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有温度、有高度、有效度的素养课堂

2019-03-28 09:24郭剑峰
地理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灾害台风新课标

郭剑峰

本课例是2018年11月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中的一节展示交流课。叶老师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将学习目标进行了分解,并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用七个学习任务很好地落实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重视复杂、开放性真实情境的创设。“台风灾害”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相对陌生。本节课叶老师选择的情境,并没有直接选用登陆宁波地区的台风案例,而是从自身切入,选择其经历的印象深刻的“桑美”台风作为案例情境。2006年8月的“桑美”台风号称“台风之王”“建国后最强台风”,它不仅路径很复杂,而且不同地区的灾情影响差异也很大,这一来源于教师生活情境,又隐含学科丰富内容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用学科化的思维来进行剖析。另外,在台风防灾措施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叶老师用宁波余姚的案例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地讨论,以帮助学生辩证看待人类防灾减灾的各种行为。

重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节课以台风灾害为主题,教学从负面的角度探讨人地关系,这对教学来说是个较大的挑战。叶老师充分挖掘了课标内容和其选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教学从“美丽浙江”中发现美好,到“台风创伤”中谈及破坏,再到“余姚抗台”中列举感人事迹,很好地将“美”-“丑”-“美”的人地关系串接在一起,弘扬了“灾害无情人有情”的社会价值观,课程育人价值较好地得以凸显。再如,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上,叶老师既有借助google earth软件来进行空间定位,将台风这一气象灾害置于学生熟悉的特定空间区域来加以认识;同时还通过台风登陆点与其他影響区域进行区域对比来分析不同区域的灾情差异,有效帮助学生学会从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诸如台风灾害等地理事象的方法。

基于学情合理把握教学深广度。新课标中气压带风带、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图等内容都被安排在选择性必修1里,由于当下学生对天气系统这一内容缺乏认知,对气旋、热带低压等地理专业名称没能形成概念,因此教学中叶老师大胆删除了对台风成因的分析,而是通过学生对台风天气的“接触”,用台风过境前后的天气现象来对应台风结构示意图的“外围大风区”等不同位置,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现象中去整理归纳地理事象,并为新课标选修1讲解台风成因埋下伏笔。

在这节面向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展示中,叶老师的教学能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虽是借班上课,但为授课班级的学生带去了一堂有温度、有高度、有效度的课,也为观摩教师提供了深入研讨教学的机会。

猜你喜欢
灾害台风新课标
EF2000台风战斗机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呼呼!台风来了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