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娟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道德观念中,深刻地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但是儒家文化与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现象是没有天然关系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各异的民族风俗中,人们对它的解释和名称有着不一样的诠释。“忠”有很丰富的含义,千百年间,孔子和孟子对“忠”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完善。孔子认为“忠”指全力帮助别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要真诚无欺;先有“忠”后有“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仁”的人生哲学观念。“忠”在孟子的哲学中是一种道德准则,意在育己育人。“三纲”中讲到,“君为臣纲”又是“忠”的另一层含义,即臣下对君王的“忠”是无条件的永恒的。《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忠”是积极的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忠”,需要明白“忠”是在何时提出的,及其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才能了解“忠”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战国时期便有了郡县制,从而降低了宗法体系的影响力,强化了君权的影响力,继而产生了封建君主专制这一政治体制。“忠”是人们交往中的一种正能量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忠”的思想在战国期间有了新的解释,在智慧的引导下人际关系的价值得到了认可,从而“忠君”被广泛地倡导,使得“忠”的规范逐渐进入单向化。这就是说“忠”并不是单一地继承了既定社会关系及其习俗,而是在这一基础上做了有利的整改,关于臣下的一方面的要求替代了原来的君臣二者间的规范,自此“忠”的观点发生了变更,由单一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一项更为详细的道德标准,进而制约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管子·形势解》提出“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说明人们已经将“忠”认为是臣下的单方面的义务了,随着“忠臣”观念不断传播,这一单向的义务也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墨子》《商君书》《管子》等文献中都呈现了“忠”等字词,而《荀子》《韩非子》中更是频繁地使用“忠臣”一词。
其次,春秋时期,道德规范得到新的发展,“智慧”反思因素成为“忠”这一观念的基石,利用“君仁臣忠”、“君令臣共”等观念,对君臣之间给予相应的制约,孔子将君臣地位划为平等,强调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理论。到了战国中叶,这种思想理念被孟子遵循,在《管子·君臣上》中提出“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的观点 ,同时规范君臣二者的行为规范,臣对君王的忠诚依赖于君王的德行,因此,《管子·形势解》提出:“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尽力事上,则当于王……主苛而无厚,则万民不附……臣下随而不众。”《孟子·离娄下》亦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事君如有腹心。”
再者,战国时期,在政治方面,臣下对君主的依靠并不是绝对化的,常常出现谋权篡位的状况,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提出了要加强君主的权利,“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1],以不断强化忠君的思想和观念。战国末期,“忠”的观念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尽管《孝行览》中“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给予了“孝”极高的赞赏,将“孝”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然而又将“事君不忠,非孝也”归入孝,至此“孝亲”至上的观念有所改变,借使“忠”与“孝”达到了等同的社会位置,《劝学》也提出“先王之教 ,莫荣于孝,莫显于忠”,看似“忠”与“孝”地位相等,实则突出了“忠君”观念的重要性,也将这一观念进一步升华。
因此,在等级社会这样一个环境下提出“忠”的思想观念,它表明了等级制度下,下级对上级的尊敬和服从,以及下级对上级要做到竭尽全力的工作与服务,突出了为下者“克忠”。春秋时期,个人对国家社稷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样称为“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赋予“忠”新的外延,更是对上古时期思想的继承。
首先,“忠”在文化及道德层面的含义。“忠”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历史上“五常八德”指“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忠”为其之首。对于“忠”《玉篇》解释为:“直也。”《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 《广韵》解释为“无私也”。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看意为真诚、正直、恭敬,因此,对“忠”最原始的解释就是竭尽全力地做事、真诚地与人交往。其次,“忠”在政治层面的含义。“忠”的观念始终在上下级的相处过程中倡导着正面的价值取向,从而在忠君、忠于国家的观念上得到政治认同。《说苑》:“贤臣之事君也,故苟有可以安国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难,不惮其劳。”《论语·八佾》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认为“忠”是为官的根,是每个为官之人都要履行的品德标准,是一种内心的约束。孔子把“忠”作为解决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量尺,他并非凭空讨论,而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结合,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内容涉及到“忠”的智慧在人的精神领域的运用和贯穿。最后,“忠”在人本层面的含义。《论语》赋予“忠”深刻的含义,例如《论语·宪问》:“子曰: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从某方面来说,“忠”的意义对人影响更大,从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单从育人成效上来比较,“诲”的教育方式并未达到预期,而“忠”却较好地实现了总体的和谐。所以“忠”这种社会价值的存在,即正能量的宣传,也是对自身的道德约束,属于每个人所要学习的范畴。“忠”更要求提高自身素养,用大爱去包容一切, 要用无私去奉献一切,与他人真诚交流和沟通。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代表作品,“诚”为其精髓。“诚”思想是指为人忠厚讲诚信,真实不欺骗他人。如今,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诚”思想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具体体现为忠诚于党和忠诚于人民。
首先,从“忠”到“忠诚”,是时代的进步 ,也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挥忠诚的意义、体现忠诚的价值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忠”要求人要做到真诚无欺,忠诚是一种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辞海》(1979)对其的解释为“尽心竭力”。然而,“忠”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在利益的驱使下容易出现道德滑坡等现象,因此对人的约束力较低。“诚”为人道之本。郑玄认为“诚”是人事之根本,《中庸》中也强调了“诚”对“人道”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价值或政治理想能否实现,主要或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人是否‘诚’”。[2]因此,“忠”固然重要,但容易让人的思想走极端,而“不诚无物”之思想加强了人们的道德约束力,要求人事之本以“诚”为首,“忠”与“忠诚”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破除旧思想,树立新观念”[2],已成为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新理念,对“忠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向善、敬老,也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
