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兰 苏元楚
(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三明 366100)
初中文言文阅读在中考中占有较大比重(16分,占全卷的10.67%),师生也花了大力气在这上面,老师教得心力交瘁,学生学得苦不堪言,但收效甚微,正应了那句话:“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阅读考题并不难,一向立足“浅易”,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纵观近三年福建省中考,阅读教学(共占70分)瓶颈仍未能突破,文言文阅读答题也不尽如人意。
那么,要如何改变眼下的文言文教学现状,突破文言文阅读教学瓶颈呢?
笔者研究了近年福建省中考试卷、模拟卷等,结合多年来听课、教研以及命题的经验,认为通过以“考”观“教”,尽力做到“教”与“考”合一,注重课内外对比阅读,加强基本功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从近三年的省中考来看,文言文均是考查课内外文章对比阅读:2017年中考郦道元《三峡》(节选)和《徐霞客游记》(节选)对比阅读;2018年中考《列子·汤问》(节选)和《梦溪笔谈》(节选)对比阅读;2019年中考《礼记·虽有嘉肴》和黄庭坚《与徐甥师川》(节选)对比阅读。题型相对固定,不外乎就是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这几种,具体考点是:解释加点词的含义;选择节奏划分正确项;翻译句子;内容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技巧的探究等。命题完全依照《福建省初中语文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初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从考试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对词句的翻译掌握不牢,对断句题把握不准,对最后一道简答题更是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特别惧怕课外文言文阅读,从而导致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保持在低位。既然课外文言文考查势在必行,那么,死抠硬记课内文言知识已远远不够。
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405万字的课内外阅读,不仅指现代文阅读,更需要大量的文言文阅读以助于学生达成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应做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常态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本功训练。
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强化“读”与“背”(从起始年级开始),应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要克服畏难心理与生疏感,培养兴趣并树立其信心,指导学生掌握文言诵读技巧、方法,“读”出韵味,“背”出质量,多读多背。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如情读、意读等。多读多背,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正如苏轼所强调的:“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当然,更重要的是读法,“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是不够的,“立体的懂”(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才是真正的“懂”。“立体的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1]
要着眼于传统的基本功训练,而不要过多偏重考试的训练。断句训练是基本功训练的基础,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断句训练方法,即将课内文章的标点去掉或呈现没有标点的课外文章让学生读,训练断句,提高语感。语感,从读中来,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不断增强文言语感,以至于更轻松地读懂课外文言文,那么,课外文章的释词、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题的解答也就容易多了。
当下,文言文教学课堂易走极端,要么重“言”轻“文”,要么重“文”轻“言”,更多的老师将文言文教学窄化为文言教学,进而矮化为文言字词、语法教学。由于有文言这一“语言之墙”需要翻越,故文言的思想、内容及写法无法深入下去。不把文言文当成文章来教,而是当成文言语料来教,完全丢掉“文”的教学,所以考试时解释词语往往答不好;有的教师课文还未读熟,就急于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思想内涵等,“言”的落实不到位,考试时字词解释、翻译句子等题目自然无法完成好。
为改变以上教学现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文”“言”结合,真正达到“立体的懂”。要善于抓住“文魂”,如教学《陋室铭》时抓住“陋”字,教《记承天诗夜游》抓住一个“闲”字,教《口技》抓住一个“善”字等,分别设置2—3个关键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解决重点字词的翻译,而不是生记硬背字词的意思,这样才能活学活记活用,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不管课内课外(课外文章的字词解释都在课内文章学过)都能较自如地翻译字词、句子,从而读懂文章,更从容地完成最后一道理解题。在市级课题“基于‘言文结合’的初中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中,陈淑琳老师上的《杞人忧天》一课,巧妙地抓住一个“忧”字,通过“杞人何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问题的设置,吸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品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 解 决“ 亡 ”“ 寄 ”“ 寝 ”“ 忧 ”“ 晓 ”“ 若 ”“ 奈 何 ”“ 只 使 ”“中伤”“躇步跐蹈”“舍”等难点字词的翻译,并把文中的关键词“舍然大喜”作为课堂设计的抓手,从象形字“舍”的字形构造中,读出杞人和“晓之者”极致的“喜”的状态,这样“文”“言”结合,让“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多次循环往复,完美达成了“言意转换”。
