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孝义木偶在民俗风格人物造型中的位置

2019-03-28 10:50安瑞峰刘超英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物造型

安瑞峰 刘超英

【摘 要】民俗风格人物造型载体在晚清民国时期形式多样,较常见且深入到百姓生活中的载体形式中的一种是与家具同体的玻璃画,这些民俗风格人物造型往往受农耕文化影响,成为具有重要的娱乐和祭祀作用的戏剧造型样式。在戏剧的大家族里包含着另一类的视觉形式——木偶戏。与传统戏剧相比,它以更为“低廉成本”及易传播的形式深入到田间地头,在一段时间里相当盛行。而这些木偶造型也同样摆脱不了舞台戏剧造型的样式,无论从服饰到人物面部妆容都可谓“山寨”版舞台戏剧造型。即便如此,由于它的人为再创造所形成的造型个性特征,无疑使它在民俗风格人物造型的大家族里占有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孝义木偶的造型风格做一粗浅探究,旨在对地方优秀民俗风格人物造型的价值挖掘与研究。

【关键词】民俗风格;人物造型;孝义木偶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41-03

民俗风格的美术作品形象依据大多来源于传统舞台戏剧。木偶戏有可能同舞台戏剧一样历史悠久(1963年发现傀儡戏《婴戏图》),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说形式内容已完全被舞台戏剧同化。孝义木偶戏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木偶戏的载体——偶,它的造型风格在民俗风格人物造型中有重要的意义。当我们谈到“艺术家”的时候,就往往联想到匠师,他们具有较罕见的处理某些材料的本领、技巧,能用一块粘土或一块大理石,用颜色和线条,姿势和动作,语言或声音创作出某种完美的形式。从艺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入手,了解、认识一件艺术作品是一条必经之路。本文研究孝义木偶戏首先从木偶的外在形式来分析研究。

木偶种类繁多,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药发木偶、铁枝木偶、肉傀儡和水傀儡、杖头木偶,孝义木偶属于杖头木偶。之所以称孝义的木偶为杖头木偶,与它的操作工具密不可分,孝义木偶是用木杖来操纵动作,所以孝义的木偶属于杖头木偶。孝义的杖头木偶把木偶的头部称为“捎子”,之所以称为“捎子”,是因为在清代,木偶的制作尚未成熟,结构较简单,偶头仅仅罩在杖杆上,在表演激烈的武打动作时偶头会掉落,有些民众会说“掉头”了,而“掉头”一词听起来不吉利。在清朝流行一种“金钱鼠尾辫”,俗称捎辫子,它同偶头一样,同属于整个形体中处于最高的位置,故为了吉利,将木偶的头称为称捎子。调研中发现,孝义现存的传统木偶大多为晚清民国,早期品像较好的极少。这其中原因除了时间愈久留下的愈少的普遍规律外,木偶自身表演的方式对木偶的损毁可能是关键原因。因此,探讨孝义木偶人物造型在民俗风格人物造型中的位置是以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孝义木偶人物造型为主。民国的孝义木偶除具有中国木偶的一般性特征外,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不同于与其他地区的特有特征与表现。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民俗形象并非纯审美的艺术。它们更侧重于满足百姓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参与民俗艺术创作的匠人往往就是劳动人民自身,他们即是艺术形象的创作者同时也是享用者。其创作虽然沿承着一定的艺术传统程式,但个人发挥有着相当大的宽松和自由。正是这种个人发挥的“收”与“驰”使民俗风格具备了以下类型。

一、民俗风格的人物造型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对传统造型的继承与再创造

往往继承了优秀的传统造型优势又能主动吸纳生活中最具典型特色的人物特征而使形象变的使人喜闻乐见。

清末孝义木偶的猪八戒和沙僧的形象。它是以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沙僧的形象为参考而创作的。在艺人的刻画下,将木偶猪八戒的耳如蒲扇、似火盆的大嘴,浑圆的腮帮子;木偶沙僧的蓬松毛发,丫叉的口角,似血盆的口的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艺术的最终目的,正像任何其他的意识一样,就是影响实在现象,其目的在于改造现象。艺人对木偶猪八戒、木偶沙僧形象的适度改造,使它们具有了喜剧性的感染力。抛开木偶戏的吸引力,这些木偶形象使人们愿意观看木偶戏,对木偶戏充满期待。这些木偶形象塑造的成功,为以后的木偶形象发展、成长奠定了基础。

