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东忍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上的各种领域。学校也是如此,教育教学正在全面推向信息化。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后面简称“《意见》”)通知中提到“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应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提出到2022年,总体发展目标为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提升,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和创新。
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关乎国家教育变革、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教师自身原有教学水平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当前教师必须重点提升的关键能力。此次提升工程2.0明确要求以学校为单位,校长牵头引领,组建指导团队,最终全校全员覆盖提升。校长该如何提升本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1]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课堂模式、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技术运用、课堂评价等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化。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有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技术,有一切技术只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清晰方向,最终让之前提升工程1.0每个教师武装起来的技术有效应用于此次提升工程2.0主要关注的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信息化教学。
《意见》阐述新时期信息化教学目标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建议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以这五点为核心来推进。《意见》在以校为本方面提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制订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围绕目标、规划切实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支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落实全员信息化培训学分要求,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校长自身的信息化理念提升非常重要,同时加强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在基于课堂方面强调打造“技术创新课堂”,体现了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将重点关注课堂这一教学主场的创新应用;在应用驱动方面“立足应用、靶向学习”,中心思想是以用促学、以用促评,强调“推动培训团队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重点研究不同学科的不同应用;在注重创新方面提到“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说明此次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再简单停留在资源丰富、增强演示等改善教学的层面,更多地要求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精准测评方面提到“变革测评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强调提高测评助学的精准性,让教师的信息化研修和应用提升落到实处。
在国家重视和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经过去三年的调研和培训获悉,当前福建省中小学校信息化教学推进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学校环境支持方面,学校的网络带宽不足、设备缺乏维护等问题普遍存在,比如校园网络速度太慢,无法满足课堂线上资源调用的需求,还有大部分教室的一体机开机速度极慢,甚至经常死机,教学软件版本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教师无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在个体水平差异方面,由于校长重视度不够,缺乏系列化的信息技术培训规划,学校里往往就个别有研究精神的教师技术水平较高,应用能力较强,而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原有水平,经常派出参赛的都是固定那几位教师;在技术应用方面,教师经常把技术提升与课堂应用相分离,比如掌握了微课录制技术,却只是把日常课堂讲解内容再快速录制一遍生成微视频,没有结合课堂应用的需求进行重构、提炼或延伸,录制的视频几乎都用不上;在教师的研修和应用指导方面,研修的课程缺乏学科针对性,研修过程没有有力的监督,大部分研修学习流于形式,后期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又缺乏专家指导和点评。
针对当前福建省信息化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从《意见》的文件精神出发,结合长期的指导经验,建议各中小学校可以从以下四点来全面推进。
作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牵头人,校长要充分重视,主动参加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专项培训,提升自己的理念意识,再统筹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校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方案,还有相关的校本研修材料,筹划创建适合本校全面推进的模式和机制。
其次,要组建以校长为首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议按学科分组,重点培养一支优秀的精英团队,团队成员可从学科和信息化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指导分支,以学习共同体形式长期交流,这对学校普通教师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学校要拟定计划,要求团队成员定期组织主题研讨,生成主题研究报告,同时不只停留在面对面的交流,学会应用网络环境下的QQ群、微信群等工具,建立便捷的交流学习渠道,进一步沟通和交流。适当邀请远程专家加入指导,这对群体的理念提升、课堂融合的创新突破、信息化教学的持久推进很有意义。
再者,学校要组织全员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培训。短期内,学校可以先从教室信息设备的基本使用着手,特别是目前最为普及的触控一体机、白板课件演示、反馈器、多屏互动设备、大数据分析等。当前很多学校的达标验收更明确要求年轻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室的一体机操作和白板软件的演示技巧;中学教师在个人高级职称评定时也开始增加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考核要求。所以,学校要结合内驱力做好培训。针对长远,学校可以制定一到三年的培训规划,课程模块可以是网络平台的使用、交互软件的使用、各个学科资源的搜集、学科工具的应用等;除技术外,还要涉及信息化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理念等教育专题,让教师清楚教学模式的变革、课程的整合等。
基于课堂,信息化教学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创设情境和支持学生的“学”。[2]为了实现目标,学校必须先为教师的课堂信息化教学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据调查,很多教师不是不接受互联网下资源调用的授课方式,而是对学校的网络没有信心。学校要争取条件提高校园网带宽,为信息化课堂开通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还要做好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最终都要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教室授课设备运行是否通畅至关重要。由于维护工作任务繁重,建议学校达成专人专管意识,或者长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维护,不要让教师身兼数职来负责,教师主要负责研究技术如何改进教学才是重点。
另外,此次“技术创新课堂”旨在鼓励教师的教学技术融合创新。面向未来,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建模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针对平常,学校对能运用优质网络资源授课,运用学生学习终端、反馈器、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实现学生的练习、互动、反馈等环节信息化教师给与充分肯定。另外,信息化教学还强调学生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3]课上可以借用信息化授课平台实现学生的分组协作,课前也可以创新应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学生的分工合作学习等。
在研修方面,不同学科应用需求不同,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不同,指导教师勾选对应的研修评价维度,再对应具体的研修课程,提交对应的教学应用成果。这种基于应用的研修,能让教师的学习更有学科性和针对性。在实践方面,校长可以牵头带领骨干团队不定期巡视教师的常态课,让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应用不是应付几节公开课或几次评比,而是要走向常态化。鼓励教师结合学科课堂教学需求研究技术,大胆实践,开设公开课和参加学科信息化教学比赛,对参加比赛的教师发挥学科教研组力量全力支持。
为做到精准测评督促教师学习提升,在评测环节要尽量把研修的过程性数据纳入进来。在网络研修方面,可以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与社会机构合作,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评测中心、监测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展常态化监测,借鉴网络平台监测技术进行通报和评价,让教师的研修学习不再流于形式。课堂信息化教学效果的点评也非常重要,可以引入外来专家参与本校的应用成果鉴定,比如基于手机端的远程观评课,既可以课堂直播又可以离线多次重复观看,通过跨地域、低成本的网络手段,实现同一节课多个专家点评,获得综合数据报表和更多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