其次,忠诚于党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的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当前应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前行,忠诚核心就是要在政治上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信仰,紧紧围绕核心捍卫核心,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传统不动摇。忠诚核心即维护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全党要用先进的思想观念、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确保行动上的实效性,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强化政治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秉持大局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自觉树立服务意识维护国家大局;牢记核心意识 ,将捍卫核心作为责任担当;确保看齐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升工作能力,让“诚”之精髓贯穿于工作始终。
最后,忠诚于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劳动群众是所有一切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之领导核心”[4],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并决定国家前途,因此要保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忠诚于人民要在人民需要时敢于担当、乐于作为、善于奉献,“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5]。坚持执政为民思想,积极走进人民,时刻服务人民,永远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型期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诚地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竭尽全力帮助人民群众发展,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 , 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砥砺奋进,早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忠”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一个字,“忠”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对人褒奖可以用“忠诚”“忠孝”等,在历史上,“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华历史文明的发展与继承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荀子》:“忠,诚也。”在当代社会,面对生活中道德缺失、诚信淡忘等问题,“忠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需要以之为向导,发挥其在当代信仰教育中的积极效应。
“忠诚”的观念并不是作为一种特定的规范对人加以约束,而是一种道德性义务,是人发自内心的真挚的道德精神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道德原则。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无产阶级政党提高到解放全人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从历史的必然性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应然性中,对无产阶级政党所具有的先进性作出了完美的阐释”,[6]是崇高的信仰。“忠诚”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石,首先,要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武装头脑,夯实理论基础;其次,要以忠诚之心持之以恒,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以“忠诚”为核心,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忠诚”的文化内涵使得其起到治国安邦之功效,为人处世之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时代的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前进。一方面,“忠诚”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要求:每个党员要“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这是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履行的义务,更是党对其的考验。我党始终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党员更是要以“忠”报国 ,时刻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就需要其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另一方面,“忠诚”是防止政治信仰危机的有利武器。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席卷而来,严重破坏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健康发展,导致政治信仰危机的出现,“忠诚”以其独特的道德约束方式,让人们时刻保持警醒,严格要求自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讲纪律守规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时刻对国家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在现实社会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就是要矢志不渝地为人民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仰模糊、信念缺失等现象屡见不鲜,假奶粉、地沟油、环境污染、医患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危害社会健康发展。要做到对人民忠诚,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5]。第一, 以“忠诚”为道德准绳,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自觉抵御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第二,弘扬“忠诚”精神。“忠诚”作为全人类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更要将“忠诚”精神发扬光大,让“忠诚”的美德源远流长。第三,促进为人民服务信仰养成教育。秉持诚信教育,杜绝不求实效、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去除不思进取、不守纪律的工作态度,发扬忠实 、忠诚、忠信、忠孝等优秀品质,树立文明社会新形象。
“忠”的精神的传承随着历史文明的起源而存在,但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对物质层面的需求,在人们享受物质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同时,却懈怠和忽视了崇高精神领域。扭曲的价值观随处可见,社会的道德底线逐渐下滑。《孟子·尽心上》中有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说明人要做到自我反省诚实不欺骗,方可内心安宁,才能与他人一同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以“忠诚”为价值向导,提倡忠诚无欺、不作假的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始终需要正直、认真、忠诚守信的人作为我们前进的领头羊,人要学会忠于自己内心,忠于夫妻、父子和兄弟;与朋友来往,做到纯洁善良,信守诺言;商人,做到诚信,不欺诈不隐瞒,那么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环境怎样恶劣,我们的内心始终都能保持一些安宁、纯洁与善良,让我们的家园有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