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佛山分会研讨综述

2019-03-28 00:54莫运平梁诗曼
关键词:粤语佛山粤港澳

莫运平,梁诗曼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2019年11月15日上午,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办和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2019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仙溪校区举行。此次分会以“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资源调查与数字化保护”为主题,采取主会场报告、分论坛研讨等方式进行,会议编印了《2019广东社科学术年会“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文化资源调查与数字化保护”论文集》。来自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等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佛山市和各区方志办、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专家代表100余人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对相关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岭南非遗调查研究与数字化保护

关于岭南非遗调查研究与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多元价值、产品设计、改革创新等关键词。中山大学的宋俊华教授在大会主题发言《大湾区非遗协同创新与数字化》指出,非遗是大湾区建设的基础,必须加强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他在分析了大湾区非遗协同创新与数字化趋势的基础上,以非遗藏品票的创新探索为例提出了建设非遗协同创新和数字化工程的策略。

关于龙舟文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恩维教授以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龙舟文化为例,提出我们不仅要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理解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提供学理基础,而且要在实践上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并存的各种地方性知识,为其生态性保护提供参考。广东海洋大学王凤春从多个视角对广东传统龙舟竞渡民俗的文化因子进行分析,认为这种民俗文化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渗透着兼容并蓄的胸襟和亲族相连的情怀,促成了地域文化认同。

关于武术文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李凡、梁钊雄提出,可以PPGIS技术为支撑,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詠春历史文化WebGIS平台,实现詠春文化信息的多源获取与管理、查询、空间分析、专题图输出等功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冯娟通过对佛山传统武术进校园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较强的建议。

关于醒狮文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谢中元对传统醒狮的源流、特色与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基于粤港澳传统醒狮的抢救性调查记录建立醒狮信息库、对醒狮表演进行数字化展示、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进行数字化传播等保护措施。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的张哲以广东醒狮的发展为例阐述了将非物质文化元素运用在现代生活用品设计中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关于陶艺文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范劲松介绍了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石湾传统陶瓷的数字化传承与虚拟展示平台”的研究与建设成果。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纪文瑾从提高石湾陶塑家们的素质教育、建立石湾陶塑信息数据库、搭建石湾陶塑网络互动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全方位数字化展示以及运用新媒体数字化传播5个方面,提出信息时代石湾陶塑信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措施。佛山日报社的束维维梳理了刘胜记家族成员陶塑风格的演变和发展,提出了形成石湾陶家族研究、举办“刘泽棉”命名的国际陶塑大赛、以名人品牌效应等建立石湾陶塑文化展示群对策。

关于其他手工艺类非遗。广东财经大学的陈玲杰以佛山木板年画演变为例,提出工艺类非遗的传承必须走以人才培训为中心的改革创新之路。岭南师范学院的张波结合影像数字、激光扫描、三维虚拟、VR、航拍等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雷州石狗保护措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文霞提出了建立香云纱信息数据库、优化不同信息载体形式、借助新媒体促进传播等保护与传承路径。

二、粤港澳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

关于粤港澳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产业、文化交流、多元价值等关键词。

关于文化认同感。佛山市社科联主席邓翔指出,粤港澳文化认同是粤港澳三地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血脉纽带,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广东科技学院的王彦斌等提出要深挖岭南文化的思想内涵,找准其与家国认同的契合点,培养有中华民族家国认同感与家国情怀的建设人才。中共惠州市委党校的邢哲夫研究了岭南文化中诗歌的忠义精神、粤剧中的家国情怀以及香港文化中的“中国心”、香港影视的中国书写,强调要挖掘粤港澳的认同资源,建设人文湾区。

关于粤港澳文化发展。汕头大学的周翔、武汉大学的秦晴提出依托人工智能形成文化产业的设计、生产、销售、发行等全产业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农工党惠州市委会的周后运提出通过培养厚重的文化产品、储备多样的文化人才、探索丰富的文化形式来为惠州“岭东雄郡”的文化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深圳大学的黄玉蓉、武智以文化流动的视野,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流动的四重维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路径。

关于特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的陈姝颖分析了佛山武术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佛山传统武术数据库、建立佛山传统武术数字博物馆、加大对佛山传统武术文化IP的数字化挖掘和开发力度等数字化保护路径。岭南师范学院的林澍倩、广东财经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的林仲豪研究了骑楼文化创意灯具产品数字化平台的设计路径。广东财经大学的张宇奇细致剖析了佛山地区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将文化传承放在第一位进行人性化设计、绿色与数字化处理等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岭南文学、语言与艺术

关于岭南文学、语言与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岭南文学、粤语、诗歌、数字化等关键词。

