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麒睿
【摘 要】在音乐学研究关注的研究领域里历来存在两种观点:是以“音乐”作为研究内容的主体,还应是以“人”作为研究的本体。郭乃安先生在其文章《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中提出的观点是,以“人”为研究主体并对一直以来存在的研究主题争论进行了回应。他认为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即人是音乐本身与其外部诸条件的交互关系中的中心接触点。最后得出經典结论:“人是音乐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音乐研究活动中应关注人的主体作用、关注人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和人参与音乐活动的行为模式,将此作为音乐学研究问题之根源。音乐学学科的多元化发展需要与其他人文学科不断交流,在吸收其他人文学科观点方法的同时不能忽略人在音乐活动中的主观性。郭先生的学术观点对音乐学界的研究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今日的音乐学领域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浅析其文章的基础上,对以“人”为音乐研究本元的研究观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音乐的本质;“人”为本元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055-01
一、音乐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目前音乐学研究领域关于音乐本质的讨论有两个倾向:一是侧重于音乐本体的研究,如声乐表演、音乐形态学等,二是侧重于多种人文交叉学科类属的研究,如音乐治疗学、音乐社会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音乐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音乐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产物,有其自身独特发展的规律。我们应从多角度对音乐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多元立体研究。若将音乐中人的因素抛出研究范围,那么这项研究会缺少最基本的研究主体。郭先生在文章中强调从不同角度的音乐领域入手,对音乐与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他先是聚焦在音乐声学方面,认为音乐声学是从声学角度探索音乐音响现象的子学科。它不会因为自身特点的客观性而脱离人的因素。郭先生用实例给出了否定答案,即无论音乐声学怎样发展,人的因素必不可少,即在实际演唱和演奏过程中,音乐声学的作用也仅限于通常人耳所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一些超出人耳试听范围的声音即使在演奏过程中客观存在,也并不具有实际意义。音乐声学的研究不能排除人的音乐,物理音量讨论不能给这种现象以完满的解释,必须和人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它的本质。郭先生讨论的另一个方面是律学,文中提到:“任何律制的产生虽都有它物理的自然依据,但总是出于人的发现与选择”。文中以口弦为例,说明尽管口弦的音都在泛音列的范围内,但不同地区的口弦却能发出风格各异的曲子,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产生的文化审美也不同,进而使得他们从泛音列中所选取的谐音也不尽相同。上述有力说明了在音乐研究中需考虑人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音乐表达的本质。在当今学术界音乐研究领域中,通常不会将本体研究与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完全剥离开,很多学者更多地从综合性角度兼顾二者。也有部分学者将音乐研究中人的影响因素当作研究的首要意义。
二、音乐学的任务和目的——一种综合人文学科的意义
作者认为音乐学是对音乐的学术性研究,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学术性的研究,二是申明音乐学的学科性质。前者体现出音乐学是一种理性的学术活动,“知行并重”更强调“知”的部分;后者将音乐学术活动区别于一般的文学著作,音乐研究要以客观严谨的精神进行,并遵照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一般性原则。“音乐学”“音乐理论”“音乐研究”这几个概念在我国并没有特别加以区分,反映出我国的音乐学术研究没有建立起正常的规范和准绳。作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观念,即音乐学是一门独立意义和自足的严肃知识学科。作者认为音乐学虽然研究音乐但它并不属于音乐(作为实践范围)的范畴。音乐学的“学”字说明它属于人类精神活动中与艺术相区别的领域——知识。人类生命由三大部分组成“诗”“情”“意”,并只是将其划分为“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音乐学便由此划归人文社会学科。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音乐以及创造和使用音乐的人们。杨燕迪先生在文章《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中提到,音乐学要与其他历史、宗教等学科的最终目标殊途同归——即通过研究和认识达到理解。此处的理解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知”对未知领域的挖掘和对新事实的了解。第二方面是“解”,标志着对数据、材料和事实的理性分析与客观整合。
参考文献:
[1]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标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2).
[2]杨燕迪.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2).
[3]吴璨.论郭乃安先生音乐的人本观点[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4).
[4]屈其宏.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J].艺术广角,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