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超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代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数学的必考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中考中的要求是“掌握”,即要求掌握其解法的本质规律,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其本质是运用消元思想,从而实现“二元”向“一元”的转化。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既可以运用代入法,也可运用加减法。通过观察方程组中相同未知项的系数特征,进而恰当地“消元”,往往能使计算简便,提高正确率。下面通过几道例题,希望能帮助同学们体会到恰当“消元”的奥妙。
例1解方程组
【解析】在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存在一个未知数系数为1,故可以选择对此方程加以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方程,再回代求解另一个未知数,这是用代入法解此方程组;在这个方程组中,存在一个未知数系数相同,也可以将两个方程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把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是用加减法解此方程组。
解:方法一(代入法)。
由①,得y=12-x。③
将③代入②,得2x+12-x=20。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8。
将x=8代入③,得y=4。
方法二(加减法)。
由②-①,得x=8。
将x=8代入①,得8+y=12,所以y=4。
【点评】从这个方程组中的未知数系数的特征看,解此方程组既可以用代入法也可以用加减法。但从两种解法的具体过程看,很显然加减法要略显简洁。如果在用代入法时先消去的是x,则得2(12-y)+y=20,那么这里就会涉及去括号,显得更加麻烦,增加了出错的可能性,故面对此类情况,同学们要首选加减法。
例2解方程组
【解析】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当某一未知数的系数较简单时(如±1),才可以选择代入法,否则计算会很繁琐。本题选择加减法。
解:①×4,得12x+20y=100。③
②×3,得12x+9y=45。④
③-④,得11y=55,所以y=5。
将y=5代入①,得3x+5×5=25,所以x=0。
【点评】用加减法解这个方程组,既可以消去x,也可以消去y,首选消去要乘的倍数少的未知数。
例3解方程组
【解析】通过观察这个方程组中的未知数系数的特征,可以得出解此方程组用加减法较简单,但不论消去哪个未知数都需要对两个方程进行变形。若消去x,则会涉及减法,符号变化较多,容易出错;若消去y,则只涉及加法,符号变化较少,所以选择消去y,计算时出错的可能性较小。
解:①×3,得15x+18y=48。③
②×2,得14x-18y=10。④
③+④,得29x=58,所以x=2。
将x=2代入①,得5×2+6y=16,所以y=1。
【点评】当解方程组时,在确定用加减法之后,若存在两个方程中相同未知数系数的符号相反,一般选择用“加法”消去这个未知数。
例4解方程组
【解析】本题常规解法是先化简,再消元,虽能达到目的,但不是明智之举。观察发现方程①与方程②中有相同的代数式4x+3y,所以把方程②代入①中,从而得到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出x的值,进而求出y的值,则显得更简洁。
解:将②代入①,得2x+3×1=5,所以x=1。
将x=1代入②,得4×1+3y=1,所以y=-1。
【点评】解方程组时,有时可根据题目的特点把某一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将这个整体看成未知项,并消去它,从而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当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能像本题一样,直接整体代入,有时必须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方程组的特点,先将它适当地变形,然后再整体消元。
例5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3,求k的值。
【解析】本题表面上看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其本质上是一个“三元”问题,所以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从不同层次观察和不同角度思考:其一是常规解法,即直接解关于x、y的方程组,再将方程组的解代入到x+y=3中,得到关于k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出k的值;其二是重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x、y的具体数值,再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求出k的值;其三是先消去一个未知数,构建一个含有k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其四是仔细观察题目的特点,可以将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然后将x+y=3整体代入,就可以了。
解:方法一: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k=8。
方法二:
将2x+y=1与x+y=3联立,
得-2+2×5=k,所以k=8。
方法三:
由x+y=3,得y=3-x。④
将④分别代入①、②,
所以k=8。
方法四:
①+②,得3x+3y=k+1,
则3(x +y)=k+1。④
将x+y=3代入④,得3×3=k+1,所以k=8。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无非这几种方法,不论采取哪种方法解题,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不仅要观察方程组中相同字母系数的特征,而且还要根据解题的需要,观察将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后未知数系数的特点。总之细致观察,恰当消元,往往会“轻而易举”地把问题解决了。就本题而言,方法四就显得十分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