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玛:《新潮》编辑与撰稿人的代际传承

2019-03-28 10:50罗伟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罗家伦新潮蔡元培

罗伟

【摘 要】“克里斯玛”最初用来形容宗教领袖,意思是指具有特殊魅力和吸引力的人,韦伯用它来指称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由传统向现代转换之际的现代中国,在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社会亟须一种新的信仰来凝聚散乱的人心,为“克里斯玛”式人物的出现提供了适宜的时代土壤和众多的受众。在《新青年》和《新潮》两份杂志的编辑人代际传承中,关键词就是“克里斯玛”,代表人物有新文化运动的两位领导人蔡元培和陈独秀、可称顾问的李大钊和胡适以及新文学双擘鲁迅和周作人。

【关键词】《新潮》;代际传承;克里斯玛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216-02

在现代中国,旧的一切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新的一切方兴未艾、势不可挡,可谓革故鼎新的时代。在巨大的时代变革中,出现了一些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定了基本格局的文化大师,诸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他们的出现填补了传统退位后留下的信仰空白,成为新一代学人们仰慕、尊崇的导师、 “圣人”一般的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带有“克里斯玛”式人物的神采和魅力。馬克斯·韦伯认为“克里斯玛”式人物是一位内心“受天职召唤”的领袖,“人们服从他,不是因为传统或条律,而是因为对他怀有信仰”,“他的门徒、追随者、他个人的朋党所表现出的效忠,针对的是他本人,是他这个人所具有的素质”。①

在《新潮》的编辑与撰稿人的代际传承中,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和时任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可谓《新潮》同人的领导,学识渊博的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和年轻儒雅的胡适博士无意中充当了顾问角色,而新文学早期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最有分量的鲁迅和周作人在《新潮》杂志的撰稿和编辑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下文将一一论列。

一、两位“领导”:蔡元培和陈独秀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历史学术文化史上一位学贯中西的“通人”,他思想深邃,所涉学科门类广泛。蔡对学术文化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其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领导和主持最高权威的教育、文化、科学机构,开创新局面,形成新风气;二是以自己的著作及其他文件传播文化,昌明学术。②就清末民初的一代知识分子而言,蔡元培可谓极重道德修养。他在倾心求索创造了近世文明的西方观念和文化的同时,仍然诚实笃信坚守传统道德价值。在人们看来原本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融合得浑然一体。或许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受到两种文化的作用,他一生砥砺私德,力求纤尘不染。他数十年力倡美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致力于提高国人内在素质,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理想境界。这多少有些超然世外的高风亮节,常令世人感佩不已。“人世楷模”这一赞誉,在他辞世之初,或可视为悼亡的颂词,然而时过境迁,人心非故,却依旧被后人认可,则是一种“大德传世”的标识。③古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以此观照蔡元培在这三方面非同寻常的建树,他可算得一个“完人”。在此意义上,蔡元培可谓时代的“克里斯玛”。他在新教育、新文化领域方面的功业最为卓著:诸多改革举措的实施,学术自由风气的开创,科学研究体系的奠基,激发起“五四”风潮的热情,促进了新文化的繁盛,知识界的一代新人也从中育成。以《新潮》群体而论,就有十余人写下了与蔡元培交往的深情回忆。④蔡元培还在《新潮》上发表了5篇文章,其“劳工神圣”观点与“以美育代宗教”等都有体现。

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早年结识维新派成为“清廷异端”,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巨澜,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的缔造者之一,陈独秀经历了太多的时代风雨。与陈独秀相对空洞的文学革命口号相比,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编辑作用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其实作为局中人的周作人并不迷茫,他说:“我们与仲甫的交涉,与其说是功课上,倒还不如文字上为多,便是都与《新青年》有关系的”。⑤在《新潮》杂志的诞生过程中,陈独秀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正是他和蔡元培,一个文科学长、一个校长拍板决定了《新潮》的生命。相对于本节提到的另外几位,陈独秀与《新潮》同仁的关系显然要略逊一些,可能也有些个人方面的原因。《新潮》没有发表过陈独秀的文章,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二、两个顾问:李大钊与胡适

