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探秘

2019-03-28 02:08陆永芬江苏省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36期
关键词:南园桂花树牌子

文/陆永芬 江苏省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我们幼儿园的马路对面就是南园公园。南园公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当时宰相王文肃处理政务和赏梅菊之地。南园公园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我们幼儿园来说,这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们把南园公园作为孩子们的春游、秋游的首选之地,孩子们在此了解四季变化,感受鸟语花香,在亭台楼阁间穿行,在古树花丛中游戏。但是,对于公园的“古韵”,我们教师一直觉得很难让孩子们去接近、探索。

于是,我们中班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展开了一次持久、有序的“古树探秘”行动。

一、树上的牌子

2018年秋天,南园因内部施工闭园,而在寒假来临前终于重新开放了。孩子们来到了许久未见的南园,发现着闭园前后点滴的不同、观察着冬天的景物,期待着春天的来临。

快出门时,小予发现一棵很高的树上有块蓝色的牌子。小予的一声惊呼,孩子们立刻应声寻找。牌子很高,孩子们需要仰视才能看到。

1.牌子上的数字。

有的孩子看到了牌子上有数字,念出来:200。“200是什么?”问题马上就来了。“是这棵树的名字吗?”“是要卖200 块钱?”“表示它有多高?”

细心的孩子随后就发现,那块牌子上除了数字还有文字。“老师,你快念给我们听,写的是什么?”也有孩子说:“灵灵,你念给大家听。”灵灵是个认识很多字的女孩,她非常乐意。她仰起头仔细看:“×树 200年(应该是榉树)。”大家惊叹:“有200年啊!这棵树年纪这么大啊?怪不得长得很高啊!看,它都超过这个屋顶了!”孩子们的猜想、发现、问题一串又一串。

“啊!200 岁了。我爷爷才55 岁,比我爷爷大好多!”“我爸爸是30 岁,比我的爸爸大吗?”“大好多好多,是200!”“我老太太(太爷爷)80 岁,200 岁比80岁大吗?”“大好多啊!”这个年龄已经突破了孩子们对人的年龄的经验极限。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哇”调动着所有关于年龄、数量方面的已有经验。

2.牌子颜色有不同。

有孩子想起来:刚才还看见了这样蓝紫色的牌子,好多树都有的。“真的吗?”“我没看见呀!”“我看见的,在高桥旁边的一棵树有的。”此时已经10:30,本来准备回幼儿园了,可是孩子们表示要去找找其他的牌子。于是,我们又折回南园,并约定好:在离大门口比较近的一些地方寻找。孩子们仰着头四处搜寻。“这里有,快看!”“这里也有!”“好多的!”“颜色不一样!有的是深蓝色,有的是蓝紫色!”“真的吗?”“啊,我也发现了!有深蓝、蓝紫色。”“为什么要不一样?”

(1)颜色不一样的猜想。

孩子们猜想:可能是一样的树用一种颜色的牌子,比如都是银杏树就都是蓝紫色。可是,马上有孩子反驳:不对啊,南园里有银杏树、梅花树、柳树,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的,又不是只有两种树。又有孩子猜想:也许是一样高的树,就用一种颜色的牌子。孩子们又马上查看、验证,得出了否定的结果。

(2)小毅的推断,大家的验证。

小毅在几棵树之间走来走去,看来看去。一会儿有了结论:“我知道,蓝紫色的牌子上有数字。蓝色牌子上是没有数字的。我看过了好几个牌子,都是这样的!”“真的吗?”孩子们将信将疑,又开始了验证。“还真的是,小毅说得对!”看来,刚才小毅是在查看、比较、思考牌子颜色不同的问题。

(3)向工作人员求证。

“那为什么有的树牌子上写年龄,有的不写呢?”孩子们问我。我建议孩子们去问问南园的工作人员。大家推荐小金子去问,因为她声音响亮、大方、不胆小。答案得到了:50年以上的树,年龄比较大,是蓝紫色牌子,而不满50年的树,只写树的名称。孩子们还知道了“古树”这个词语,知道100年以上的树,称为古树。孩子们带着验证后的满足,带着得到解答的快乐,带着很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回了幼儿园。

3.地上的石头牌子,古树。

因为放寒假了,这个活动暂时中止了。教师以为孩子们的兴趣就此停止或转移了。谁曾想,一开学,小璇来汇报:100年的树的牌子已经变成石头的了!因为假期里她去看过了。孩子们听到小璇这样说,迫不及待地要去南园一探究竟。

孩子们一进南园的门,就马上向左拐,查看200年的榉树,果然发现在榉树旁边是一块崭新的石头牌子。这下孩子们看起来更加方便了。接着,孩子们还发现了九曲桥边的桂花树牌子也变成石头的了,知津桥边的梅花树也有石头牌子了……孩子们验证了小璇的发现:超过100年的树,换成了石头牌子;其他不满100年的树,牌子没有变化。

二、古树调查

在上次查看验证小璇的说法后,孩子们在南园公园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古树,也有了很多关于古树的问题。

(1)这些古树是什么时候种的?谁种的?

