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君兰 何正伟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文体学得以蓬勃发展。认知文体学将文学研究和认知语言学融于一体,引导读者重构和解读文本的认知机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略文本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本文将认知文体学相关理论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发现将认知文体学知识融于阅读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本审美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文体学 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世界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
引言
以往的阅读教学模式有着突出的弊端:过于注重语言中的结构形式,忽略文本的整体和篇章意义;将文本的段落、句式与意义割裂开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批判性思维难以得到发展等。近年来,语言学相关知识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研究中,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适当地将语言知识传输给学生。认知文体学在语篇结构与读者解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认知文体学知识的介入,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篇,体会作者何以选择这样的语言而不是另外的表达描述,深入了解在作者创作过程中认知机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通过了解认知文体学相关理论,能更好地洞察那些“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和语言现象,激发阅读兴趣,更好地感受语言的美丽,同时提高语篇审美能力。
一、认知文体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和认知诗学得以兴起和发展。认知文体学是使用认知语言学作为研究工具研究文学或者非文学语言的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是文体学的认知转向。所谓的“文体学”是指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秦,2001:5)。通俗地说,文体学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和言语交际何以能达到最佳效果。文体学关注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和语言现象着手,挖掘作者或言者的写作或说话意图。认知文体学从语篇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选择出发,关注语言形式产生的深层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从应用层面来说,它将文学研究与认知语言学融于一体,在语篇结构与读者解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导读者重构和解读文本的认知动因,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语篇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近年来,认知文体学得到了蓬勃发展,被运用于阐释各种文体类型。认知文体学所用的基本理论有图形-背景理论、概念隐喻、范畴化、概念整合理论、文本世界理论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认知文体学知识,把握不同的作品文体、作者的写作风格,能够帮助学生更精细地掌握语言特征和语言风格,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人类通过阅读活动获取知识,了解世界,个人素养因阅读得以提高。同时,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思想和情感受到感染,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张必隐,1992:10)。可见阅读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目前英语教学中,阅读仍然是许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大难题。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学专注于语篇结构和语言符号知识传授,忽视对作者意图的分析、对语篇类型的把握及对语篇深层解读能力的指导。在教学方式上,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法翻译法,过于重视学生词汇的掌握和语法的了解,采用课堂灌输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容易逐渐对阅读丧失兴趣。同时,学生虽然能认识单词、句式,但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上仍有所欠缺,不能深层次理解作者写作用意,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将认知文体学相关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为阅读教学打开新的世界。事实上,语言教师应当懂得語言学的理论和知识,在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时传输一些语言知识。认知文体学知识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注意语篇中语言的选择,理解作者采用某种写作或说话方式而非其他方式的背后意图和认知动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三、认知文体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文体学主要运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和阐释。主要理论丰富,常用来进行文本分析的理论包括图形-背景理论、文本世界理论、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等。我们试从图形-背景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两方面对阅读教学予以启示。
(一)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图形-背景理论
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率先提出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这一对术语。他认为在观察事物时,人的注意力会聚焦于凸显的图案上,周围其他图案往往被忽视。之后,德国心理学家Koffka概括和加深了该理论研究,认为人的知觉场总能区分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和背景的区分通常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图形往往具有完形特征、相对较小、容易移动或运动等特征,相反背景常常面积或体积较大、不容易移动、位置相对固定。
随着认知语言学发展壮大,Talmy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主要关注移动事件,认为图形是事实上移动的或概念上可移动的物体。背景是一个参照物,有一个相对参照框架静止的情景,焦点的位置、路径和方向可通过这个参照框架描述。(Talmy 2000:312)。
基于此,Stockwell(2002)将这一思想引入认知文体学的领域,用于分析文学文本,进一步概括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图形是相对静止,在其他事物的前部、顶部或上部,更细节化,有完整边缘,处于不完整背景的一部分,或凸显的部分;而背景是无固定形状,无清晰轮廓线,细节未分化,起衬托作用,无已知的时间空间特征的部分。简单来说,图形在文本中就是“前景化”的部分、注意力强的部分,背景是文本中“背景化”、注意力相对较弱的部分。
