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企业绩效文献综述

2019-03-28 12:54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悖论生产率学者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对于阶段的划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刘英姿等(2004)根据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将信息过程分为吸引阶段、整合阶段、过程变更阶段和战略变更阶段四个连续的阶段。本文以刘英姿等(2004)的企业信息化阶段划分为线索,对已有信息化与企业绩效的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以期为广大学者研究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为“生产率悖论”提出一个新的解释。

一、引入阶段

对于信息化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此为信息技术引入阶段,信息技术基础主要是个人计算机和一些简单的系统,其引入主要是实现了企业内的一些职能部门业务流程自动化,如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的基本组织行为没有发生变化。美国学者斯特拉斯曼通过对292家企业调查发现IT投资对资本回报率没有显著影响。罗伯特·索洛将其称为“生产率悖论”。然而,这一与“常识”不符的结论并没有被广泛接受。随后,许多学者研究了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Brynjolfsson和Hitt(1996)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基础上,利用367家大型企业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IT投资对企业生产力有显著贡献。并且,其影响最大可持续4-7年。Li&Ye(1999)以216家企业为样本,发现IT投资与绩效呈正相关。然而,也有许多研究支持“生产率悖论”。在这一阶段,支持“生产率悖论”的研究占据多数,为此Bresnahan等(2002)提出投入和产出测度问题、学习和调整引起的时滞问题、利润的重新分配与扩散和信息技术管理不善四点解释。

二、集成阶段

在此阶段,ERP等大型内部管理系统成为了信息化的主要基础。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企业组织内部统一的管理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组织层次的界限被打破,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开始系统协作。Dedrick等(2003)指出,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自动化现有流程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组织生产力的方向。无论是在公司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上,IT投资显著提升了生产率。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Tippins等(2003)尝试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依据,通过从核心能力、组织学习入手来解释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Sambamurthy等(2003)也开始从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过程的角度研究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三、流程变革阶段

在流程变革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扩展,信息技术使企业能够供应商和分销商等合作伙伴共享和集成数据和资源,促进了企业协同制造,提升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内外合一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此时,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区域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Elena(2007)发现,信息化投资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表现,欧洲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投资对其利润效益会产生负向影响,而其他地区不显著;JimenezRodriguez(2012)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分解效应,在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对劳动生产率具有冲击作用,因而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要在对其敏感和非敏感企业中相区分;Jung(2014)以巴西2007~2011年的州际数据研究发现,互联网地区生产率有提升作用,对落后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但是,韩宝国和朱平芳(2014)在分析中国的省份地区差异问题时,他们却发现虽然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宽带渗透率总体比较接近,但信息技术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的总体推动作用是不明显的。

四、战略变革阶段

人类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信息技术对与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利润战略变革阶段,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降重新定义了企业传统的业务范围、业务模式、行业。与传统信息技术应用相比,“互联网+”更注重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的网络连接和信息流,强调平台数据采集和深度应用。强调超出信息技术本身的互联网思维。李海舰等(2014)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改造传统企业、提升传统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郭家堂和骆品亮(2016)也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效应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在战略变革阶段的发展。实证分析表明互联网应用在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但是抑制我国技术效率。

五、小结

从企业信息化各个阶段的研究来看,“生产率悖论”的观点逐渐式微。信息技术无疑已经完全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同时毫无疑问它对企业生产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因此,学者们普遍接受Bresnahan等(2002)提出的四种解释。甚至与有部分学者将“生产率悖论”的消失完全归结于研究方法的改进。实际上,这四点解释存在很多不足,首先,随着计量经济学以及其他研究方法的发展,测度问题已经不足以改变研究结论。其次,信息化技术的企业应用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很难用时滞问题来解释“生产率悖论”。再次,由竞争效应引起的利润重新分配作用仅仅只存在某些行业内,难以解释宏观经济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生产率悖论”现象。最后,同测度问题一样,信息技术管理不善不适合作为长期内“生产率悖论”的解释。

因此,本文认为,人们忽视了研究方法变化的背后是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的变化,错误的将表面的研究方法的改变作为“生产率悖论”消失的原因。而实际上“生产率悖论”的消失,应该归因于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绩效影响路径的变化。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因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等也应该相应适应。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大量的学者使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信息技术来测度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度,这种方法本身也反映了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悖论生产率学者
视神经炎的悖论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海岛悖论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帽子悖论”
跟踪导练(三)4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