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吴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创新

2019-03-27 12:14杨靖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网络资源高职院校

杨靖

摘    要:  “互联网+”时代,高职吴文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对高职吴文化课程目标和教学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探究吴文化网络资源在高职教育中的整合应用策略,实现吴文化网络课程开发的教学效果最优化,全面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吴地本土文化素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吴文化教育    网络资源    创新应用

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论坛提出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思路,从此“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迅速影响到整个教育领域。“网络+教育”是让师生参与使用互联网资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的组织结构到课程的基本内容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进入新阶段。“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为慕课、云课堂、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增强了优质教育的公平性,提高了教育质量。在“互联网+”的新教育背景下,高职吴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吴文化”课程现状及课程目标

以苏州的高职院校为例,“吴文化”课程最先在苏州市职业大学开设,随后苏州职业大学校园内又成立了最早的吳文化研究院。经过多年建设,“吴文化”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扎实能干的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本课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吴文化”课程作为吴地的一门区域性课程,是以当地优秀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职业技能模块。吴文化资源独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课程以吴文化的特点和吴文化的史料为基础,学习吴文化中涵盖的高度人格精神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教育资源,开展课程开发,确立吴文化教育风格。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和谐、宽容、开放、开拓、创新的文明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感悟能力和区域实践能力。

二、高职吴文化课程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方向

(一)“互联网+”背景下以开放的方式促进吴文化适应的需要。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与本科生相比理论上没有优势。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相对发达,江苏南部高职毕业生却希望留在这里。必须赋予学生“地方特色”,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人才。开发吴文化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基本价值的认同。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受到吴文化的影响,可以缩短文化适应期和办学期,增强竞争力,为江苏南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奠定毕业后的知识和社会基础。

(二)“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方式传播传统吴文化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职业需求制定,培养模式通常以实践性为前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学生借助互联网,通过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程度反复体验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领会文化内容。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个性化问题,随时进行引导和互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对学习的个性化控制。在调研研究中发现,文化体验获得的方式与以高职阶段职业素养为中心的课程刚好匹配,文化的融合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互联网+背景的开放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十分便捷地获取信息,将吴文化课程适宜的借以网络手段呈现,是最便捷的文化体验方式。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吴文化教学资源整合策略

(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吴文化资源库开发研究。

吴文化教育资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吴文化网络课程适宜性的实现,以课程需求为导向,把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有效应用紧密结合,不是孤立地搞教育资源开发,而是与教师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选择适宜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挖掘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将网络资源与传统方式(如走访实录、文献阅读等)获取的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服务于资源开发过程。

1.搜索吴文化资源。

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出发,坚持以适宜性、教育性、发展性为原则,利用互联网平台搜索吴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上相关的学习搜索引擎,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寻求与吴文化相关的互联网网站资源、手机APP下载资源等互联网资源平台,实现吴文化教育的互联网接入,满足开展吴文化特色教育活动的需要。

2.分类吴文化内容。

对可利用的吴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在搜索资源、保存搜索路径的基础上,把吴文化的教学内容分成六大研究课题:教育科考、文学艺术、名胜古迹、科技生活、方言戏曲、宗教民俗。每一课题都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课题,例如:文学艺术下设文学、学术、吴门书画、工艺美术等子课题;名胜古迹下设园林、景观、城墙、遗址等子课题。以此类推,各级课题都有其对应的子课题,并视需求可再细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分类、完善和扩展,实现吴文化资源的有序收集和展示。保存每种类型资源的网络搜索路径或搜索结果,据此定制搜索路径一览表,立足在互联网平台中将吴文化内容的挖掘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体地进行分类操作。

(二)利用网络微课等形式拓展吴文化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集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将其与吴文化课程整合,使课程制度化、动态化、可视化,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获取相关学习内容,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吴文化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是吴文化网络课程支撑体系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和课程开发理论,学校也可以定期实施针对性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1.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课程的实践。

吴文化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媒体是优化教学的关键。以吴文化六大课题内容为主线,改变单一的、固定的教学形式,采用多元化的、信息化的教学形式,利用微课、MOOC等形式实践吴文化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搜索到多种教学媒体,通过互联网媒体创设问题情境,采取实时搜索为学生呈现吴文化内容的直观形象,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又便于学生课下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掌握知识。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课程实践。

教师要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技能,不断探索前沿领域,开阔视野,感受技术新发展带来的变化和便利。吴文化课教学应遵循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学和体验活动进行互动。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作品创作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包括PPT、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网络信息检索等,完成课程的实施。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吴文化教学创新应用

