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集体主义时代后的一次温情再聚首

2019-03-28 11:21杨美陈俊杰张龙贺
戏剧之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

杨美 陈俊杰 张龙贺

【摘 要】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已经被多个国家改编,其中由中国导演徐昂改编而成的电影《十二公民》反观现实,可以说是一次集体主义时代后的温情再聚首。这次《十二公民》在中国本土的成功,可见一斑。这样一个屡试不爽的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够使西方和东方这两个在文化根基和价值取向有着明显对立的地域被打通和相互融汇,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经典文本当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关乎人性的深刻主题内涵。它在国民集体发声中,表达了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尊重,恰恰也反观了集体主义在中国嬗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种对久违的集体主义时代的向心力的复归,是一种建立在对集体主义下每个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和尊严的保护之上的理性集体主义的回归。

【关键词】《十二公民》;集体主义;温情聚首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113-01

由中国导演徐昂改编而成的电影《十二公民》移植于1957年美国电影《十二怒汉》的经典文本,讲述了模拟陪审团制度下的12名中国公民齐聚一堂,围绕着“富二代弑父”的案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当中不乏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法官、小保安、北京土著居民、小商贩以及保险推销员等来自中国各行各业、毫无瓜葛的公民。影片让12名代表中国不同身份的民众齐聚一堂,展开了一次艰难的认同与相互体恤的对话,是一种阔别已久的集体主义时代下国民的集体发声情形。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吵的背后,是12名代表中国各阶层民众当下真实生存的写照。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由于中国国民价值观的混乱而导致的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忽视,恰恰反映的是集体主义在中国嬗变的一般过程。至此,电影让观众关注的是一种久违的集体主义时代的向心力的复归,不过这次是建立在对集体主义下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充分体认之上的。《十二公民》是集体主义时代后的一次温情再聚首,给中国民众在集体追逐快节奏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一次放慢步伐的冷静思考。

从历史与时代变化的双重维度来看,集体主义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而慢慢确立的。集体主义时代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内,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曾几何时,集体主义以其强大的国家向心力,使得社会民众价值观保持高度统一,每一个公民都成为集体主义“大家庭”庇护下不可或缺的成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集体主义的含义也有了自身的嬗变和不同的理解。如今,齐聚一堂的12名中国公民早已被市场分割成了形形色色的个体,曾经集体主义时代的、不分你我的“家庭成员”,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存在。影片中,每个人都展现出各自的生活方式,发出各自的心声,来表达不满与愤怒。那么集体主义在当今中国究竟有了何种新的认知?电影似乎给予了答案,《十二公民》体现出的集体主义是在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对个体生命、尊严和价值的体认。

电影《十二公民》体现的是导演徐昂敢于担当的勇气,导演在电影中浓缩了中国各个阶层的身影,让他们齐聚一堂,为那些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被淹没的民众心声找到一个发声场,让他们感知到每个鲜活的个体生命都应该得到珍视和尊重。电影《十二公民》是导演徐昂的一部充满诚意的电影作品。为了使改编文本的本土适应性更强,导演运用了极其高明的艺术表现手法,助推集体主义时代短暂相聚之后走上一条以温情脉脉的情感方式来和解的道路。

首先,影片对“三一律”剧作结构的运用。影片中的场景非常少,整部影片也基本上是在法律学校校园内拍摄的,时间集中在下午,这样就为12名陪审员的讨论锁定了场域。事实上,这个略显封闭的固定场所由此成为12位公民之后言辞激烈、情绪不断积累、释放和爆发的场所。随着剧情的推进,各位“陪审团”的身份、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情况也被一一交代,影片中河南保安和小商贩是一对针锋相对的矛盾。他们都是在法律学校过活的一类人,彼此的生活充满交集,但关系似乎不那么协调;韩童生扮演的“顽固派”“陪审员”,因为不知道该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而变得性格乖戾,脾气暴躁,但这也掩蓋不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内心的柔软。如果说戏剧中“三一律”为影片营造了紧张的氛围,那么在电影中由“雨”带来光线变化的巧妙安排则成为影片《十二公民》烘托气氛的主要手段,使之得以以温情的方式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当12位“陪审员”展开讨论后,每个人都带着焦躁的情绪希望尽快结束,天气的闷热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然而伴随着8号“陪审员”的质疑,这场讨论并没有轻而易举的结束,大家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随着时间推移,疑点被一个一个的提出,“陪审员”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大雨的到来,使讨论也似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陪审员”进行讨论的同时,“雨”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和影片气氛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雨”带来的从明到暗、再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也使整部电影的节奏以及剧情走向发生了相应改变。影片导演最后用一个长镜头升格拍摄雨过天晴的场景,影片的光线被处理成温暖、明亮的暖色调,观众看到了“陪审员”与自己的亲人、朋友相拥在一起。导演综合运用了光线以及镜头的调度让故事最终走向了一条和解之路,展示了导演在影片中注入的温情元素。

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已经被多个国家改编,由《十二公民》在中国本土的成功,可见一斑。这样一个屡试不爽的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够使西方和东方的文化差异被打通和相互融汇,正是因为其建立在对个体生命、价值和尊严的体认之上。也正是基于此,集体主义后的温情再相聚成为导演对理性集体主义的一种强烈回归。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
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论中国语境下集体主义的教育意蕴
工作场所中多层集体主义:回顾、启示与展望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酷漫 COMICS
当前高职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探究
高校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现状调查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