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娜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内科 漯河 462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是临床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常见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通常在脑出血后易引发脑血肿和周围水肿,进而损伤患者的脑部组织。另外,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属于脑部自动调节机制损伤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维持或增加脑组织受损区域血液灌注有利于恢复受损的神经元[2~3]。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而言,在对其实施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要促进其脑部血液微循环,以修复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常规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7.8±4.2)岁;丘脑出血18例,枕叶出血12例,小脑出血15例。试验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8.1±4.3)岁;丘脑出血17例,枕叶出血12例,小脑出血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出血部位等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标准 经临床确诊为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者;中医辨证属于肝火上扰、血瘀脑络[4]者;起病时间>24 h,年龄<80岁者。
1.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对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组 采用西医治疗。治疗内容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降颅压、吸氧、确保呼吸通畅、加强血糖和体温监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和抗感染治疗等;对于出现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采用鼻饲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治疗。持续治疗2周。
1.4.2 试验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内容同常规组;中医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方:黄芪50 g、红花、桃仁各10 g、当归、川芎、地龙、赤芍各15 g。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取汁服用,1剂/d,分早、中、晚3次服用。持续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估,满分30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昏迷情况,昏迷情况采用GCS量表评分评估,分值为3~15分。重度昏迷:3~8分;中度昏迷:9~12分;轻度昏迷:13~14 分。(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MBI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4)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治疗后,患者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NIHSS评分减少<17%,病情加重;进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NIHSS评分减少18%~45%;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恢复正常,NIHSS评分减少46%~90%;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NIHSS评分减少91%~100%。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进步)/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GCS评分和MBI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GCS评分和MBI指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MBI指数和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GCS评分和MBI指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GCS评分和MBI指数比较s)
组别 n GC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MBI指数(分)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试验组NIHS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45 45 t P 8.2±1.3 8.3±1.5 0.34 0.74 12.3±1.6 14.1±1.2 6.04 0.00 24.36±4.98 24.74±5.21 0.35 0.72 13.18±2.21 9.36±1.84 8.91 0.00 64.4±2.5 64.2±2.4 0.39 0.70 79.3±1.6 86.4±1.2 23.81 0.00
2.2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高血压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常见高发病,且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由于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而存活者多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有不利影响。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积极和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证实了中药防治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更佳。而中医认为脑出血属于“中风”范畴,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发病机理为肝火亢阳、气血瘀滞,脑部经络不通。因此,中医治疗以平肝熄火、活血化瘀为主[6]。
本研究以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为试验对象,对患者实施了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仅采取西医治疗的常规组,且试验组患者的GCS评分、MBI指数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能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更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常规方式主要为降低颅内压、脱水处理、血压控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因为治疗手段比较单一,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产生的凝血酶、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和细胞炎性因子等,会造成继发性脑损伤,从而造成脑细胞出现缺血性坏死,引发患者出现肢体运动功能和听说读写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在临床上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的功效。方剂中的桃仁、赤芍、川芎和红花有活血散瘀、舒经活络的作用;地龙可清热定惊、平喘通络;黄芪、当归有补血调经、保肝利尿、降压抗菌的功效。上述诸药合用可起到养气补血、舒经通络、活血化瘀和保肝降压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症状。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补阳还五汤中的药物相互配合,能充分调节颅内血液流变学,有效发挥药物的抗菌、抗氧化和抗感染功效,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7]。同时,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血脑屏障和防止细胞凋亡等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MBI指数和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采用西医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