2.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閱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思想与语言之间的交流过程,是对文本的认知加工过程。阅读过程不仅是浏览文本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地创造理解的过程,是对作者和作品的有着自我态度的评价过程,同时是学生和作者的互动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运用认知文体学相关知识,激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牛津英语模块二的教材中的An Adventure in Africa一文,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解读:这篇课文是一封写给朋友的英文信件,向友人描述自己在非洲的一段冒险经历。文章的标题Adventure是标题中的图形,其他部分为标题中的背景。全文围绕adventure这个中心展开。什么是adventure?Adventure的含义是冒险,通过调用我们大脑中该词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知道它包含“刺激”“惊险”“超越平常的”“有危险性的”“探险”等意义。文章围绕这个图形展开描述,出现如下这些句子或短语“so many exciting places and do lots of extraordinary things”“Well be travelling by camel with local guides, camping in tents and sleeping on the ground”“That means Ill have to sit on a camel for almost a week—how uncomfortable”“the water gets quite rough”这些句子中的“extraordinary”“travel by camel”“rough”“uncomfortable”等词和短语都体现了adventure的意义,是文章中的图形,文章中其他修饰性和铺垫性的句子为文本中的背景,图形和背景分离、映衬使文章重点突出。能体现adventure这个图形的还有“骑在骆驼背上行走”“睡在地上”等事件。标点符号也能体现这一图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文本中出现了大量感叹号,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用到了五个感叹号,体现了作者写信之初的兴奋之情,同时体现了adventure中的惊险刺激的要素。通过把握文本中的图形和背景,可以更好地领悟文本的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力,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文本世界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文本世界理论
作为认知文体学理论中重要理论之一的文本世界理论最先由Werth于1999年提出。根据文本世界理论,文本可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世界”:语篇世界、文本世界和次级世界(Werth,1999)。语篇世界是指“言语事件的情景语境”(Werth,1999:83),也就是人们在交际时产生的直接情景。文本世界“是一个指示空间,起先由话语本身确定,具体来说由话语中指示成分确定(Werth,1999:51)”。文本世界建构起来后,从最初的文本世界中会发展出次级世界。次级世界由世界转换得来,次级世界与初级文本世界的时空维度或思想都不同,产生了转换。次级世界又可分为三类,即指示次级世界(时空或人物转换),态度次级世界(人物的愿望、信仰的表达)和认知次级世界(假设、情态、条件等产生了变化)。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进行文本世界转换时用到的技巧,作者是如何让读者的视点跟随着转移,继而将读者拉入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
2.文本世界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写作过程中,作者通常会有自己的风格,选取独特的语言使文本中的某些要素得以“前景化”。读者阅读时把握和理解文本,感知到文本背后的认知模式和认知规律很重要。文本世界理论正式提供了这样一种路径,通过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感知,读者能融入语境之中。
例如牛津英语模块二第一单元的课文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从新闻报道角度讲述了一个男孩失踪的故事。文章的开头是一个初始文本世界,在这个文本世界里交代了当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大致内容等。
Police in America have stepped up their search for a fifteen-year-old boy who went missing three days ago in Dover, New Hampshire. This incident has received great interest due to reports of strange lights in the sky and of alien visits around the time the boy disappeared.
这是文章的首段,是一个初始文本世界,世界构成成分包括时间:现在,地点:美国,人物:警察、男孩,外星人,事物:报道、灯。这个初始文本世界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当下。然后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视角开始移动,时间和空间开始变换:
That evening at 8 p.m., Justin went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two friends, who both say Justin went home after the game.
在这个句子中,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文本进入一个次级文本世界中,即过去的世界。在这个文本世界里,时间是三天前晚上八点钟,人物是Justin、他的两个朋友,事件是男孩与朋友打篮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简单句子中,作者再次进行了世界转换,“who both say”这个从句将时间拉回到当下两个男孩在警察局跟警察说话的场景。这种世界转换是通过动词时态体现的,“say”这个词的现在时表现形式表明作者的视角短暂性地回到了当下,然后又迅速回到之前描述的时间状态,通过“Justin went home after the game”中“went”一词的时态得以体现。作者将视角转移到过去,体现在文本中,这种视角的短暂性转移让读者很快融入故事情节当中。
给学生传输此类文本世界理论的相关知识,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而且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文本的分析和阐释过程,写作则是产出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本中语言的选择何以使读者和作者产生良性互动的原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结语
认知文体学是将认知语言学与文体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界面研究。在文本解读上融入认知语言学优势,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认知文体学能很好地解读文本中的“前景化”特征和语言选择背后的认知因素。阅读能力是当前信息时代的重要能力,通过阅读,人类得以了解世界、获取知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快乐阅读、在思考中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研究发现:(1)认知文体学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2)认知文体学可以运用于阅读理解的各个层面,能合理解释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模式;(3)学生在了解认知文体学相关知识以后,能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文本审美和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 Vol 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0.
[2]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 New York:Rutledge, 2002.
[3]Werth, P.. Text Worlds: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M]. London: Longman, 1999.
[4]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本文为本人湖南省教育厅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英汉现当代诗歌语篇回指对比研究,编号为18C0068)初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