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知识分子与民众之关系

2019-03-28 11:21雍寒清
戏剧之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信息传递

雍寒清

【摘 要】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没有确切定义,不同时代有不同说法,随之相伴中国知识分子与统治者、民众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厘清,知识分子似乎难以完全分入任何阶级。下面将知识分子分为三类,通过梳理综合三类知识分子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发现,知识分子其实是处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缓冲带,独立人格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传声筒,社会变革的声音通过知识阶层这个特殊的传声筒完成在整个社会的传达。

【关键词】知识阶层;中国知识分子;信息传递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224-02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并不仅指有知识的人,还指除了掌握知识外具有现实关怀和个体超越的一个群体。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将知识分子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两类。传统知识分子指“通过‘行会精神感受到自己不间断的历史连续性和自身的特性,因此自认为能够自治并独立于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①的一类固守传统的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则是与人民大众相统一的“知识分子把群众在其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研究和整理成融贯一致的原则的时候,他们才和群众组成为一个文化的和社会的集团。”②结合中国文化传统补充加入一类游离知识分子:指相对游离于时代之外不与社会政治发生直接联系,居于乡野山林不依附权贵、追求思想自由的一类读书人。

借助葛兰西的知识分子分类,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分为传统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和游离知识分子三类。三类知识分子都处于上层统治者与下层民众之间,但各自承担的社会分工又有着细微的区别:

一、传统知识分子:统治声音的向下传达者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中国社会在礼崩乐坏的动荡中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百家争鸣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他们希望凭借自身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信仰失范的社会教化民众、用自己的“道”重建文化规范,进而影响政治权威的“势”。传统知识分子也由此发端。

传统知识分子可分为两派:一派主张“道”与“势”融为一体,这派知识分子本身往往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且都曾在政治仕途上有所建树,以屈原、王安石等为代表。屈原作为楚国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一度深得楚怀王信任,后因改革触犯贵族利益,被听信小人谗言的怀王疏远流放,最后自沉于汨罗江。屈原在文学作品中曾多次阐释他的“美政”理想。如《离骚》中“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两句表面上写前代得道国君之致福,实际上传达着自己执政时遵循标准不分贵贱选拔贤才的政治理念;《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③在歌颂将士保家卫国英雄气概的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励武”政策。屈原“以美为政”的政治举措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所反映。在文学作品中间接传达政治理念,是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大特色。

而另一派传统知识分子则秉持“道为势所用”的观念,他们带着积极入世的情怀“以道事势”,却在政途难有作为,如辛弃疾、贾谊等。梁衡曾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典型的以武起事最终却以文为业的知识分子,收复中原失地是辛弃疾一生的政治理想,但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南归后的辛弃疾失去了征战沙场的机会,留给他的只有一杆狼毫。作为文人的辛弃疾仍不改初心,上书《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大计,终不为统治者所用。有心入世,却难为“势”所用是这派知识分子的显著特点。

传统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说,知识阶级是附在统治阶级这张“皮”上的“毛”。无论是“道势相融”还是“以道事势”,与上层统治阶级的密切联系、“文以载道”都是传统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两类知识分子的一大特征。无论是否为“势”所用,传统知识分子总是以传达展示上层统治者的意志、服务上层统治者,维护国家统治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

二、游离知识分子:时代回音的隐晦反映者

第二类游离知识分子远离政局纷争,秉持“乐道忘势”的精神,过着隐逸生活,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知识分子,远到魏晋的竹林七贤,近至现代的沈从文等皆属此类。游离知识分子本身无意涉身时政,但又无法完全脱离时代,他们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隐晦地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既不愿卷入政局又不愿因此引来杀身之祸,故他在对待时政时尤为审慎。这样的处世态度使阮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在作品中更是多用典故、象征的手法,为文隐蔽具有曲折深幽的特色,以致部分诗作主题难以明确。《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在诗中他隐晦地揭露了政治社会的黑暗,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与人民生活的困苦。

游离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处于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之间,又为其他两类知识分子所轻视。在传统知识分子眼中游离知识分子置身事外虚静无为,于国家统治无所助益;有机知识分子也因他们不能倾听反映下层人民声音而不屑一顾。但正因如此游离知识分子能够以一种相对独立的视野审视时代,相对客观真实地反映时代全貌,记录民众的现实生活,同时成为其他两类知识分子的居中调和者。

三、有机知识分子:民众声音的向上传递者

有机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相反,他们的出发点从来都不是维护一朝一代的统治,为民请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长期活跃在社會底层与广大民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作品为媒介积极为民众发声。杜甫、陆游……到现代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更成了整个民族的斗士。

1927年鲁迅在上海劳动大学作了《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谈到知识分子“他确能替平民抱不平,把平民的苦痛告诉大众。他为什么能把平民的苦痛说出来?因为他与平民接近,或自身就是平民。”⑤鲁迅是中国较早从代际角度触及知识分子问题的人,这里他定义了自己认为的真的知识分子就是不听命于任何权威、倾向于民众思想的,他本人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鲁迅作品中塑造最多、形象最丰富的主要是农民和下层知识分子,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鲁迅通过对这两类人的描绘传达下层民众的声音——对封建腐朽思想的反抗,对光明平等社会的呼唤。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看到的是民众对先进技术、社会安定平等的诉求,但鲁迅毕竟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他敏锐地捕捉到民众最需要的是先进的思想,是打破传统落后思想文化后新文化观念的树立。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鲁迅付出了毕生努力,如他自己在《死火》中所说“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那我就不如烧完!”⑥精神的先驱者永远是孤独者,但孤独者并非是冷血和与世隔绝,鲁迅始终是同民众一起的。

“有机知识分子”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机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是三类知识分子中最近的。他们为民众发声,为民众创作,民众的社会生活现状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通过对三类知识分子的分析发现:传统知识分子是统治者声音向民众传达的传达者,游离知识分子是民众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者,有机知识分子是民众在社会呐喊的代言者。正是三类知识分子在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发挥着文化交流、信息传递的作用,在社会发生变动时首先出现的就是知识分子间的沟通对话,通过缓冲带的文化交流使整个社会信息加以流通,使社会变革的声音在整个社会回响。

注释

①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7.

②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40.

③吴广平.屈原赋通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20,84.

④梁衡.把栏杆拍遍[N].贵州日报,2017-05-31(003).

⑤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14.

⑥鲁迅.野草[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45.

猜你喜欢
信息传递
手机短信广告的传播学特征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设计
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