(2)南园里哪些地方有古树?它们的名字叫什么?

(3)哪棵是年龄最大的树?

(4)南园公园里到底有多少棵古树?一样名字的古树有几棵?

(5)这些古树都会开花吗?有果子吗?

……

把孩子们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分析:问题(1),教师通过对南园知识的补习,知道这些古树是在南园重建时,从太仓几处古建筑移植而来。这些书面的内容,孩子们很难理解。于是教师决定:结合牌子上的数字,简单地和孩子说说就行。问题(2)(3),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价值。我们觉得可以用调查表的形式让孩子们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必须调动自己的感官,并且要用数字、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而且还要自己分析、观察记录的结果。问题(4),孩子们在调查中能够解决,但是南园正在扩建,有些地方暂时不开放,所以调查的数据肯定不准确。问题(5),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个可以让孩子们在以后的活动中不断发现。

1.争论不清,去调查吧!

一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交流。果果:“在圆门洞那里有一棵桂花古树。”依依:“不对,我明明是在九曲桥边看到桂花古树的。”“不对,你肯定看错了,我明明在九曲桥那里看到的桂花树。”更多的孩子参加了果果和依依的阵营。可是,互相不能说服对方。媛媛和小毅开始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媛媛说:“你们别吵了!我想起来了,在圆门洞那里是有桂花树,在九曲桥那边,也有桂花树的。”小毅说:“都是桂花树,但是数字(树龄)不一样!”孩子们将信将疑,决定要到南园验证一下。小毅提议,最好要拿张纸记录下来,不然又要搞糊涂了。孩子们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大家还讨论了要记录什么。于是,树的年龄、树的名称,在什么位置,成为记录的项目。孩子们不明白的问题,直接指向了上面的问题(2)和(3)。有问题,也有解决的方法。

接着,我们教师先到南园具体“摸排”了情况,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带上调查表就开始行动了。

2.记录、交流、分析古树的信息。

孩子们一路慢慢走着,搜寻着古树的牌子,记录下树的位置、年龄。期间,孩子们相互了解着同伴的记录符号,也在相互学习着记录的方法,分享着发现的惊喜。孩子们发现,只能记录数字和位置,树的名称不会写。小毅说:“老师,请帮我们写好树的名字。”于是,备用的记录单成为了教师的记录。

灵灵的记录单:大门口进去,就是200年的榉树。刚开学,南园大门口还挂着灯笼。池塘边,有50年的榉树。在三块石头旁,有50年的木香花,她画了木香花的拱门。60年的银杏树,她用一张银杏叶表示。接着是九曲桥边的桂花树,因为发现有两棵,她请老师帮着记录了2 棵。

教师设想的古树调查是100年以上的(严格按照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但孩子们说:“五六十年的树也是有数字的,而且我们喜欢这些木香、银杏。”于是,教师就随了孩子们的心思。反正也是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牌子上也是这么标的。

孩子们的表征是不同的、多样的,在寒碧舫旁边150年的瓜子黄杨,灵灵用的是一条线,表示要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11 号小路,表现出了寒碧舫弯曲的整体造型。同样是记录300年的桂花树,杨杨、小路关注到了是树的位置——在圆门洞旁边,但表征方式不同。27号小毅关注到这棵300年桂花树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周围还长满了小草。20 号小予的记录单上,出现了亭子、房子,清晰地表现出古树的位置是在亭子、鹤梅仙馆旁边。杨杨的记录单上还出现了箭头,表示不同的方向。

通过调查,孩子们不再争论之前的问题,他们现在很清楚:九曲桥边有两棵100年的桂花古树,圆门洞边有一棵300年的桂花古树。都是桂花古树,但是位置、年龄不同。

孩子们自己进行的古树调查,解答了他们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们确定了南园里最古老的是300年的桂花树,在圆门洞的旁边;接下来的是大门口左边的200年的榉树;再下来就是150年的瓜子黄杨和梅花树了……