经章士钊介绍,李大钊于1917年11月到北京大学任职。从1918年1月到1922年12月,共计5年时间,李大钊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这也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李大钊倡导推动改革图书馆,使之适应近代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成为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交流基地,得到了北大师生的广泛支持与关注。他与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人物汇合,成为《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阵营中的重要人物,他和毛泽东的初次会见,他大张旗鼓地宣传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筹建北京地区的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他对青年学生的事更是特别关注。作为“北京大学学生游艺大会保管字画部”的职员,他和胡适等一起为新潮社成员傅斯年、罗家伦谣传被安福系收买一事在报纸上发表辩白启事,担任北大、法专等校发起的北京学生读书会的导师等等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李大钊还曾担任《新潮》和《国民》的顾问及《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他在《新潮》上发表了4篇文章,其中包括《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名文。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是北大最年轻的海归教师之一,在学生中颇有人缘。在青年时代,他就是一位颇有使命感的人物。1916年,年仅25岁的胡适就填了《沁园春·誓诗》一词,其中写道:“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⑦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最初“发难的信号”。胡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自由主义立场,使他成为现代中国重“问题”不重“主义”的自由主义改良派的代表。他身边也围绕着不少的新潮社追随者,以傅斯年和顾颉刚等最为著名。在学术上,胡适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对现代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导引、示范作用。在《新青年》群体中,胡适是比较注重人际关系,也是在此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所以“胡适之的朋友”遍及天下。年龄的接近,更使胡适与《新潮》同仁少了些隔阂,多了些默契。傅斯年等更与胡适成了亦师亦友的朋友。胡适不仅是《新潮》的精神导师和顾问,更在《新潮》上发表了5篇诗文,体现出他对这一学生刊物的重视。

三、新文学双擘:鲁迅与周作人

在罗家伦的回忆中,“鲁迅即周树人,乃是周作人的哥哥”,新文化运动之初的鲁迅仍然在“宦隐”,慢慢从幕后走向台前,“打边鼓,做《狂人日记》《药》等很传诵一时的小说”⑧。后来,罗家伦才发现这个近乎隐居的人是他的老乡——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在《新潮》的创办时期,罗家伦经常到鲁迅的住处求教编辑出版方面的问题,还顺便向鲁迅求取稿件。鲁迅也老是不客气地给出自己对《新潮》的一些意见,并登在《新潮》第一卷第四号上。当期主编傅斯年还为此专门发文回复,表示感谢。其后鲁迅还为表示支持在《新潮》上发表了两个极为重要的著译作品:小说《明天》和翻译《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在与《新潮》同人相处的短短两三年时光中,鲁迅对这个刊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间接促成了北新书局的成立,鲁迅与北新书局双赢十余年也一时成为了文坛佳话。

五四时期同为北大教授的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新潮社后期,周作人成为了新潮社的一员及《新潮》的名义主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新潮》的精神导师之一。他在《新潮》上刊发的文章共计六篇,有新诗,有翻译,也有思想拾遗类的小文章,大都清新可喜。五四之后的周作人做出了和鲁迅截然不同的选择。1922年在“非基督教运动”高潮中,周作人和钱玄同、马裕藻及沈士远兄弟等发表了《信仰自由宣言》,重申信仰自由的精神。这标志着周作人在文化立场上开始褪掉五四时期的“浮躁凌厉之气”,走向平和冲淡。随后,在他身边,围绕了俞平伯、废名等一些作家,渐渐成为30年代京派文学的滥觞。另外周作人又是中国民俗学、古希腊文学、明清文学研究的拓荒者。继承并发展其民俗学研究的弟子有新潮社的江绍原等,继承并发展其明清文学研究的则有新潮社成员沈启无等。

综上,在20世纪初的历史语境中,“克里斯玛”现象的出现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制的表现。一方面,“王纲解纽”的时代使这类创世精英脱颖而出,成为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先觉者、预言家和精神导师,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锐意求变、率先垂范,吸引知识青年和普通民众成为他的追随者;另一方面,新旧转型期社会中的信仰危机呼唤着此类人物的出现,使人们的心灵不再空虚,或因固有信仰的崩解而陷入迷茫,满足人们迫切的精神需求,获得一种新的精神归宿感。“克里斯玛”式人物的出现,为当时人们的心灵提供了一種导向,进而转变他们的信仰和行为,使之以全新的观点去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在《新青年》与《新潮》的编辑人代际传承中,老一代的“克里斯玛”形象引领着年轻的一代,鼓舞着年轻的一代,把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传递到新一代的手中,为现代文学的发轫之滥觞。

注释:

①[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7.

②高平叔.蔡元培评传·序[A].张晓唯.蔡元培评传[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2.

③张晓唯.蔡元培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2.

④散落各处文章且不论,仅陈平原、郑勇编的《追忆蔡元培》一书中,就收录了张申府、周作人、毛子水、冯友兰、顾颉刚、傅斯年、罗家伦、何思源、汪敬熙等“新潮”人的十多篇回忆蔡氏的文章。其中冯友兰的评价极具代表性:“他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新潮流,冲破了社会旧风俗,推动了大局政治,为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在这里,他并非自己冲锋陷阵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其功,全在他罗致聚合了上述许多人物,倾心倾力维护他们,并从而直接间接培养出了许多青年后起人物。”见冯友兰《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载于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26.

⑤周作人.北大感旧录(十一)[A].周作人回忆录[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495.

⑥张静如.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⑦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下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11.

⑧罗家伦.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A].传记文学》(台湾)[C],1978,54(5).

猜你喜欢
罗家伦新潮蔡元培
“新潮”的旧刷子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新潮婚纱秀
罗家伦的倔劲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吃零食没有罪!新潮零食令你美丽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