当然,“言”与“文”如何结合,又须因文而异。寄情山水类的文章,可以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从故事入手;写景类的文章,可以从画面入手……
纵观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最常见的就是“串讲式”,一字一字拧出来讲,一句一句地翻译,甚至呈现全文译文让学生读、背,这是很机械的。文言文教学,“言”的教学一定要有“语境”意识,即确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地理解词义和语意的意识,让文言字词“活”起来,让字词活在文言句子里,让一个个文言句子活在文章里。还以陈老师《杞人忧天》这一节课为例:结合课下注,陈老师突出“亡”“寄”“ 寝”“忧”“晓”“若”“奈何 ”“ 只 使”“中伤 ”“躇 步 跐蹈”“舍”等学习障碍点,“不抽出而讲之”,而是在具体语境中解读、强化认知,“言”的落实很到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浅易”的词语贯通起来,结合课文出现的词例,给学生讲解分析,切忌因其“浅易”而不作深入思考、研究,貌似“浅易”的常用词、常用义,而实际上在不同的语境中,并不那么“浅易”,很需要辨析、把握、体会原文的确切含意。[2]
阅读中,一些基本的文言词汇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和课后练习等,要逐一解决,并让学生大量积累文言词汇。要注重知识勾连,学以致用,努力建构文言知识积累的目标序列,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意理解等,要重视文言词汇的梳理与归纳。联想法就是其中一个不错的方法,例如字形联想法: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选自《小石潭记》)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选自《醉翁亭记》)冽,两点水,与寒冷有关,指冷或者凉,如:凛冽的寒风。清冽是指清凉,寒冷;洌,三点水,一般与水有关。洌,水清也。从水,列声。——《说文》清洌是指清澈,水清。又如古今联想法:以字带词,对应成语,借助语素推断词义。例:①顾野有麦场(选自《狼》)②元方入门不顾(选自《期行》)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选自《出师表》)顾,形声,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回头看。如:左顾右盼、不屑一顾、瞻前顾后;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茅庐;照管、注意。如:顾虑、顾念;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顾客”“主顾”。通过梳理与归纳,形成知识序列,学生对文言词汇不断地强化记忆,不断地积累,文言语感也能得到逐步的提高。
文言文中考均是考查课内外对比阅读,所以平时教学中应常态化进行对比阅读。对比阅读的文章可以都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内课外对比阅读。教材中可类比教学的课文可以放在一起教学,比如抓对比点,选取相同主题的作品进行类比教学,如《爱莲说》和《陋室铭》;又如抓对比点,同中求异,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类比教学;再如《杞人忧天》可与课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也可与《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寓言一起学习;也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课内文章,再根据该篇文章的主题或时代背景或作者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与之相关的文章,将这些文章联系起来,学生自主探究“群文”所蕴含的基本内容和内涵等。
对比阅读的文章都存在相似点,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对比点,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挖掘、设置问题,以更深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精髓。如2018中考题“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题目抓住一个“善”字来挖掘;2019年中考题“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抓住“学习”来设问,由此可以看出文意理解的两个问题指向各自对内容的理解(少量涉及写法),读懂文意,概括内容是关键。所以,平时要多训练自行命题并做题,那么学生对文意的体悟一定更加透彻。
教材是储备知识的最好载体,要回归课本找基础、找规律、找方法,归纳知识点、训练能力点,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把教材真正地当作提高学生能力的例子。然后以教材为核心,活学活用课内文章所学的文言知识,自读课外文言文,举一反三,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从而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另外,可古为今用,在教材中掺加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活跃课堂;还应让文言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勾连,可以课文为素材,对文中某个观点进行评价,即时进行口头作文,这样的文言文课堂,不但教文言知识,更教“思维”,才是有效、有味、有生长的活力课堂。
总之,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要想突破文言文教学瓶颈,作为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文言文阅读面,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水平,讲解才能到位、深刻;至于学生,要保证文言文的阅读“量”,而不是拼命地刷题,让学生在泛泛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自己的文言功底,最终达到“质”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