(二)中正、规矩的人物造型

相对离模仿的艺术形式较接近,具有官方感、正式感,从而博得观者的好感。

民国木版肖像画

这类作品雅俗共赏,一般出自影响面较大的商品,比如:天津“泥人张”、清末民国戏曲彩塑、印刷的民国伞面戏曲人物造型等。还有就是比较庄重的场合使用的供奉神像。一张人物肖像,因为人物的身份,所以此肖像給观者留下的印象是庄重的。这类作品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孝义木偶的发展。

孝义的巫傩面具,相传在古代有一种礼仪叫大傩,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廷,巫师驱傩都非常盛行。到后来,人们用模样多姿的面具装饰在头上,装扮成多种形象,进行表演,逐步成为傩舞。”古老的巫傩面具是集宗教、民俗、历史、社会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巫傩面具内涵丰富,对后世的影响至少包括戏剧假面、戏剧脸谱及木偶的造型等。

孝义的木偶,可以看出孝义木偶捎子的面部形象在眼睛和嘴巴方面是模仿巫傩面具的面部形象。豹眼圆睁的眼睛和微张的厚嘴唇,眼睛到鼻子之间的距离略短,这几个方面恰恰说明了孝义一部分木偶捎子造型的角色是以巫傩面具为原型。

缺乏造型美感与造型依据

这往往源自粉本的不足与画工或匠人技艺的拙劣亦或制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识。

清末期孝义的木偶老生,由于制作条件的不足,面部主要以白色为基调,配以额头与下腮的数条皱纹,唇部红色,眼睛以简单的蒜瓣形概括。由于缺少了眼睛的深度刻画,面部色调的单一,使得整个作品略显僵化,少了几分感人的元素,整个作品却增添了几分沧桑感,这不就是老生角色较完美的表达。作为匠人,本身处于社会底层,他们对沧桑的理解与表达,应该是相当准确与完美的。从现象上看,美的事物给人以特定的审美感受,它能引起人们一种特定的情感反应。对于这类作品,不能简单的从外在形式来观察,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去理解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作者的意图及作品的价值。

二、孝义木偶造型特点

(一)木偶造型中普遍性造型规律与原则

孝义木偶捎子相同的行当有相对统一的造像特征,五官都有类似的造型程式。一般来说,造型就是造型元素的相加,每一个行当都会有一到两个原型。后人在原型的基礎上保留经典的造型元素,通过聚散、移位,或加入新元素等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的角色形象,从而达到一种有“节制”的创新。这不是对原型的颠覆,而是有选择的创新。以老生为例,鹅蛋脸,带有地方色彩的凹目眼,眼珠不向前凸,眼睛微张,安详平和,这些特征都是孝义老生木偶捎子普遍具有的特色。

(二)孝义木偶独有的山西特色

孝义木偶与其他地区木偶相比,有独特的山西特色,以丑角最为突出。孝义木偶丑角的刻画当为一绝。丑角木偶捎子单单一个笑的表情就有很多种,如媚笑、大笑、傻笑、奸笑等。通过微妙的表情将各种笑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成为孝义木偶的一大特色,其他地方的木偶与其是无法比拟的。

三、孝义木偶造型与当下传承、写实、夸张造型思路的呼应

传承、写实、夸张几乎可以概括出孝义木偶的造型思路,而这样的思路又恰恰是当下一部分画家的造型追求。

如优秀的已故油画家忻东旺,在他的绘画实践里民俗造型的思路其实一直贯穿始终,在他的作品里这样的思路已固化为形象的特征。这与画家从不回避少年时代接触民俗绘画所受影响是分不开的,一位画家风格面貌的形成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为隐蔽和深远。这也正是我们对当下学习西方宫廷画家一路、哲学画家一路及美术学院里学术画家一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四、结语

在民俗风格人物造型中孝义木偶是具有特色的,首先它的造型是有依据的,一方面吸收着戏剧的造型元素,另一方面传承着老手艺。艺术是人类得以进步的两个工具之一。人类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可以通过艺术和所有的人交流情感——无论是和现在的人还是和过去的人,甚至还可以和未来的人。木偶无疑是作者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传递故事情感的重要媒介。虽然避免不了造型语言的一致性,这一点与旁类民俗风格造型艺术有着相似之处。由于它的使用表演特点,优秀的传统木偶造型留传下来品像好的不多,即便如此,依然能感觉到孝义木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苏)阿布罗夫.艺术的审美价值[M].高叔眉,冯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7.

[3](俄)托尔斯泰.艺术论[M].张昕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2.

猜你喜欢
人物造型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苗家织女(123cm×122cm)
从“清癯之美”到“丰腴之美”:魏晋至隋唐人物造型艺术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