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
摘 要: 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形成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目的和基础。社会环境复杂,思想品德形成困难;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忽略学生的发展需要;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是初中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能力现状及原因。应该注意课堂引导,挖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生 思想品德 自我教育能力
一、初中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一)社会环境复杂,思想品德形成困难。
社会环境是影响初中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些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初中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面临问题,影响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干扰初中生对社会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初中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教师课堂传授的道德理论产生疑惑,因为现实社会事例与道德理论相悖,产生心理矛盾,无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因为“网络平台的特殊性,致使现在的初中生习惯在网络上发泄自己,遇到压力时会下意识地寻求网络这个‘避风港,不必承担社会的责任与学习的压力”[1]。但是初中生在这一时期自我教育能力还处在培养时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控能力较为薄弱,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诱惑抵抗力较差。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极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使一些初中生逐渐脱离现实生活,最终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等多方面退步。因此,网络环境与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越对网络痴迷,自我教育能力越难形成。
(二)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忽略学生的发展需要。
现代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下降与学校单一的教学方式、薄弱的师资力量是分不开的。因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形式,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以及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原因,导致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只做单纯的理论灌输。体现在思想品德课堂中为“三中心”:首先,以教材為中心,将学生作为盛放知识的容器。在课程教学中将教材放在至上的地位,教材成为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教”等于教书,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等被教材固有的内容限制;其次,以教师为中心,认为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来源。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忽略,学生的主体需要被冷落;最后,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考查,只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缺乏对学生能力、思想和行为表现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其你拿着鞭子抽打着学生学习,不如把鞭子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打自己”[2]。上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无异于将本该还给学生的“鞭子”紧紧握在手中,剥夺学生握“鞭子”的权利,这根“鞭子”可以称之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转向家庭教育,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与成长中的作用。但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脱节,教育方式呈现两极化状态。一方面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停留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层面。家长对“成才”这一词的理解有较大误差,过于重视成绩,将成绩好坏作为孩子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给孩子报多个辅导班,却忽视道德品行的培养。另一方面“棍棒式”与“溺爱式”教育方式,不仅会弱化初中生的自理能力,还会干扰初中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与评价,找不到自身的优点和社会价值。学生更会逐渐丧失课堂学习兴趣,打击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难度。而且,家长“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都会激化初中生的自我矛盾,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失联,初中生德育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初中生思想品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之路
(一)注意课堂引导,挖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引导学生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教育理论的重要概念,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3]。但是自我肯定不是盲目的自我肯定。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灵活切换在课堂讲授中的角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方便教师以更具威信力的角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逐渐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反之,学生的自我教育系统将会因缺少自我认识关键一环而停滞运行。例如,在课堂教授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时,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语言或谈话时轻拍学生肩膀等暖心的举动,都能让学生感到尊重平等,从心底里产生更多的自我肯定因素。使学生不仅完成“我不行”到“我能行”的心理转变,还增强学习自信。可以在肯定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自身做出准确的评价,逐渐坚定自我教育方向,实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
2.唤醒学生自我意识。
初中生自我意识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不完全的特点,大多数初中生在这一时期没有自己教育自己的意识。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教师可以在课堂讲授中通过增加“案例重演”、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等一系列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课堂环境。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的意识觉醒。例如教师在进行类似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六课时“公共利益的维护”的讲授时,可以就“如何维护校园的公共利益?身边的公共利益有哪些?”[4]等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抓住学生回答的细节,将其放大。然后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提问,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己认识、发现和感悟,有方向性地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让学生的内心深处受到极强的震撼,从而唤醒学生头脑深处的自我意识,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加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元素。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5]。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强调教师的辅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缓慢。由此,教师应当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造,更多注入自我教育因子,研究出许多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所知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有效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贯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始终。在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中,利用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创建自我教育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的同时自我教育。而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和目标导控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两种模式参与强度高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学习能力”等全方面发展[6]。
2.以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为主要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模式。
在课堂中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潜在目标,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作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是:前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奠定基础,教师应做好安排,布置学习内容,可以公布思想品德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范围、学习重点与难点,或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中期,学生正式步入自我教育的既定轨道,并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教师一方面观察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及时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对整节课学生的表现、自主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引起学生的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消化自主学习成果。使学生不仅获得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还能开启自我教育的大门。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发挥新型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优点。
一节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需要新型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只改进教学模式而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就会使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脱节,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限制,削弱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我们要发挥导学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用案例式方法将教材内容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获得自我教育能力。让“情景式教学以主体体验为核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佳境”[7],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环境。利用活动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最终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2.多种教学方法交叉结合使用。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一节课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局限于一种。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在各种教学情境中“包打天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境合理地选择和运用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建议在道德与法治课实际教学中,两种或三种教学方法交叉、结合使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可以先以导学式教学法,将故事作为线索,为学生自我教育创造条件。之后,再以探究式教学法,利用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且,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又能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結合使用。一方面,将各种教学法合理组合起来,使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发挥整体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高质量、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各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思想品德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78-79.
[2]田凤娟.重视自我意识特点,促进初中生自我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01):8.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33.
[4]司文娟.唤醒与激发自我教育从这里起航[M].石家庄:新华教育出版社,2015:21.
[5]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64-67.
[6]孟庆男.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7]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