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下古诗文的有效朗读策略

2019-03-28 06:30:41林丽君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文言文

林丽君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南平 353000)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很多人突然发现了“古诗文”是一直在我们身边却又被忽视了的一座宝藏。部编版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古诗文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也预示着语文学习要回归本源,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吸取精华。和学生们一起读古诗文,体会古诗文的意境之美,探寻古诗文的人生智慧,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学习古诗文,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让学生读诗的时候也能融入古代文人墨客那样寄情山水、自我陶醉的境界。

一、趣为先,激发兴趣

有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积极性高,在学习探究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才能的80%—90%。反之,缺乏兴趣,则只能让他的才能发挥20%—30%。

首先,学习新的古诗文,教师要尽可能精心设计新颖的导语,与文章相匹配的引入语,让学生进入好的学习状态。

教授文言文《杨氏之子》一课,教师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见到你们,很高兴!打个招呼吧!知道我姓吴,不知道我名谁了吧?允许我做个自我介绍。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吾乃吴氏之女艳妮。)(师重音强调“之女”)

师:猜猜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我姓吴,名叫艳妮)

师:你们都知道我的名字了。我就是吴家的女儿——艳妮。谁敢喊喊我的名字?

师:哪位同学能模仿屏幕上的这种自我介绍方式也来做个自我介绍,让老师也认识认识你呢?(鼓励孩子自我介绍)(出示课件:吾乃_氏之__)

师:很高兴认识你!交个朋友吧!咱们平时的自我介绍都是:“我是某某某”。今天的这种自我介绍和平时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啊?

师:回答得真准确。咱们今天自我介绍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文言文。

这样巧设导语,学生兴趣盎然,打开了学生初学文言文思维的大门,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之后的教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局面。

其次,经典古诗文中很多有故事背景。教师应将古诗文中蕴含或涉及的小故事引进课堂中。例如,古诗《七步诗》的诗句相对较多,字词也相对更难理解,为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七步诗》的写作故事背景,趁学生还沉浸在义愤填膺中,教师导入:同学们,刚才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想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吗?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七步诗》,这首诗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曹植写的。

学生因为刚才的故事,对曹植包括曹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曹植的作品《七步诗》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学习的欲望。最后,可以引入与古诗文相符的音乐,相符的图片随机导入。音乐的感受力和图画的艺术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很多。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对古诗文产生兴趣,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由兴趣转化为想读想学。让学生更好地,更轻松地学习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二、读为本,欣赏语言

这是古诗文朗读的第一层次。“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诗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办法也是诵读。古诗文非诵读不可。让学生学习古诗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

(一)字音的读准

诵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前提条件。例如:《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多音字“重”该怎么读呢?可以根据这个字的意思来判断该怎么读。春雨后花儿“红艳艳、沉甸甸”的状态是花“重”在诗中的意思,因而这里“重”不读“chóng,而读“zhòng”。这些字音方面的斟酌研究是朗读之前必做的准备,初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生养成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仔细研究,扫清诵读的障碍,争取每个字音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读出韵味,让学生在模仿练习过程中逐渐累积成深厚的诵读能力,初步感知古诗文的内容,才能在一次次的诵读中逐渐走进古诗文的情感深处。

(二)节奏的处理

古诗文教学中,初读可以教给学生断句法,读出古诗文中的停顿,读出节奏感。

统编版三年级文言文《司马光》教师指导学生初读环节:

1.范读、跟读。(现在老师把文言文读一遍,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老师读的和平时有哪些不同?现在老师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不要抢读。)

2.再跟读。(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篇文言文共有几句话?现在加大难度,我读完整的一句,你们跟我读完整的另一句。)

3.范读,找停顿的规律。(你们发现老师停顿的规律了吗?我主要在什么位置停顿?开头大部分是什么?)(交流找到的词:群儿、一儿、众、光、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的用心设计,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句子的开头都是表示“人”,即发现了句子开头的规律即内在联系,又能够自由运用知道的规律去读,就会产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4.配合读。(老师读人物的词语,你们读后面的部分,能配合好吗?)

5.去标点和拼音读。(现在老师把标点和拼音都去掉,你们还会读吗?)

