网络聊天APP与学生进行新模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要求学生对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我们已建立课程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查看教学内容、课程作业、生产视频等,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向学生答疑,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另外,利用微信、QQ等新型社交工具或者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建立课程学习群,在群里完成一些小测验,教师发一些小问题到群里,要求大家回答或者@某学生回答,在规定时间内第一个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发微信红包加以鼓励,答题情况将计入平时成绩,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能得到一定分数,回答正确得分更多,给学生营造积极参与互动的氛围。网络答题这种新型的课后复习模式以微信红包为激励手段,以检查学习效果为目的,有助于巩固课堂知识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形纱与花式线”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建立实物样品库,对学生学习纱线成型方法、理解成型原理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通过走访企业、市场搜集各种花式纱线实物,并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要求每名学生搜集花式纱线图片和实物各2种以上,并将其纳入平时成绩评价系统。如未能完成样品搜集,则平时成绩只得一半,以此提高学生对实物样品辅助学习的重视度。对搜集来的花式纱线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粘贴,标注搜集学生姓名、班级等信息,并将这些样品穿插到课程讲解中。这种由学生参与的样品库建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尤其是某些花式纱线样品被教师在课程讲授中采用,对搜集此样品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其他学生也会因希望自己的样品被采用而形成竞争,为样品库的建立形成良性机制。
考核方式不再只以一次期终考试成绩为结果,而是由平时成绩、作业成绩、期终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不仅仅由到课率等传统的评价指标组成,还包括课程网站在线学习时间、搜集样品数量、网络答题及学习等;作业成绩则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成绩和网络答题正确率。平时成绩、作业成绩、期终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15%、15%和70%。这种不以一次考试成绩定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侧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更加公平公正。
通过对“变形纱与花式线”课程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见花式纱线的生产原理、生产方法及生产过程,提高学生花式纱线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同时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构建学生与教师互动平台,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阶能力,对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