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 刘国栋
摘 要: 大学扩招给大学生管理带来一些问题,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解决办法,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我国高校本科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本科生 原因分析 管理工作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指引[1]。这个新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其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思维、引领社会创新的思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所谓以人为本的价值思维指的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思想。在这个思想的引领下,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使我国经济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人民的精神文明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可以说这正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发展史上留下的光辉业绩。
为了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要大范围增加我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促进我国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然而大范围的高校扩招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繁重学习压力,引起学习问题;一些大学生不重视大学学习,大学学习生活颓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急需探索相关解决方案。
吴琼[2]针对当今高校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死板、严肃、单调、缺乏趣味等问题,提出高校政治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李庆梅[3]认为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发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高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发生了转移,思政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时效性,他对高校思政教育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
夏筠[4]认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订思政教育方案,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刘红军[5]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探索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措施,从学生角度对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增强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影响力。要在教育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岑洪[6]分析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提出了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提供借鉴。
以以上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的意义,分析了当下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探索出一条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的大学生管理的实施方案,为我国本科生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1.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意义
1.1提高学生学校生活的参与度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教育对中华民族来说起着传承中华文明、培養社会劳动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在几千年教育历史中,我们一贯采用的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特别是到了当代这种教育方式更是被继承和发扬。然而近代教育学理论表明,采取这种填压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好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表明,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一方面让学习变得松愉快,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学中,课堂讲授者是授课老师,课堂组织者也是授课老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授课老师应认识到以人为本,授课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而不只是为了教书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学生才对学习产生良性心理,才能让学习氛围有好的转变。
1.2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
当代学生的学习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增加,一些学校为了完成教育任务没有考虑学生的压力问题。一些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看学生有没有在学校、有没有上课、有没有安全问题等,但内心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观察到,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疏导。加上当代一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弱,遇到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选择逃避。所以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选择做学生的朋友,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知道学生需要什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1.3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知识大爆炸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社会信息每天都在不断更新,没有人能将每天发生的信息知识都装进大脑。在社会中,工作岗位需要的是能够加工信息、筛减信息、创新知识的人。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指的是能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然而,当代大学学习大多是个封闭的圈子,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知识,一些院校开设了实践性课程,但开设的课时远远不够。由于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本身实践能力并不强,这些实践教学远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用在这里,就是要求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需要什么,因材施教。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首先需要的是能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多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读期间自主创业,多和社会接触;学生毕业后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安排学生真正走进生产单位,真正在工作岗位上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解决。以学生为本,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毕业后更好更快地立足于社会。
2.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过多
当代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各个部门工作均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大学也不例外,造成的结果是大学迅速扩张,为了节省运行开支招收的老师和辅导员过少,高校辅导员压力过大。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偏僻,学校发展受滞阻,为了赶上发展潮流压缩辅导员数量;为了提高教师总体学历,一味提高招收教师和辅导员的门槛,辅导员的数量更少,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辅导员为了按量完成工作,管理工作并没有质的保证。
2.2辅导员管理方式不当
我国高等教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西方引进了不少新的先进技术,也增设了不少新兴专业。但在管理模式上并没有借鉴到更先进的经验,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陈旧的管理方式显得落后。首先辅导员不能走以学生为本的路线,只是为了高效完成管理任务。当代大学生在相对富裕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经历的磨炼不多,表现出娇气、张扬、极端等特征。要管理好这一代大学生,需要新的理念的引导。这要求辅导员将学生作为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要求辅导员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真正解决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困难,从强行管理走向引导和沟通。一些辅导员不能以身作则起到引领作用。很多地方高校近年来为了发展引进了很多青年辅导员,他们其实和学生年龄相仿,在管理上经验不多。处于这个年龄的青年往往表现出一些不成熟的表现,对学生来说必然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的管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3不能与代课老师协同管理
“协同育人”这个名词是近年来教育学新兴起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组织里的各个单位互相协作,起到比各个单位独立工作更好的效果。当代大学往往给每个班除辅导员外配一个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但这个明确的分工对管理工作来说是不利的,因为班主任只有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知道学生心理上和能力上真正需要什么,但这项管理工作并不归班主任管,这就让学生错过了最佳的成长机会。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才能真正知道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物质条件上的不足,才能了解真正在课堂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但辅导员不便插手管理这件事,使学生丧失良好的学习时机。学校应当建立以学生为本,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协同育人机制,联合辅导员、班主任、代课老师,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各个能力,起到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作用,从各个层次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安全成长。
3.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
3.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推行监督机制
学校应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纳入教育体制,通过学生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联合推行这一管理思想。学校层面可召开全校教育教学研讨会,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讨论的主题,要求全校师生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学校宣传部门可通过学校各种媒体,包括学校网站、学校广播电台、校报及学校专有APP,对这一思想进行宣传推广。学校领导需要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在学校层面进行动员,并采取表彰奖励等手段对学校在这一推广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代表进行奖励,以调动大家积极响应的热情。在院系层面,特别是学院党政办应采取积极的方式对学校这一号召进行响应,学院可定期召开以生为本的教学和管理交流会,学习和研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必要时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了解学生真正的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对一些特殊学生,可建立帮扶档案,随时跟踪特殊学生情况,可采取一对一的帮扶,要求每位代课教师帮扶一位特殊学生,实现责任制,在帮扶期结束后对其进行考核。
3.2合理约束辅导员所帶学生
一些新兴高校为了节省运行开支,提高眼前的暂时效益,一味地压缩老师数量,并大范围扩大学生招生数量。这一举动从眼前来看节省了一定的开支,好像对学校的发展起了好的作用,但长此下去由于师生比失调,由于辅导员人数不足,必定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人格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良性发展,对学校发展必然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学校应该清晰认识到这一问题,不能靠一味地压缩老师特别是辅导员数量提高学校的效益,而应该严格按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将师生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了使这一国家教育政策得到落实,各省教育管理部门要严密对学校的师生比进行监控,对不执行这一政策的高校给出通报批评,对拒不接受的高校可强制缩小招生数量。
3.3建立以生为本管理绩效的考核机制
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很多工作是隐形的并是随时的,一些高校辅导员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做了很多事情,但在考核时并没有多大业绩,原因是学生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很多辅导员对工作很认真、很敬业,做了很多学生真心想要的工作,但学校的考核指标中并没有这一点,必然打击了辅导员的积极性,不管从学校发展层面来讲还是从学生的发展来讲都是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高校应该进一步将对辅导员的业绩考核机制细化、具体化,不应该粗浅地用学生就业率、考研率、获奖率评判。比如学校可以将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次数、下宿舍的次数、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情况、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的资料的完整程度、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等纳入考核体系中。学校管理人员更应该随时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情况,需要随时了解辅导员所急所需,对特殊情况给予支持,不但有利于学生工作更好地开展,还可以使学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业绩有更客观的评判。只有具备客观合理的考核机制,才能使辅导员工作积极向上地开展,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才能良性有序地进行。
结语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发展思想为指导,分析了这一思想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分析研究认为,高校需要将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纳入教学和管理体系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以生为本推行监督机制,建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合理约束学校的师生比例,使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走上良性道路。
参考文献:
[1]包彦征.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思维逻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3):8-15.
[2]吴琼.以人为本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1):30-31.
[3]李庆梅.试论“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机电教育创新,2019(12).
[4]夏筠.“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读写杂志,2019,16(6):62.
[5]刘红军.基于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才智,2019(22).
[6]岑洪.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249-251.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9jyjx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