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多重维度

2019-03-28 01:16冯峰韩朝
理论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内涵习近平

冯峰 韩朝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在很多王朝都是统治阶级执政的道义之基。随着近代以来中国国门的打开和西方文化的传入,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厚重的民本传统自此开出了人民的概念之花,人民以及人民群众观成为中国现代政治话语中历久弥新的热词。新时代,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其多重维度的阐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活力。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内涵;多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2-0059-0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彰显。“人民群众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关于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研究,多限于对人民主体观、利益观的表达以及对习近平治国理政过程中相应对策的解读,而对“人民”概念的确立、发展以及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内涵及其意义的阐释不足。笔者在本文着重探讨人民群众思想的历时性变迁过程,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西方政治体系中的公民理论,从“民众”理念到“人民”在中国语境中的出现,从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确立到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实践与发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立场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条线索浅析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

一、“人民群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群众观根植于中国大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政治话语中的公民理论,以及受此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群众观思想,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人民”一词属于政治范畴,在当下主要用来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构成了现代政党领导和国家构建的合法性基础。现有“人民”的概念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从民众到群众,从公民到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民”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地转变中,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基于人民对维持国家稳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建立起来的,这主要受中国传统贵民、利民、重民的民本思想的深刻影响。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断发展演化,早在夏商之时,“以民为镜”便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执政之要。《赵国策》中有“苟无民,何以有君?”[1]来诠释君轻民重的理念,《贞观政要》亦有“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2]来说明君民如舟水的关系。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更迭无不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演绎[3]。

(二)西方政治话语中的公民理论

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所不同的是,西方政治话语中的公民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思想家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便有了深刻认识。从梭伦改革到伯里克利改革,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其所推行的直接民主制、公民抽签选官制、官员短任期制、公众法庭和陶片放逐法等制度均有所体现[4]。 亚里士多德强调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公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5]这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民”的地位相当高的认识。到了罗马共和国时期,西塞罗则对公民有了最初的定义,认为共和国公民集体是由相当数量的通过赞同法律和权力并参与互利活动的愿望而团结起来的群体。

在文艺复兴时期,公民占主导地位的例子在神学正义观里也有踪迹可寻,开始出现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但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民公仆”的说法,在其政治名著《论世界帝国》中有所表达,他认为“从施政层面来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是从最终目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6]。

到了欧洲近代,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被冲破,民众在社会变革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和作用。“群众”的概念开始频繁使用,其基本含义是人的集合体,其他类似的表述还有“民众”“大众”或“公民”,其本义为全体社会成员、平民大众等组成的共同体。这一时期西方政治思想孕育了浓厚的“人本主义”,人的尊严、自由、创造性的精神力量成为政治家们思考的核心。人在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对民众地位和作用的肯定。

(三)马克思人民群众观在中国的发展

西方公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欧洲相对自由开放的思想环境,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立场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提供了土壤,更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是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7]这是恩格斯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评价。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对清政府的统治产生了冲击,但中国革命的胜利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实践的结果。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共和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点燃了中国人追求独立自由的火种,与此同时,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也开始影响中国的志士仁人。

在革命的年代,毛泽东对于人民的理解是在不断深化的。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分析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民众大联合的结果,而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8]。这是毛泽东最早意识到革命的胜利需要各阶级的联合,尤其需要人民大众的参与。1926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毛泽东在给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列举了国民党在宣传方面的弱点,特别提到“偏于市民,缺于通民”[9],认为“只有释放出这种潜能,这个革命的政党(或几个政党)才能建立起以反对帝国主义为目标所必需的力量”[10]。这时候,农民走进了毛泽东的视野,以农民为基础的革命思想出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运动的一大主题。1936年毛泽东会见斯诺时称,他是在1925 年五卅惨案以及随之而来的爱国情绪在农村和城市高涨起来之后,才开始懂得革命潜力要到中國农民中去找寻。由此,农民等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成为毛泽东政治革命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能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灵活使用一些包含着各类复杂关系、具有活力的概念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群众路线”。1943年前后,毛泽东第一次把他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系统化。他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11]群众路线的确立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的独特性,把中国的共产运动与共产国际的领导区分开来。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一直继承和坚持的内容。邓小平“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12]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出还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把“三农”问题摆在首位,一系列惠民、济民、利民政策的实施,都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

二、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实践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人民群众观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濡染,也经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还拥有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思想实践成果的深入学习以及自身基层实践的锤炼。习近平的实践经历是他深入基层多年来得到的宝贵财富,更是他治国理政思想中人民群众观的实践来源。

(一)从基层实践中来

1969年1月13日,为了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习近平开启了改变人生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的黄土地和革命老区的人民给予他丰厚的精神食粮,“人民”“基层”“群众”成了他后来治国理政的关键词。七年的知青经历,习近平从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观”“思想关”的十六岁少年,到1975年离开梁家河时群众公认的好后生,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让他对马克思主義理论有了最初的思考[13]12-51。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带领村民修建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带领村民打水井,给村里办铁业社,这些都是他为村里办的实事,延川县的生活工作经历是习近平成长的宝贵财富,使他得以完成从学生到基层干部身份的重要转变。

梁家河朴实的农民教会习近平如何做饭、锄地、挑粪,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学会如何去做一名为群众办实事的党支部书记。知青岁月是习近平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段经历,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也在培育着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习近平曾在回忆延安插队经历时说到,“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14]

(二)到基层实践中去

习近平曾说过,“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13]811982年,习近平在做了耿飚机要秘书三年后,毅然到地方基层去工作,这是他时隔六年多再次回到群众中,由此开启了新的政治实践生涯。

1983年10月,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县城大街上临时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这是他试图将民意和民心结合到施政纲领中的尝试。习近平不仅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把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和党风廉政联系到了一起,他说,“党风的好坏,决定人心的向背;人心的向背,不但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也决定着党的命运。”[15]这年12月6日,正定县委印发《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大刀阔斧以文件形式规范党员干部作风行为的举措,后来在宁德制定的 “十二项规定”,则进一步反映了习近平抓作风建设的持续思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基层实践中来,到基层实践中去。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倡导“下基层、听民意”,他认为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6]。习近平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倾听人民心声,把为人民谋利益放在实处,这才有了今天站在全局角度,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才有了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中国的热忱期盼!

