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鹏翔
【摘 要】《秋刀魚之味》作为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谢幕之作,仍旧延续了经典的小津式风格,他以冷静、克制的语调和独具东方美感的电影影像描绘了一个传统日本式的家庭主题: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男人如何考虑嫁女的故事。其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耐人寻味的镜语体系以及“日常化”的人物形象更是让该电影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展现。
【关键词】《秋刀鱼之味》;纪实美学;小津安二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19-01
一、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巴赞提出: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应该是“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的表现,而生活并非是通过戏剧冲突和戏剧性事件推动前行,通过剪辑形成的的环环相扣的蒙太奇。事实上,生活都是由一些没有紧密逻辑关联的事件联系起来的。而《秋刀鱼之味》的叙事结构恰当地体现了这一特征,通过片段式的叙事展现,几个60年代日本家庭的全貌就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而其并没有所谓的“戏剧性事件”“戏剧冲突”,这种客观上的叙事表达,让观众形成时间和现实时间的同步感,内容上相似生命体验的临场感,同时形成叙事单元和人物路径的同步感。
正如现实生活,没有连贯的冲突性戏剧事件,没有一句话是被省略的,因此,在心理时间上来说,观看者的时间和电影内时间是同步进行的。主人公在酒馆、家庭、饭局上的讨论内容,似乎就是我们生活中在谈论的,这样的临场感也是表现对象真实的印证。在人物路径上,小津着力选择山平的每日生活路线,甚至在仅存的大事件“道子出嫁”中,小津都选择了避免直接展示事件,而是通过一场酒席谈话侧面轻松地带过。
在电影每一个场景的转换、每一场碎片的讲述中,小津都在其间加入了空景作为过渡来衔接每一块“碎片”,以此形成独特的节拍,也形成了一种流畅的转换。而小津就是在这样的交替呈现中传递出了小津式的对生命的彻悟,他对日本社会从容的透视以及或有或无背离感的感叹。
二、耐人寻味的镜语体系
在《秋刀鱼之味》中,小津一再延续了所谓“小津式”的镜头语言风格:精巧设计的构图、一以贯之的低机位、近乎照镜式的内反打、不同景别的固定镜头、有纵深的街道空镜等都或多或少地触及纪实美学的形态特征:时间、空间的真实。景深镜头和长镜头在影片的纪实性特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而固定镜头则可以进一步“隐藏”摄影机。
电影中有意识地选择了被阻断的没有纵深视野的纵深空间来作为机位的选择:小饭店的过道、家中的廊厅、酒馆外的小街、办公室外的走廊等。人们在纵深空间中垂直穿行,几乎就是一瞬,之后便被阻碍。这样由固定机位营造的宁谧感和阻隔感是日本人的克制和压抑,更是小津一以贯之的重要的视觉风格与审美特征。
三、“日常化”的人物形象
《秋刀鱼之味》的主线故事是一个即将步入暮年的男人如何考虑嫁女的故事,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有“日常性”的选题,而这样的“日常性”则会更加突出地呈现在人物形象上。“日常化”作为纪实美学极为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反对戏剧性情节和戏剧性人物,在纪实美学理论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趋向中的突出表现,即要求表现对象的真实。
在主线故事的展示中,小津瞄准了四个家庭,展现的却是整个日本社会的隐忍和从容,也展现了战后日本的生存空间、心灵空间和社会空间。作为主人公的平山,职位上是某公司的一位中层柜员,他所代表的不是现代生活中的成功者,当然也不是失败者。长子弘一的家庭生活则充满了现代生活的困苦和小欢乐,喜怒哀乐都是围绕着物欲在进展。作为副线的是弘一的业余爱好:打高尔夫球,这样的爱好明显是跃出他生活阶级的,在带来戏剧感的同时,又呈现着现实意味的窘迫。老师天野代表的是战后的落魄者,好友掘井是一个妻子去世后续弦的男人,他是平山未来生活的代表者。四个主线人物都极富有“日常性”,都是某一个大型群体的日常人物。
从四个家庭中我们看到的是日本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缩影。这种“日常性”人物影像还原,仿佛让荧幕前的观众,特别是同年代前后的观众,从影片的人物中反射、沉思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而这也正是纪实美学所带给我们的反思与回答。
四、结语
《秋刀鱼之味》是小津安二郎的最后一部电影,在这部电影的准备和拍摄过程中,他的母亲去世了。而小津是一个对母亲极端敬爱、依恋,某种程度上是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导演。或许正是因为母亲的离世,让《秋刀鱼之味》的“萧索”与“物哀”更加透骨也更加克制,这也是电影命名的重要来由之一。结合电影叙事中主人公山平选择嫁女,独自走入暮年。同样的,小津也独自迈入了暮年。此时,电影内外产生了奇妙的同步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巴赞关于影像本体论中要求“影像与客观现实中被摄物的统一,再现事物原貌”,因为小津本身的生命进程,电影情节和现实事件的耦合,让纪实美学观点在此层面上达到了一致。
参考文献:
[1]虞吉,叶宇,段运东.日本电影经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