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 科技处 650093)
阿发友 (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650093)
本文论述的头饰是指狭义的头饰,即戴在头上或帽上的作为发饰一部分的装饰品。生活于云南哀牢山地区彝族支系-蒙话族女性头饰主要由包头和桂花构成,而包头和桂花又有各自的细部装饰特色。
图1 包头
图2 桂花
蒙话族的妇女包头从整体形态上呈圆形,直径大约0.5m×0.5m,由数层黑布折叠,厚度大约8-10cm。包头的装饰与做工精细,在包头边部镶嵌“凤凰”和“插花”。 “凤凰”一般由银打造的薄片,呈现凤凰图案,故称之为“凤凰”,“凤凰”分二种,置于包头前部的无垂尾,置于包头后部的有垂尾,垂尾在民间跳脚等娱乐之时有声响。“插花”为彩色细线编制而成,裁剪成圆形状,似含苞待放之花,插于“凤凰”中上部预留孔内,显高贵之相,象征彝族家人对幸福美满的向往,整体效果华贵,见图1。
蒙话族的妇女“桂花”从整体形态上呈圆形,与包头相匹配。直径大小与个人的头型大小而异,整体宽度5-8cm,由数层黑色棉布折叠成约0.5-1.0cm厚。“桂花”的装饰与做工精细,在其边部镶嵌圆状银质“银花”,“银花”直径约0.5cm,薄壳厚度约0.1cm,整体似碗状,碗口被分割成5个叶片,底部呈圆锥状。一般5-6排布置,银花数量和质量代表了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在“桂花”尾部一侧垂挂“银丝”,“银丝”由许多环状相扣而成,长度约1m,分为左右两个“银丝”带,穿戴之时垂于背部。
蒙话族的妇女头饰“包头”和“桂花”穿戴顺序为先穿戴“桂花”即置于底层,再穿戴“包头”即置于外层。从面部正前方看,“包头”和“桂花”看似一个整体,“桂花” 边部镶嵌的排状排列“银花”在额头部出露。从背部看,只见“包头”不见“桂花”,“桂花” 尾部两个 “银丝”带垂于背部。整体效果高贵大方,是该民族世代相传之物。
图3 头饰整体穿戴正面
目前,在对彝族头饰的研究中,从头饰特色、图案、文化内涵、宗教意义和文化应用方面研究论述的相对较多。而头饰作为彝族妇女穿戴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一种穿着,也不仅仅是宗教意义,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生活元素。例如:彝族头饰是该民族妇女出嫁的必备嫁妆或是该民族家庭的祖传之物等。
图4 头饰整体穿戴背面
蒙话族分布在山区,该地区地形复杂,为高山峡谷区,气候变化大。头饰成为人们夏天遮阳避暑和冬天保暖工具。同时,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头饰成为头部与背运工具之间的过渡保护层,很好的保护了人们的头部,随着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个功能慢慢降低其重要性。
头饰包括主题部分“包头”和“桂花”外,还包括很多装饰。而这些装饰多为银制品,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其头饰质量、数量和装饰品质出现明显差异,因此,地位的尊贵与否也是一目了然。
蒙话族妇女头饰一般只在喜庆的盛大节日或婚庆等穿戴,表示喜庆和对活动的重视。而丧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穿着朴素。
蒙话族与其他彝族支系一样,自古以黑虎为图腾,所以在色彩上崇尚黑色,头饰庄重大方、高贵典雅。这种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彝族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动物崇拜在头饰造型、色彩上的一种体现,它是一种图腾庇护。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在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阶段的服饰特色。蒙话族妇女头饰在漫长的社会变革中,也在不断演化,不断融入新的审美元素,成为人类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我们能看到少数民族服饰在各民族地区成为人们旅游参观的热点之一,成为人们欣赏美的一部分。
蒙话族妇女头饰特色鲜明,头饰是该民族非常重要的服饰之一,是人们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具有生存保护、区别社会角色、礼仪规范、图腾崇拜和审美的文化功能。在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保护,主张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让头饰等民族文化遗产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