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前言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扶贫开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扶贫工作量大,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对贫困居民的情况了解不够彻底、扶贫缺乏针对性、扶贫资金指向不准等问题。以往粗放式的扶贫,对我国脱贫工作的进展形成阻碍,也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有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及扶贫工作来解决问题,“精准扶贫”应运而生。“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在2013年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是与粗放扶贫相对应的一种扶贫方式。为了达成2020年消除贫困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也逐年递增,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不仅是财政资金规范使用的问题,对于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和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尽早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和相应的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对象是贫困地区、贫困户,但仍然有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没有受到扶贫帮助,而一些脱贫户却在脱贫后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甚至出现非贫困户申报贫困的现象。2019年初,“开奔驰的贫困户”的新闻在网络流传,引起人们对扶贫对象的讨论,许多人对扶贫财政资金的使用对象产生质疑。针对这种随意占用扶贫名额的现象,相关扶贫项目负责人也需要负相当大的责任。这不仅是让真正需要扶贫援助的对象遭受不公平待遇的问题,还损害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会导致国家公信力受到损害。
要使扶贫对象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就要及时统计扶贫基础数据、掌握扶贫对象脱贫情况,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作为”,针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引进企业共同开发、构建、维护、优化扶贫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扶贫基础数据的质量,使扶贫对象从建立档案到脱贫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循。
精准扶贫地区经济落后,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接触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渠道,他们自身也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主动性。由于很多扶贫对象自身思想意识水平较低,思想上具有惰性,只顾眼前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缺乏对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重视。贫困村的村干部文化程度有限,也导致该贫困地区找不准脱贫致富方向。某些贫困地区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阻碍了贫困户自身的脱贫,也是当地脱贫发展的障碍,让已使用的财政资金发挥不出应有的功效。
在扶贫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扶贫对象的教育扶贫,提高其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促使其提高自我发展、合作共赢的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扶贫项目决策,使扶贫工作更有针对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不仅要帮助贫困地区及人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还要让其拥有自我“造血”能力。单纯的加大对相关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增加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把财政资金用在教育、基建等方面,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让贫困居民走出去了,而无法让贫困地区走出目前的困境。应该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情况,寻找更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因地制宜地帮助其发展,为当地增加收入渠道和就业机会。大多数贫困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过于传统落后,相关部门可以联合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共同扶贫,将财政资金用于为当地引入科技含量高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财政及主管部门在专项扶贫资金的拨付上存在设置环节过多、审批流程过长的问题,使专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扶贫项目的落实。相关部门应该适当下放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各地申报扶贫项目资金,由中央银行分配到地方财政账户,通过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相结合的方式拨付资金。在推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关键性、原则性的环节要严格、重点审核后通过直接支付方式拨付资金;其他相对小额、紧急资金使用环节,经相关部门和项目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的定期考评,确定资金额度,通过财政授权方式支付资金,并做好资金使用后的审查工作,对不规范的资金使用行为给予相应处罚措施,并追回该笔款项。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制度下,一些基层单位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对该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评判后,对于年末剩余的财政资金,可以在一定额度内优先转移至该单位的精准扶贫帮扶对象项目中,或者通过同级或上下级拨付的方式,补贴其他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等情况导致的无法完成当期扶贫计划的项目。通过这种资金转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基层单位对财政拨款的弹性使用空间,减少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也能对精准扶贫项目起到资金支持作用。
在扶贫项目验收后,要完善精准扶贫工作中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的评价体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评价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应单纯就扶贫项目产生的效益来评价,还要全面考虑是否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降低了生态效益,是否为了提高当地发展的科技含量而破坏了当地的人文传统和自然风貌,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能够让当地可持续发展。项目验收后,及时总结扶贫工作中的管理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教训。对于扶贫对象,不应该在项目验收后就放任不管,要持续跟进,观察其发展模式能否适应当今飞速进步的社会、科技,为扶贫对象提供后续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