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合理性

2019-03-28 12:54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商业活动商鞅变法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北京 102206)

一、导论

“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社会时期历代王朝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反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农抑商”思想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重农抑商”思想的合理性不能单纯从今天的视角出发。同时,对“重农抑商”思想的分析要结合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并上升到“重农抑商”思想的本质层面。另一方面,在肯定其思想合理性的同时,要看到其对古代中国发展的消极影响,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古人的思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当前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指导。

二、“重农抑商”思想的两个发展阶段

(一)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

1.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措施简述。秦孝公时期商鞅被任命为秦国左庶长分两次进行变法,推行了包括“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和实行县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秦国国力迅速增强,并对秦国最终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重农抑商”是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商君书·垦令篇》列举了二十条鼓励耕荒的措施,其中包括了许多抑商政策,内容涉及赋税、徭役等方面。

2.商鞅变法阶段“重农抑商”措施评价。商鞅变法阶段秦国面临着血腥惨烈的诸侯兼并战争,唯有变法图强统一六国才是秦国的唯一出路,否则就只能面临被其他诸侯国吞并的命运。这一时代背景,是商鞅变法时的“重农抑商”政策区别于后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商鞅变法时期的政策具有更多的战时特殊政策的成分。秦国进行对外战争迫切需要将整个国家结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国家生产力,一方面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来打赢统一战争。“重农”的政策把农民与土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障了统一战争的后勤供应,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水平。“抑商”的政策避免了过度的商业活动对农业生产的损害,同时也有助于国家的团结,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从秦国统一六国的结果来看,商鞅变法所采取的“重农抑商”措施是成功的,达到了提振国力统一六国的改革目标。“重农抑商”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走向。

(二)西汉时期的“重农抑商”

从秦汉时代开始,“重农抑商”政策从战时应急政策转变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封建地主阶级通知的政策工具。因此,虽然历代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但其本质从未发生改变,而封建社会阶段“重农抑商”政策落实的标志性事件为西汉的盐铁官营等“抑商”政策,故本文主要论述西汉时期的政策措施。

1.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措施简述。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外战争频繁,规模巨大的军事支出给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西汉政府开始调整经济政策,从无为而治转向了打击富商大贾与其争夺利源。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有盐铁官营政策,由政府垄断了盐铁的生产经营,并对私自经营盐铁的商人进行严厉惩罚。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西汉政府还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征税,包括对商人及高利贷者征收营业税,对手工业者征收营业税,对有车船者征收车船税。告缗是指不如实申报财产的人要受到处罚,有揭发者,以所的财产的一半作为揭发者的奖励。

2.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措施评价。西汉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商鞅变法时期完全不同,因此西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具有了不同的性质。相比于商鞅变法时期的战时政策,西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变成了一项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是服务于大一统的中央政府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其政策的核心并不是禁绝商业活动,而是对民间的商业活动进行打击和压制,由政府设立的特殊机构代替商人阶层来履行货物周转流通的经济职能,并由此垄断了商业贸易的利源,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增强了对经济和人口的控制能力,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对全国的统治。从西汉开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被长期地实施下去,在国家统一并拥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时政策的实施力度更大,并且不断地变换出新的具体形式。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其实也可以看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民间商业发展,维护封建政府统治,但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要远大于促进作用。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局限性

(一)社会结构变革迟缓以及统治集团的形成

1.难以形成对抗封建集权的进步力量。“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不去从事其他更具有进取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商人阶层受到政治力量的打压,想要生存下去只能依附于官僚,社会上不能形成对抗封建集权的进步力量,使得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长久稳定地存在下去。

2.形成知识分子、官僚和地主的统治集团。官僚和封建贵族依靠政治权力和皇族特权大量获得和兼并农业社会最为重要的财产——土地,并以此来控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通过打压民间商业活动来限制商人阶层积累财富、兼并土地进而做大政治力量。出于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逐渐发展读书考试的竞争方式,来实现阶层和命运的改变。通过选拔考试的知识分子加入官僚和地主统治集团,形成了知识分子、官僚和地主三合一的特殊社会阶层。这一阶层凌驾于劳动人民之上,享受着种种特权,掌控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并不受到制约。

(二)法制和契约精神的缺失以及乡土文化的形成

1.法制和契约精神缺失。由于“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阶层的打压,导致商人社会地位地下,商人从事商业活动会直接受到政府官员的管制,因此商人不得不依附于官僚阶层从事商业活动牟利。由于封建社会官员手握权力的同时缺少监督制约,很容易出现寻租活动以及官商勾结的情况。商人牟利的关键在于对官僚阶层施加影响,而不是遵照一定的规则和契约进行公平竞争。

2.乡土社会的形成。大量的劳动力在固定的地点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缺乏流动性使得人们对亲属邻里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形成了重视集体利益,封建等级制度以及文化层面上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气氛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但是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甚至最终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落后于世界。

猜你喜欢
商业活动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商业活动中视觉设计的完善建议分析
明清时期孔府家族的商业活动
树敌太多商鞅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基于O2O的我国服务业商业模式探讨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