但是关于古树数量的问题,孩子们有点困难,因为孩子们的兴趣不浓,教师就没有强行引导。孩子们倒是对一些古树的名字有了兴趣,觉得很好玩,比如枸骨树、黄杨树、朴树……他们猜想:枸骨树,难道是狗生的树?和狗有关系吗?他们还发现黄杨树的叶子像个小瓜子,捡了很多“小瓜子”回教室,说要假装嗑瓜子。

教师把孩子们的记录,结合图的形式,做成了有趣的展板。孩子们喜欢围着展板,回忆着、交流着自己搜寻、记录的结果。

三、关于古树的问题

1.为什么300年的树不如50年的树长得高?

关于这个问题,孩子们自己有一些推测:营养不好长不高,和我们班xx 一样,不好好吃饭,所以长不高。生病了,就不长了!晒不到太阳,因为树的生长是要靠阳光的……教师用不同的人身高不同等来打比方解释,孩子们始终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确实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虽然教师补充学习了很多,但是总觉得和孩子们讲不清楚。而且,孩子们的讨论也是很有价值的。有些推测非常有根据。于是,教师就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

有的孩子把问题带回家,很多家长也参与了进来。每天总有孩子从大人那里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到班级里发布:树种的不同、身高不同、环境不同会导致树木长高或是长树冠……

有的孩子调动自己的原有经验:书里看到的、动画片里看到了一些有关树的内容,生活中的经验:80 岁的老太太,是矮的。他说:年轻时是高的,年纪大了会缩的,越来越矮。300年的树,很老,也缩了吧。

这个问题困扰了孩子们好久。每天有不同的讨论。孩子们也想到要去向公园里的工作人员请教。这天,有孩子订的科普杂志到了。依照班级的约定,孩子们要我给他们“讲书”。非常幸运,正好有关于“树的生长、年龄、长高”等方面的内容。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2.春天里古树的变化。

开学第二周,我们去验证石头牌子。孩子们发现梅花已经悄悄开放,春天的脚步近了。杨杨等几个孩子,要求带好纸笔,把梅花树画下来。再后来,孩子们发现了有的树长出嫩嫩的小芽,有的好像还没有,有的已经先开了花……于是,更多的孩子参加到记录植物变化的队伍中。回教室分享时,孩子们发现有些树被小伙伴反复记录,有些树却没有人记录。于是,有的孩子就说:“我们来分工吧,有的人看这种树,有的人看另一种。”于是,教师把古树的种类罗列出来,孩子们自愿结伴认领观察一棵古树,持续观察、记录古树的变化。

这样,孩子们每次去南园,这几个孩子就重点观察,可以有人记录,有人观察,对孩子来说,不是强行规定每个人必须记录。在结伴的过程中,有的人会观察,会讲述,把发现告诉记录的孩子。这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1)纵向呈现,发现生长变化。

一周一次的观察和自愿记录,让孩子们非常清晰地看到每一种古树的变化。

杨杨记录了梅花树在春天里的变化:含苞待放,花儿盛开,花谢叶长,花落光叶茂盛,有了梅子,采梅子。孩子们发现梅花是先开花后长叶,花谢了之后,花的位置长出梅子。公园的工作人员生怕有游客采梅子破坏了古树,就早早把梅子采了,也是让古树营养不被果子吸收而停止生长。

(2)横向呈现,发现在春天里的不同。

教师还按照时间节点,把几种树的记录横向呈现。孩子们发现,每种树发芽长叶子的时间不一样。梅花树是最先有变化的。银杏树最慢,孩子们很着急。榉树竟然是一个小树枝上先长几片叶子。

(3)常绿树。

孩子们还发现,有些树一直是绿绿的叶子:桂花树、枸骨树、瓜子黄杨……孩子们有了疑问,也回想起来,冬天的时候这些树也是绿绿的。它们为什么一直是绿绿的呢?于是,孩子们知道了常绿树的存在。有些孩子不相信,说等到秋天、冬天还要仔细看看。

瓜子黄杨的下面,孩子们捡到了橙色、红色的小瓜子状的叶子。过一段时间再去,捡到了瓜子黄杨的果子——香炉脚,孩子们取名叫“三脚果子”。多么好玩的古树啊!