(一)开辟吴文化课程多元化平台,建立开放互动的吴文化教育网络。

1.建设吴文化网络在线课程,实现实时互动教学。

在网络上建立吴文化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云课堂”,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苏州的园林、画派、昆曲、工艺、方言、历史名人等吴文化精品,多单方面展示吴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做媒体链接、精选吴文化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利用。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吴文化课程内容,随时随地扩大知识储备,培养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提供在线微课程和五分钟的“微特色”吴文化微课程。在网络课堂中有支持性的评价系统、展示个性创造的互动空间、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自我展示、精品艺术欣赏等满足学生不同专业需要的栏目设置,不断优化平台的使用和管理,完善课程学习、评价、服务、管理等多样化功能的整合。

2.开通吴文化微信公众号,实现校园教育全覆盖。

高职院校可设置吴文化专题微信公众号,可以定期通过微信实现吴文化的广泛传播,及时传递最前沿的吴文化活动内容。成立吴文化微信公众号建设团队,邀请吴文化研究专家组成学术顾问组,保证微信信息的学术权威性;组织吴文化研究学习小组,从事微信公众号的收集、加工、审核、出版、版面设计和管理。以微信为纽带,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畅通师生沟通渠道,实现师生之间的无缝对接。

3.开发吴文化课程APP,实现课程网络进阶式互动。

吴文化课程应用程序采用在线教学、课堂教学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进阶型学习模式。与传统课程不同,在线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只有依次完成一个阶段的视频学习、材料阅读、家庭作业和阶段性测验,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线上平台的功能设置了论坛、课程作业、自测、答疑、考试、分组讨论等。线下配合课堂讲授,开展实地调研等。网络进阶型学习模式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弥补了传统课堂形式单一和信息量小的不足。如此优化的教学互动,让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吴文化教育的热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二)运用增强现实技术(AR),促进吴文化三维动画课程的体验式教学。

在三维动画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设计中,吴文化元素被深深融入其中。通过AR技术向学生展示虚拟动画设计。在视觉欣赏中,基于AR的吴文化网络资源将使用虚拟现实和增加现实设备,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任意地拾取展品并多方位鉴赏,甚至采用虚拟仿真和三维建模技术,将展品进行人工分解和组合,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吴文化的精妙之处。在听觉方面,虚拟博物馆让学生沉浸于三维声音解读,获得仿真的效果体验。利用AR技术,将从“隔屏观看”转变为“身临其境”,在享受视觉愉悦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同步听觉和触觉的多维多角度体验。将AR技术与吴文化网络教学相结合,促进三维动画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的同时,有效避免吴文化的传统工艺、神话故事、戏曲动画等文化成果隨着时代的发展淡出人们的视线,进一步促进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构建互联网线上组织、线下活动的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迅速传播和海量文化信息,吴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建立适合学生成长的健康“朋友圈”,甄别筛选真实可靠的信息并及时发布,实现师生远程互动。通过“朋友圈”的信息发布,学生可以拓展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如苏州职业大学在校园内设置了江南园林式的“吴文化园”。作为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它通过园林、戏曲、教育、科技、城建等板块反映苏州的历史文化特色,各高职学生均可来此参观学习吴文化。在线下,苏州职业大学同期开展一系列参观苏州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昆曲博物馆、环秀山庄、镇湖绣品一条街、沙家浜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让已经有一定认同感的学生真正领悟吴地文化精神,实现文化融合,真正弘扬吴文化。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吴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工程,其课程体系精心保留了吴文化的精华。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激活吴文化教学,吴文化教育将不再是通过单单的文字、图片叙述,而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性,让学生沉浸入文化意境之中,同时设计出全新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和交互式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体会吴文化所体现出的内涵。这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把吴文化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以走出课堂为主、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线上教学促进线下教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在学习掌握吴文化的同时,享受网络信息技术带来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感受,最终提高文化素养。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网络与吴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找到新时期“网络+”时代吴文化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刘玉娟.苏南高职院校基于就业导向的吴文化课程开发探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4):35-38.

[2]何继红.吴文化的现代传播及其意义——以吴文化数据库网站为例[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49-53.

[3]单丽.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29-133.

[4]杨久俊,顾邦军,周红,季增品.基于吴文化的苏州动漫原创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2(20):165-166.

基金项目来源:“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号:2018ZDJD-B018)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网络资源高职院校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对等网络资源搜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