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9-03-28 06:30:41宋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驱动教学法信息技术

宋麟

(永泰县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700)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这几年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一个可行性强、趣味性强的任务,从任务的不同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完成“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可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弘扬个性化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任务”设计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将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完成任务的根本目的。毋庸置疑,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学习状态,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更有利的支持。就小学信息技术而言,采用任务的形式驱动着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将教学任务的设计作为首要工作内容。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一个充分了解,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严格按照教学标准与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执教闽教版四年级上册《制作封面》一课时,先给学生设计一个任务:同学们,新年马上就要到了,相信你们一定都很想亲自做一张电子贺卡送给你们的亲朋好友吧?要想做好一张漂亮的贺卡,就要好好学习一下今天的这个内容——《制作封面》。一节课下来,果真同学们都非常投入,找图片、设计背景……有的同学甚至在这一节课里就把贺卡做好了。教师设计的任务是以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的情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独立探索、自发进取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认知所学知识,并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二、提供合理“任务”,实现实践与分享的融合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与功能,首先就必须关注任务设计本身,并在实践中应该遵循有效性与合理性原则。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受限于自身理解能力,在学习复杂的知识时可能会陷入困境。此时,教师就应该把握好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任务指标的设计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予以充分考虑,并将现实生活元素融入到任务当中,从而增强任务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并长期保持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例如,闽教版四年级下册《拍摄数码照片》这节课纯理论地介绍了拍摄照片的三原则和九宫格构图,学生感觉很枯燥乏味,于是笔者就布置了一个任务:“同学们,春天正是踏青的好时机。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和家长或同学到大自然中放松身心,并用学到的知识拍一些照片回来。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看一下哪个同学拍得好,拍不好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修补?”第二节课上教师先展示存在构图问题、违反拍摄原则的典型照片,引导学生进行修补,通过对比交流运用这些构图技巧、拍摄原则前后的不同效果,让学生意识到掌握这些摄影知识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他们牢记这些枯燥的、难理解的摄影知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设计这样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任务,化枯燥为生动,理论实践相结合,学生掌握到学习技巧与方法,提高了学习水平,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合理的任务设计,设计的合理性,可谓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三、鼓励小组“任务”合作,引导学生主动规划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全面考虑与分析,基于此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精神。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可以将合作学习模式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到一起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改进、创新。例如,在闽教版五年级上册幻灯片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在每个小组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组长,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之后以“我的家乡”为主题为学生安排任务,让学生对家乡的景点、交通等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呈现到PPT上,最后由组长汇报成果,对PPT进行介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将幻灯片的相关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并且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中的情绪也能够更加兴奋,进而积极投身于自主学习当中。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独立探索,独立获取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让学生对任务进行主动分析和规划的机会,任务的设计往往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学生主观能性也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主动探究的愿望。因此,“任务”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自我开拓的时间和空间。例如,闽教版四年级下册《制作电子板报》一课,笔者没有限定电子板报的主题和内容,仅仅提供先设计后制作的步骤,至于主题的选择、所需素材的查找,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学生制作的板报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更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一件雷同的作品。学生在掌握教材要求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进行了发散性的思维,在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多变,真正实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四、展示与评价“任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课程,作业是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巩固性训练。所以学生学会相应的技能,完成一个作品或任务之后,都必须在集体中交流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地做出反馈,实施补偿教学。

通过查看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亦能激起一时兴趣的浪花,但如何让学生既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从而进行改进、提高呢?这就需要及时的评价。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学习的方向标,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议等方式。

(一)学生自评

可以介绍、评价本人(或合作小组)在完成任务或作品时的设计(研究)思路、研究(创作)进程、作品的优缺点等,通过自我分析评价,达到认识上的深化,进而调整自己(或合作小组)的学习(研究)行为。

(二)学生互评

学生的互评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见解、自我反思,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观察,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的优点,肯定他人的长处。

(三)民主评比

教师用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对全班同学的作品进行逐一展示,让学生挑选出心目中最优秀的作品,接着请优秀作品的作者介绍作品的设计思路以及应用的信息技术技巧,然后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优点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改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点,也发现了问题,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提高。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评价,笔者切实体会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展示与评价环节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善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因此,在未来教学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与渗透予以更多关注,不断做出调整与改进,凸显这种教学策略的优势与价值。

猜你喜欢
驱动教学法信息技术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