关于开花,孩子们也有疑问,除了梅花树开花,其他古树会开花吗?小毅说:“桂花树,名字里有一个花,肯定是开花的。”合理的推断!桂花树什么时候会开花?孩子们自己在提问,也在等待着答案。

古树上的伤疤、洞是怎么回事?其他树上也是有洞的,还有凸出来的,孩子们的问题还在继续……

四、收获

(一)南园资源的利用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原点

南园里的古建筑、古树、历史名人的手迹等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着400 多年的距离,非常遥远。我们可以通过导游的介绍、文字的阅读来了解。那么,对于这样一个近在咫尺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孩子们是否只能走马观花?或是像小大人似的被动接受这些“400年前的优秀”?显然,这是违背孩子的学习规律的。

通过“古树探秘”的微课程实践,我们找到了南园资源利用的突破口,就是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的视角和成人不同,对南园里这些古老的美好的东西,孩子们会有自己的兴趣点。也许,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且根据此来帮助、引导他们主动地建构有关南园内容的经验。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获得了多种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孩子们的学习发展

一块牌子,一组数字,孩子们由此生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孩子们的问题,正是教育的开始,课程的开始,是孩子自己探索、自己建构的开始。古树探秘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是主线的牵引者。从发现牌子,对牌子上数字的意义有兴趣,到验证牌子颜色的不同,再到发现石头牌子,孩子们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观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探究能力、记录表征的能力得到发展。有疑问,有争议,孩子们就想大家一起去看看。这是一种初步的科学验证的方法。询问南园工作人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与人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也增加了一种得到信息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古树名称的认知,对南园公园方位的掌握、看地图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这与导游讲解式的学习不同,不是仅仅依靠耳朵,依靠记忆。孩子们是全身心投入的,想要解开一个个疑惑,努力去想办法得到答案,得到答案后,因为有人质疑,又开始新的思考与验证。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1.学习与摒弃。

古树的探秘,对教师来说也是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根据孩子特定的学习情境对其进行帮助指导的过程。教师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需要摒弃头脑中固有的关于古树知识的一些成人经验层面的学习。比如,我们组也曾就南园公园的树进行过教师层面的课程设想:测量数树围、高矮,比较树的不同。但是,很快大家否定了设想,因为这是我们教师头脑中的关于树的知识,孩子们操作起来要么困难(高矮怎么进行),要么就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所以,我们需要摒弃一些成人的思维。

当然,面对南园古树的内容,教师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性的学习,实地的勘察,在“古树探秘”故事中,我们反复地运用。虽然我们去过无数次南园,但是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有些我们平时真的没有关注,需要有针对性地实地勘察。教师有了储备,才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们。

2.时机和随机。

南园公园,我们班的孩子从小班开始,去过不知多少次。古树的牌子,其实一直在那高高地挂着。可是,孩子怎么就在中班寒假及下学期,对古树有了兴趣了呢?我想,可能是因为那次目的性不强的“南园”之行。没有特定的目的,只是因为南园闭园好久重新开放,我和孩子一样好奇,想去看看。就是这么简单。也因为是冬天,花草凋零,孩子们不被花花绿绿吸引了,这才发现了牌子。而我们班的孩子那个阶段对数字的认识兴趣浓厚,有几个孩子对文字也有兴趣。

没有目的,随性而至,教师就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随性和有目的的方式,在很多活动中都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3.兴趣、价值。

在古树探秘的过程中,我们时刻观察孩子,以孩子的问题为原点,关注孩子的探究的方式,给孩子提供一个个支架。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问题指向,引领着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古树的调查活动,有教师的预设。但是这个预设,是在时机成熟之后的行动,孩子们自己的需要与教师预设的一致的。当孩子调查、记录后,教师帮助他们整理、展示,使得孩子的记录、分析,成为之前探索、学习的提升与延展。

孩子们对古树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他们在南园里对钻山洞的兴趣,对水面上奇怪的水蜘蛛,对爬山虎,对走九曲桥,对荷叶上滚动的小水珠的兴趣,也是有价值的。我们从来不会为了古树探索而屏蔽其他。只要是不危险的,可以玩的就去玩一玩,有时间看的,就去看一看。愉悦的心情、胆量的锻炼、安全意识的提高……而且,说不定,又一个新的探索点正在悄悄酝酿呢!

猜你喜欢
南园桂花树牌子
缅桂花树下的校园生活
Never Give Up Dreams
桂花树
种桂花树
唐诗赏读——南园之一
唐诗赏读——南园之三
New Neighbour 新邻居
门前有棵桂花树
把人大代表的牌子擦得更亮
没听过的牌子才值得fol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