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三个维度

2019-03-28 08:51杨国辉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育学生

杨国辉,贾 玲

(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人文价值教育,曾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灾难,特别是道德滑坡,因此高等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刻不容缓。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切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和对人类精神创造的珍视,形成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一、 德育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尊重生命个体的认识

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有利于架构学生的道德理论知识体系,但培养的只是“道德学家”,还不是真正“有道德品格的人”。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道德情感的激发转化为道德行为,切实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德育社会实践就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运用和践行德育理论,巩固学生对德育理论的认识。德育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等。德育社会实践的开展无疑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内化与外化,但强化学生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张扬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另一个核心目标。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心和对弱者的关怀,又明确了对人生观和人类良知的理解;既锻炼了自我的综合能力,又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2]。

1. 在生活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珍贵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以“95后”为主,多数为独生子女,备受父辈和祖辈的宠爱。由于老一辈经历了社会更迭世事变迁,吃过苦受过累,在经济条件显著改善的前提下,作为家中的独苗或为数极少的年轻后辈,往往享受着家中最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即便是贫困学生,在家长的爱护下,也基本成长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家长的过度保护无形当中滋生溺爱,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骄纵、心理承受力差,使他们对社会、生活及周围的人和事都较为冷漠,突出强调自我的感受,对任何人或事的衡量标准不是是与非、美与丑的比较,而是有用还是没用。

德育社会实践往往是通过有目的的设计,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与弱势群体的接触中,深入到弱势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到特殊群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唤醒内心深处的体恤之情,引起心灵上的震撼,调整他们对生命的简单认识。留守儿童物质生活上的相对艰难与生活态度上的坚忍,空巢老人晚年生活上的孤寂与思想上对子女的牵挂,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白每个生命体都可以在变数中变得坚强。生活状况较好的学生,在生活的比较中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从而汲取力量;生活状况较差的学生,在生活的比较中更能适应自己的生活,从而坚定自我。比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与留守儿童、家长、当地学校及基地附近居民之间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体,继而引导学生懂得美、善、爱的高贵价值[3]。

2. 在德育实践中尊重生命的差异

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协作,使学生在现实中学会去关心和爱护别人,服务弱势群体,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索取方式,而转变成一种付出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善意行为并不一定能够马上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甚至被排斥。尤其是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小朋友对外来的关心照顾会有本能的不适应和戒备。这种关心照顾活动必须打开服务对象的心结,才能得到服务对象的理解和接受。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开展活动之前,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际遇、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在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进一步认识到关注别人必须要认识到每个生命体的差异性。

尊重生命状态也意味着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要在关爱他人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学会去尊重生活多样性及其共在的生命世界,尊重生命追求、生命经历和经验。根据美国学者弗洛姆的观点,尊重就是能按照个体的本来面貌来看待,能够意识到个体所拥有的独特个性,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个体本性成长和发展来关心别人[4]。通过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成为主动者,促使他们换位思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受自己的成长环境影响,都具有生命的差异性。

尊重生命是道德的根本。人怎样认识生命、怎样理解生命、怎样对待生命,都会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讲,有怎样的人与生命的关系,就会有怎样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5]。德育社会实践就是在提高学生尊重生命个体认识的基础上,使实践主体走入社会、深入社会,通过组织者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环境创造,激发实践主体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形成珍爱生命、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品格素质,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达到内心深处的和谐。

二、 政治化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近年来,大学生中的功利化思潮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从自身的短期功利需求出发,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工具属性,把获得良好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忽视了高等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政治教育被视为假、大、空,甚至被认为是对人性的泯灭,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冷淡、漠视,甚至抵触、排斥。当今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活力下降,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往往以功利化为准则,同时,实用主义泛滥,信仰出现危机,这些都是大学生出现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政治化社会实践是以培养学生政治信仰与品格为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以政治性活动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政治化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政治宣传、时政沙龙、政策宣讲等。政治化社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为主题,无疑能进一步端正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意识,调整个人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1. 政治宣传端正学生的社会定位

强化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认识,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的“三个选择”,增强爱国意识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归属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较系统地开展了知识灌输,但缺乏强有力的心灵感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治走向的主要标志。加强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走向的把握,使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总是饱含着大量真实感人的故事,更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政治宣传活动就是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学生对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背景知识的探询和研究,并组织学生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制作成大型的宣传展板,在校园的显著位置展览宣传。政治宣传的开展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变革过程中的价值追求与个体抉择,巩固学生的历史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强化学生对个体生命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意义的深刻理解。那些感人的英雄人物,震撼人心的历史转折,能从情感和意志两个方面强化学生的价值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个体生命的价值更需要在他人和社会发展中得到实现,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处理好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

