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迎
【摘 要】姜文在我国电影导演中风格独树一帜。他以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独特理解塑造了许多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他的五部电影中的人物许多都是一改曾经脸谱化的形象,对广为接受的形象注入了新的特质,例如非理性特征、激情与幻灭的矛盾。这些特质包括姜文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也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系。
【关键词】姜文;作者电影;人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085-02
姜文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一部之遥》,和其作为“演员”姜文相比,“导演”姜文的产量不能算高,但是其作品处在非常高的水准。这几部影片中,姜文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在姜文的作品中虽有变化,却又有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以贯之的保留,这和姜文自身的审美偏好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作者电影被认为是那些能够排除各种束缚和压力而坚持在影片中表达导演(作者)个人的思想、体验、艺术风格的作品。“当下社会是一个充分媒介化的社会,传播的本质不仅在于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关系的构建。”[1]姜文的作品毫无疑问可以称为作者电影,因此本文将对姜文的五部作品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作者论的观点,分析电影中人物的“作者”痕迹。
一、姜文成长的历史环境与经历。
姜文出生于1963年,他的父亲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姜文的童年是在军区大院里度过的,红色年代里军人的威严豪迈塑造了他的性格;他的母亲是一位音乐教师,在艺术方面也对他产生了影响。他的童年刚好经历了“文革”的激情与虚无。北京大学王一川曾经提到过,“红小兵”的经历对姜文的性格形成和艺术追求造成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姜文电影中的荒诞、人物行为的非理性和浪漫主义,以及人物的行为模式,都和姜文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二、姜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评析
(一)红色年代的追忆与解构。建国到“文革”結束的三十年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始于激情澎湃,最后因为过于激情而违背人性导致巨大的悲剧。
激情的具象化可以理解为对信念的执着、性和暴力等。执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非理性,但执着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一种欲望的无法满足。在姜文的电影中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马小军对性的执着、马大三对于朴实信条的执着、疯妈对于爱情的执着、张麻子惩恶扬善的执着以及马走日对清白名誉的执着。但是这几个人物的执着基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姜文电影中的悲剧性。
(二)非理性人物塑造。姜文电影中的人物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带着一些张扬或癫狂的非理性的色彩。非理性和情绪化是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2]福柯认为,理性既不是公平也不是正义,而是既有的社会结构中对于个体的排斥,乃至作为“人”的天性和精神本质。姜文的电影中对于“理性”的排斥往往被置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中,不管是《太阳照常升起》里的疯子妈妈、《鬼子来了》里的马大三、《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姜文饰演),还是《一步之遥》里的马走日,他们的遭遇或是执念都和时代背景有着一种巨大矛盾。
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梁老师的自我了断、唐老师对于“天鹅绒”的珍视、小队长对天鹅绒的好奇等都能够看出非理性的特点,而周韵饰演的疯妈因为其“疯”成为片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人物。根据弗洛伊德,本我是人的欲望和本能,超我则是社会的规范,自我在两者中间起到协调作用,人的自我一直处于压制欲望的不平衡状态,当这种自我的调控失去功能,就会产生精神分裂。从这个层面来看,疯妈不疯,只是他本我中的欲望和执念被直接展示出来了。而且姜文在电影中也有意识地表达了这个观点。电影第一个部分周韵登场,这个时候所有的观众都不知道她在干嘛,她的行为举止都像是一个疯子,她爬到树上大叫“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了,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了……”她在各种地方挖石头,砌成了一座石头小房子,房子里放了她打碎失去的物件,她在房顶上用江浙方言念白居易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首诗念了几遍人却突然消失。