关于粤语。澳门大学的罗言发阐述了广州、香港、澳门三地粤语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研究成果,认为三者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地方地位高的一级语言(比如广州话)一直是自身演变。地位相对低的一级语言(比如香港客家话)直接被推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谢敏玉建议粤语格律诗创作者和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摆脱古典诗歌的附从地位、如何在偕俗之外创作出正雅的诗作这两个问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张静芬比较研究了湛江赤坎粤语的新老派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赤坎粤语与广州粤语的异同。

关于文学、艺术文献整理。中山大学的杨权介绍了他主持的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全粤诗》的收集与成书。广东省社科联原专职副主席林有能强调整理文化成果时应注意通俗性,简略介绍了岭南文化简明读本——《岭南十章》的编纂缘由、主体内容及其影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李婵娟系统报告了她对《岭南三大家诗选》的成书始末、编纂旨趣、诗学价值及诗学意义的研究成果。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的王富鹏结合岭南诗人的梅岭书写,从四方面对大庾岭地标文化内涵的形成和变迁进行了深刻分析。广州大学的马将伟以众多文学材料论证了“诗之工,诗之衰”的诗学义涵与陈献章自得诗学理论的建构。

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的杨丽东通过李待问的写景抒情诗、咏史言志诗、生平行迹诗回顾他的行迹、体察他的性情、观照他的人生,呈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李待问。肇庆学院的吴劲雄从顺德青衣诗人李英在明代青衣诗人中的地位、生平与交游、诗歌创作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中山大学的孔庆夫论证了粤剧唱腔曲牌是对传统文人、传统民间音乐、传统宗教音乐和传统宫廷音乐曲牌的传承,并总结了粤剧唱腔综合性、多曲体的结构特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曾令霞在论述佛山粤剧源流、形成、发展、传播及衍变的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佛山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粤剧发展上的关系问题。

关于数字化创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姚朝文认为香港、广州、佛山是中国功夫电影产业的中心,针对现存问题对传统城市转型为智慧创新型城市提供八条建议。广州工商学院的邱代东对文学改编短视频的“语-图”叙事的新形式、内核、效果进行了探讨。徐闻县农业农村局的罗凯对愉悦型、生产型、营养型、防控型和综合型农业音乐这五种农业音乐的含义、特点进行了研究。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姜蕾等提出建立粤语粤剧文化大数据生态系统、提升粤语粤剧文化数据价值、创建粤语粤剧文化数字化博物馆和相应人才体系等政策措施,为大湾区文化相融提供有益参考。

四、粤港澳历史与文献

关于粤港澳历史与文献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历史研究与文献研究。

南海地方志办公室的张莹列举了陈联泰机器厂作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资本工业企业的史实,阐述了陈联泰机器厂及其创办人陈澹浦在近代民族工业史上做出的贡献和历史意义。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的韩健认为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冼冠生的认识值得借鉴与学习。澳门城市大学的马香梅、王忠以20世纪70~80年代的澳门造船业为研究对象,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研究了澳门造船业在这期间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不断更新的行动者网络会使造船技术以更好的方式传承下去。肇庆学院的吴清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西江流域现存619座牌坊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功能演变进行了分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李自国深入探讨了黎涌村的状元文化,提出要对其实施数字化保护,这对推动佛山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的车孟杰结合SWOT分析结果,对深化“博物馆之城”的数字应用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加深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加快推动基础业务升级转型、加强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

广东财经大学的王少斌、颜玮辰从四个方面对《广州港和广州府城图》的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为参考传统绘画研究城市、建筑历史以及“图像证史”的视觉研究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华南师范大学的黄志立认为,林岗先生撰写的《秦征南越论稿》有三大特点:对过往秦征南越之旧说提出质疑并进行考辨、考订了后世旧说、综论了“和集百越”与中国文明的世俗性,这部著作可作为文史互证与考论结合的典范。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郭广辉认为《南海氏族》是考察晚清南海县乃至广东地区的册金(印金)问题,以及探讨晚清国家转型和基层社会问题的重要史料。

综上所述,此次社科学术年会分共收到会议论文70余篇,会场设置了“岭南非遗调查与研究”“粤港澳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岭南文学、语言与艺术”“粤港澳历史与文献”等四个分论坛。专家学者们就其中的焦点、热点学术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专本次研讨所设议题,如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影视、陶瓷、共享非遗以及南派武术文化、岭南传统村落与建筑、工艺美术、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与数字化保护等等,鲜明体现了加强粤港澳特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和保护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价值,有待广东社科界同仁持续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粤语佛山粤港澳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编读往来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