6.读古书上的文言文。(写在古书上的文言文,是从右向左写,并且没有标点符号。这样你们还会读好吗?有信心吗?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此环节巧妙地通过出示停顿符号,跟读、范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由易到难,一层一层有条理的读,使学生初步读出古诗的节奏。准确掌握了句子中的停顿,这对学生继续读懂文言文意思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韵味的把握

学古诗文时,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古诗文的韵味,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欣赏古诗文的凝练和含蓄。

比如,教授古诗《泊船瓜州》教师是这样设计: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有一个字很有名,先请大家读读课后的资料袋再回答。

师:这个字是什么?(绿)师:读了这段资料袋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师:在这里,“绿”什么意思?(吹绿)。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三句诗,你们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

师:是啊,春风吹过江南的原野,也不知道吹绿了多少回了,然而,明日何时我照还啊,春风在,明月依然在,诗人却迟迟难归啊!请你们读读第三四句话。

你看,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还包含了动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江南美,也衬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抓住关键字“绿”这个支撑点,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和感受着含蓄优美的词句,当学生把握了诗句的情感基调,就会读出应有的味道来。那份已经融入了感受的朗读自然有其特别的意韵,情到深处自然流露。

三、想为根,提升思维

(一)想象画面,理解词句

情和景的和谐,意和境的统一,才能实现意境美。作者所写的事物和古诗文抒发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艺术境界。小学古诗文有很多都有典型意境,或朦胧、或恬静、或明净、或悲凉,思想内涵丰富深刻,使人深思。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等进行诵读。这是古诗文朗读的第二层次。

如教学统编版二年级《夜宿山寺》中的第一二句古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教师说,这句诗中还藏着一个字,它偷偷告诉我们楼很高。(随文识字“危”古字含义,感知“危楼”的意境)随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受楼高。教师再问,面对高耸入云的楼,你想不想爬上去看看呢?如果你站在这高楼上,你想做什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渐渐进入角色,走进诗中的意境,想象夜空画面的朗读,引导学生往诗词的意境里推进一大步。再如:学习三、四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教师引读诗句:站在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本该跟你们一样,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恐惊天上人。由此想象李白此刻在想什么?此刻神仙们又在做什么呢?我们怎么读这两句才不会惊扰到神仙呢?

随文识字与诗意的理解同时进行,结合紧密,实现了品读与感悟诗意的目的。这首五言诗看似简单,但读古诗不是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出来就可以,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是对古诗意境的重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扇动想象的翅膀进而带领学生朗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所以学生读时就心中有景和情,古诗的韵味就溢于言表。

(二)加深理解,感悟内涵

向来诗词是以“意境”取胜的,古诗文以独特的文笔,丰富的内涵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学生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去体会、感受、想象,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这是古诗文朗读的第三层次。

如执教人教版六年级古诗《月夜忆舍弟》一课时,当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之后,随即配乐朗读,并课件展示画面——月亮下凄凉的戍楼,一只孤雁在哀鸣的边塞景色。在学生感受了这一幅沧桑的画面以后,师问:此时诗人身处何处?诗人心系何方?诗人为何身处边塞,与亲人离散?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此时此刻,诗人情绪如何,你能想到哪个词来表达?带着你的体会,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再读一遍。学生不仅领略了边塞凄凉的场面。也自然而然地深刻感受和理解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古诗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古诗词妙就妙在许多字句是反复推敲的。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诵读,还要提炼诗词的精华。学习、模仿,将文字的精髓吸收乃至消化运用。这是古诗文朗读的第四层次。

如人教版《杨氏之子》一课。教师在拓展环节是这样设计的:1.孩子们,捉弄杨氏子的孔君平要是姓黄呢,杨氏子会怎么应答?2.不姓黄,任何姓都可以,杨氏子会怎么应答?3.不是“禽”,任何事物都可以,杨氏子会怎么应答?这样的仿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又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创作古文的句子,增强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就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字数不多,情景丰富,含义深远,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为此,教师应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儿童的情感,通过反复吟诵、感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尝试身临其境,诗人的情感也就在我们的层层品味中逐渐清晰。这样,何愁读不出诗句的隽永情感?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