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

2019-03-28 07:15:43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特色

张 媛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增强文化自信是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和“如何建设文化强国”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推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他强调要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发展,特别是要积极提高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强化文化领域的交流、拓展文化创新事业, 从各个方面提升文化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1]因此,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促进文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自信的界定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云杉对文化自信作出定义,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即文化主体在全球化视野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中,基于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在认知、批判、反思和认同等过程中,仍保持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并对自身文化的活力及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文化主体在坚持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对待其他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积极吸取其他文化为我所用, 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体性。即作为民族文化的主体,对主体文化的充分肯定、认同和继承创新。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指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保持其时代性和创造力。三是包容性。即文化主体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秉持兼容并蓄的原则,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以推动自身文化发展。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关系

1977年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一词,文化自觉主要指国家或民族在文化自我意识上的觉醒,表现在国家对文化发展的价值重视程度增强,政党对发展文化的责任感增强,个体对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该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且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文化自觉作为文化建设者内在的精神因素,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高级阶段,即保持文化独立性,一切从中国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坚持走符合自身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积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走向文化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二、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一方面,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外部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不断冲击,同时内部进行社会转型,对传统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不同文化交流、碰撞更加频繁、激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客观的评价。因此,深入了解自身文化的时代价值,保持客观、自信的立场,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3]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树立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有效屏障。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我们在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对比、批判和认同等过程中要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文化资源和心理认同。

(二)文化自信是应对全球化的心理支撑

首先,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话语权,宣扬其价值观标准,宣扬“普世主义”,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最终成为发展失败国家。拒绝西方化应增强文化自信,中国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成果即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其次,全球化决定了自身文化必然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决定了此过程中如何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因此,深入了解自身文化,对自身文化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认同和选择,坚信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有利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出中国声音。再次,全球化背景下市场成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 只有发挥自身文化特色,提升文化独立性和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

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正式将“软实力”界定为意识形态、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其对外表现在应对其他文化冲击时的竞争力,对内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国家角度出发,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体现,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内容。从个人角度出发,文化自信体现在个人对所属国家文化生命力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个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增强文化自信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四)文化自信是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保障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首先,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基础。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高度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次,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是与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分不开的。最后,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思想文化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文化支撑。[5]

三、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当前,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此起彼伏。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对我国文化渗透力度日益加大;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充斥着我国文化思想领域,这对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成了阻碍。对此,我们应坚持“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6]

(一)不忘本来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7]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时代价值。首先,今天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成立亚投行,为其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正是“天下大同”“讲信修睦”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其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继承和转化,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真挚的爱国情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体现了诚信的品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第二,传承中国革命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民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革命文化,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又形成了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现在,我们不应忘记这些红色革命文化,而应该继承红色革命精神,充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6]中国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 ,在红色革命文化“熏陶”下,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坚定了民族自信,赢得了革命胜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不仅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竭动力,也是激励当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撑。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创造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

(二)吸收外来

文化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全球化的视野有利于我们以开放的眼光积极认知自身文化,而不是以封闭的眼光对自身文化孤芳自赏。通过本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比,有利于我们客观准确地审视、把握自身文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摒弃糟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明中国持有的“同”的观点并不是文化辐合,而是“和而不同”,即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各种文化和谐发展。和合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思想,即矛盾的对立统一,基于这种辩证法思想,我们在中外文明的比较中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同时,随着我们与外来文化对比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此增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信心。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会更加频繁,我们需要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姿态去参与世界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不断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理念和文化建设经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要秉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原则,即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避免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市场进行文化渗透。坚持以我为主,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有甄别、有选择地区分并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应全球文化发展潮流,不断调整自身的内部结构,发展自身的主要内容。对外来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才是根本所在。

(三)面向未来

第一,发挥中国文化价值引领作用。要想在全球化文化市场中凸显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就需要不断加强中国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发挥好中国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文化至今仍兴盛不衰,这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密不可分。“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同样也是世界各国用来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提出“亲、诚、惠 、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体现了中国追求“和”的传统理念。另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既要善于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资源,又要勇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增强中国文化的话语权,需要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展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性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坚持文化创新化发展。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实现文化蓬勃发展。儒家学派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具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孟子、荀子作为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两大继承人,都在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创新性和独特性。其次,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精神要素,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这就说明文化的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在深刻认识自身文化地基础上不断自我超越,推陈出新,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注重文化的创新。

猜你喜欢
全球化民族特色
我们的民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中医的特色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