2. 时政沙龙提高学生的社会认识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难做、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内容过时、脱离现实。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更多地回答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因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当前社会中的典型问题开展讨论和思考,无疑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时政沙龙就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社会上新出现的问题查找资料,并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进行讨论分析的学生实践活动。时政沙龙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了解国际国内的发展动态,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分析各种现象,深入把握我国当前的国情。这些对社会现实的分析既能有效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能深化学生对个体价值形态的认识,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研究性讨论,进而促使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境遇的观察和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生不断地开展理论分析能够丰富知识,使他们更加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社会问题,打开他们的视野,开启他们的心智。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使学生从对自我和网络的过度关注转移到现实中来,直面现实,追求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尤其通过讨论活动的开展,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甚至把哲学的思辨演绎成为观察和理解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枯燥的理论认识树立成现实生活中的人文精神。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较高的思想水平,从而终生受益。

3. 政策宣讲提升学生的担当精神

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对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准确把握方针政策,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方针政策等政治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既有助于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与接受,又能使学生巩固政策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精神品质。

政策宣讲是学生有组织地前往社区、农村和校园宣传讲解党在新时期相关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政策宣讲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所宣传政策内容和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使宣传的政策知识被人接受。因此,通过政策宣讲能够使学生领会相关的政治理论知识,并且实现主体内化。政治理论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思考我国当前国情和普通群众政治诉求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政策宣讲,使学生深化对改革的认识,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逐步克服偏激、急躁的情绪,自觉维护社会的稳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维护者。学生深入基层,能深刻体会当前我国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而深入理解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了解农村、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活困难,从而促进个人社会政治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在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的精神基础上,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三、 研究性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精神文化的认识水平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组织大学生提前接受社会的考验,围绕社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整合自我素质,已经成为他们迈向就业市场的重要基础[6]。研究性社会实践就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的实践教育活动。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专业实习等。研究性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上着力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巩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参与精神文化创新过程中,在珍视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不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的创新能力。

1. 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珍视精神文化产品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各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都把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学生习惯了从概念到概念、从思辨到思辨,缺乏对现实的思考,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一直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学术造假严重,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请“枪手”代写文章和虚构或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普遍存在。联系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大量低水平、低质量的文化作品,学生对待高雅的文化产品漠不关心,在文艺消费中存在庸俗化倾向,在艺术作品上追求感官刺激。由于缺失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学生被物质奴化的现象趋于严重。因此,培养学生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良好态度,接受优秀文化产品的熏陶,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社会调查是引导学生围绕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并在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相应文字材料的实践活动。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开展自主的调查思考,自主地运用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可以将自己体验到的客观事物反映到自己主观世界,引发情感上的自觉。任何社会调查成果的获得都饱含着学生不断的思考和付出,因此通过社会调查,学生更能深刻体悟每一个创作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都是宝贵的精神产品。学生往往能由此重新审视精神文化产品,从而珍惜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要求学生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调查都是针对大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这些调查研究中容易形成学生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认识,即所创作的文化产品能体现人的普遍价值、社会正义和美的理想。

2. 促进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知识系统化

当前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地位,使人们更加崇尚科技万能,从而导致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强化了赋予学生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弱化了学生的价值和精神培养,忽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理想、道德、价值、信仰及人生意义的思考。部分学生在学校忙于考证、兼职,而在基础知识、人文知识的积累上却力不从心。学生更像是“标准件”在学校的生产线上被一批批地复制,缺乏个性化思想和品格[7]。事实上,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其首先应该具备的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较高的思想水平,大学教育应该养育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个性、培育人的信仰。只有在人文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专业培训,才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塑造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

专业实习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相关专业岗位上合理运用自己理论知识的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自己知识掌握的重点和缺陷。专业实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从事职业提出了知识上的整体要求,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知识的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人、社会人和职业人。

3. 培养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速度加快,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而知识体系往往是落后于社会现实需要的。大多数学生知识记忆较好,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较差,导致他们在社会生活与职业工作中的创造力比较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是提高精神文化认识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增长点。

课外科技活动是组织学生结合竞赛项目,以开展课堂外研究工作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在实践活动中切实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德育实践项目结合起来。一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调研课题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独立的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解除对社会问题存在的困惑,从而锻炼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尤其是在选题和材料提炼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意识。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题,形成团队,制订恰当的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大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三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所面临的不再是标准化的答案,而是转化成研究的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外在力量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在调研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来获取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队友的个性,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进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在作品撰写过程中,大量的理论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优势,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空间里挖掘协同发展的潜能,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精神。通过系列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高度珍视,真正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人文风貌。

猜你喜欢
德育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把我哥带走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