最终疯妈的结局显得意味深长。她找到小队长非常正常地说“妈不疯了……”按理说,一个疯子是没有办法证明她到底疯不疯的,观众也不知道她的这个举动代表着什么,随后小队长回来之后,疯妈的衣服随着水流顺流而下。如果不疯的结果是死,那可想而知疯妈在疯狂中压抑着怎样的悲痛,她的死充满了浪漫色彩,让观众更觉得是一种解脱。最后在第四部分中,疯妈的所有疯狂举动一一得到了揭示,疯妈的疯狂也就更加增加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三)女性形象。女性形象一直是电影和有关时局媒体的中心特征,为此,电影理论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探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以此为文本分析现实社会中女性的政治社会地位和美学的双重意义上的困境及其原因。[3]从那之后,电影理论界和实践界在互相影响中使得荧幕上的女性形象出现了更为丰富的意涵。姜文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多姿多彩,但是结合姜文的五部电影,并没有一位女性是作为主要对象来讲述的,姜文的电影重点在讲男人。《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里浪荡的于北蓓、大众情人米兰;《鬼子来了》里的寡妇鱼儿、碎嘴的八婶;《太阳照常升起》里的疯妈、唐老师妻子;《让子弹飞》中正义的花姐、风骚的县长夫人;还有《一步之遥》里的直爽单纯的完颜英以及浪漫主义的武六。这些女性形象都处于男性的光环之下,展示出了妖娆、单纯、倔强混搭的女性形象。
男权社会里作为幻想对象非《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米兰莫属。男权的幻想包括了两层含义,其一是性幻想;其二是委身于男性的权力矮化的幻想。米兰出场之前在电影中已经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刘忆苦让于北蓓带来认识认识“说真格的,老听人提起她,不是传奇嘛。好多人为她打架,连哥们都掰了,有的还出人命了……”这是对米兰的第一次描述,观众直观了解到米兰作为“大众情人”的魅力,同时也知道这米兰也非善类。米兰第二次出现是在马小军的望远镜里,望远镜是对人眼的延伸,透过望远镜看到的是一种超真实的景观,而即使这样,望远镜后的米兰也并非是人,而是一张照片。照片只是一种代表真人的符号,符号是没有人格的。和青春活力充满“人”味的马小军相对的是一张“超真实”的“照片”,米兰的美不仅被夸张的放大了,而且也剥去了鲜活的人格,成为了马小军单纯的性幻想对象。
同时,姜文电影里也有倔强自主的女性,这些倔强自主的女性形象几乎都由姜文的妻子周韵饰演。或者是周韵符合姜文塑造的这类角色,或者是姜文对这类角色怀有好感而让妻子扮演,总归姜文应该是比较欣赏这类角色的。
《太阳照常升起》中,唐妻出身于南洋,在上海呆过,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对生活也很讲究,这从她的穿着上也可看出一二。在电影的第四部分,我们看到了唐妻的执着追求。她深爱的唐老师的一封求婚信让她不远千里来到“路的尽头”与唐老师成婚。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于冲破世俗礼仪,勇于追求浪漫理想的女性。她为爱付出的果敢想必是姜文最爱的气质。遗憾的是,唐妻并不能填补唐老师空虚的灵魂,只是成为他拥有的物品中的一件。因此唐妻用出轨来报复丈夫的出轨,然而在男权社会中,唐妻的反抗如此微不足道,没有威胁到唐老师,也没有威胁到他们的婚姻,反而把小队长拉上了男人的角斗场。
(四)男性形象。国外最早开始研究男性的是澳大利亚的知名社会学家和性别平等运动家瑞文·康奈尔教授,他提出性别关系的顶端的是“霸权性男性气质”,即支配性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采用意识形态工具、机构性权力甚至暴力等方式,在个人生活、国家、社会机构等领域处于支配地位。[4]
在姜文的所有电影中,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了“霸权性的男性气质”:马小军的暴力躁动和英雄主义情节,暗示他是一个预备的拥有“霸权性的男性气质”的人;马大三的淳朴刚毅的男性气质以及对于日本军官充满争议的描绘,也突出强调了他们的男性气质;唐老师对枪和射击的迷恋;张麻子的强权、暴力、阴谋阳谋等;马走日的男性气质虽然不明显,但是百老汇式的舞台本来就是以男性视角搭建出来的。
以《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为例来具体分析。张麻子,这个称呼匪气十足,本名却是张牧之,充满书生气的名字。二者结合充满隐喻意味,刚好符合这个人物的形象:作风彪悍、有勇有谋。张牧之本是昔日蔡锷军中猛将,北洋战乱后落草为寇,成为纵横山野的绿林悍匪。对深知黎民百姓水深火热的张牧之而言,惩恶扬善、劫富济贫是他不变的宗旨。
张牧之的人物形象塑造既有潇洒干脆凶猛强悍“纯爷们”一样的外在气场,也有细腻真挚铁汉柔情的一面。张牧之的兄弟情谊是他男性气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男人不能留恋儿女情长,而应该恪守对其他男性的“兄弟情”。他待兄弟们情同手足,甚至面对曾经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之后各自为战的敌人的遗孤“小六子”,也视若己出地疼爱关怀;他视朋友为最大财富,哪怕对方有意无意背叛了自己,只要仍是出生入死的莫逆之交,就能相逢一笑重归于好。
总的来讲,姜文电影中的男性都是处于支配地位,而与之相对的,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状态和姜文对“男性气质”的追寻是有因果关系的。
三、结语
艺术或多或少滲透着人世的各种情感内容和特定时代与民族的社会功利。[5]人物塑造是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姜文电影中主要塑造了青春萌动的少年、劫富济贫的英雄、无恶不作的恶霸、饱受压抑的女性等人物形象。总的来说,这些人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高于经济学所讲人的自利本性的非理性的追求和得失观念。此外,“文革”时期的英雄主义的激情和理想破灭的悲凉萦绕在姜文电影每个人物的上方。
参考文献:
[1]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2]詹俊峰.性别之路—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8-113.
[3]高旋.姜文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王雁.姜文电影的男性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