(三)人民主体性宗旨的表达

曾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7]。从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到共和国的总书记,习近平的群众立场愈加坚定,人民主体性的色彩也愈加鲜明。新时期,人民主体性宗旨的表达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践行。坚持人民主体性,不仅要把人民作为思想的主体,更是要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使得人民成为决策部署中的关注对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明确指出第一点就是坚持全民共享。中国的全面发展势必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人民的事业人民建设,人民的建设成果人民共享,立足中国的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8]215-216。

坚持人民主体性最关键是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从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保障“民生”。习近平曾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18]362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全国贫困县脱帽,是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要发展现代化教育,明确“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9],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扩大高品质教育的辐射范围,统筹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提升高等学府的入学率,让一个学生的成才和优质就业带动一个家庭的脱贫。要发展因地制宜的产业经济,根据地方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谋划发展路子,制定阶段规划,立足长远,借助现代媒介,实现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扩大就业覆盖面,构建稳定的经济增长结构。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义务教育到养老保险,从安居工程到合作医疗,统筹民生建设每一个要点,为人民生存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要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公民都有意愿参与到政治讨论中去,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才是实现“人民民主”的真谛。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主体性的全面阐释,人民共享发展是对人民主体性的客观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历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人民主体性,真正实现好、维护好人民利益。只有真正在经济、教育、社会保障和民主制度等诸多方面充分平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内涵

正是因为有了基层实践的锤炼,有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指导,有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影响,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丰富内涵在新时代呈现出动人心魄的感召力量。

(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做到永远与人民心连心,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才有力量源泉。

习近平在当选中國共产党的总书记后,便在首次公开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了他“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也是他重视人民利益的体现。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核心,其遵从的主旨是推翻旧的难以维持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居生活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有别于其他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是在国家外有侵略威胁、内有封建腐朽统治之际成立的政党,她所代表的人民立场坚定不移,其党性和人民性有着统一性,所以“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21]201成为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适应国际环境变化、强化自身组织建设、进行市场改革,继而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的理论根源。

十九大报告清晰描绘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人民立场不断得到强化。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来自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共同探讨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像世界和平理事会秘书长夸西姆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欣欣向荣,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务实、灵活,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22]

(二)人民群众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通过社会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便提到“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3]。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吸取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习近平说,“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21]138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智造”成为了新的国际名片,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年来,更是给沿线国家建设注入了中国活力。中国的国家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推进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4]是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供给侧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才能推动我国改革发展取得更高层面的成果。

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探索,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深入、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改革中去,时刻铭记人民群众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民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定心丸和压舱石

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25]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的评价是判断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6]人民群众对政令施行的效果最有发言权,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需要人民来评价,不能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工作需要人民最终评判和决定。”[27]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对他们所选出的政党作出科学的评价,共产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而人民也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鉴定者。人民的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要做到顺应民心,体察民意,就要主动把人民群众作为评价工作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敢于直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善于自我净化和革新。把人民的评价作为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把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看作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共产党执政的定心丸、压舱石。

四、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价值体现

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是站在中国立场上,结合中国实际而不断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群众观。它是理论宽度和实践深度不断拓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群众心声的,是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群和干群关系、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表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迈上了新台阶

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它运用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吸收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是发展了的适应国情的可以指导中国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时代解决中国问题、应对社会矛盾变化的基本方法。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是对“人民”和“群众”的深刻理解,是不断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人民主体定位,把群众路线看作“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8]365,是用不断升华发展的人民群众理论来服务国家建设、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二)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8]36。 中国梦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共同夢想,涵盖了国家、民族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当前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中国梦,是激励人心和指引方向的精神灯塔,凝聚中国力量和中国文化,是国家崛起的象征,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

(三)迈向了决战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

在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9]。应对已然发生改变的社会矛盾现实,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现在正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在建成小康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攻坚克难,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开启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刘向.战国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144.

[2]吴兢.贞观政要 中国历史君王治政的范本[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35.

[3]张馨.尚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70.

[4]李少斐.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人民群众观评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3)∶127-132.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6]但丁.论世界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325.

[8]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作品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35.

[9]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7.

[10]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643.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94-1095.

[12]燕鹏远,杨喜祥,邵桂花.新编党务干部工作实用手册(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25.

[13]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7.

[14]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平论天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87.

[15]中央纪委办公厅,中央纪委研究室.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历次全会工作报告汇编[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5∶648.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23.

[17]孟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9]习近平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 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N].华西都市报,2016-09-10(01).

[2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01).

[2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解读》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2]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N].光明日报.2017-12-05(02).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04.

[2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4)[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5∶1665.

[25]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01(02).

[26]王充.论衡[M].陈蒲清,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1∶436.

[27]习近平.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J].西部大开发,2013(5)∶4.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01).

【责任编辑:梁钧】

猜你喜欢
内涵习近平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