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祥
摘 要: 在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高校书法发展呈现出创作审美多元取向。当代书法在高校教育传承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书法理论如雨后春笋,竞相迸发。本科及硕博类书法教育力量不断壮大,然而高师院校书法发展却存在课程单一、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针对高师院校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教材、课程设置、方法应用提出多元化教学模式策略。
关键词: 大书法 高师院校 书法课程 多元化模式
引言
受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影响,当代中国书法创作及审美呈多元发展趋势。多元文化发展促使书法队伍空前庞大,创作理念倾向多元化审美,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出多元繁荣的局面。书法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丰富了书法文化生态体系,同时为高校书法传承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基础。然而,在书法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书法学学科建设有其独特性和必要性,但由于起步较晚,书法学学科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将书法学定位为二级学科不够合理,应将书法与美术并列成为一级学科。书法学学科建设内容有待于深化,应树立大书法学的观念,书法学科建设要因地制宜、逐步发展”[1]。在多元时代背景下,以往关乎技艺的“小书法”时代,不能满足书法在高师院校的发展需求。可见书法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是历史的选择,还是时代的选择。
一、高师院校书法课程多元化模式意义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在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基础之上,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反映教学与评价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管理等环节的多样性。本课题中的书法课程多元化模式同在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模式进行多元化应用”。
1.书法课程多元化模式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掌握一门楷书的基础上,根据个人能力掌握书体的书写技能。教学模式不固守单一的传承教学模式,而是在传承传统书法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书法教学结构进行多元化构建,结合时代要求,“融会贯通,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全面、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发展高等学校书法教育的必由之路”。
通过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考核方式的转变,首先可以提高书写技能教学质量,提高师范生书写技能水平;基于该研究的实践化应用,可以丰富书法教育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氛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书写教育教学工作进步。再次,书法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将师范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与教学奖励、就业竞争力、彰显学校教学特色、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性教育教学机制,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丰富德育和审美的实现方式和创新教学方法。
2.书法课程多元化模式理论意义。
书法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书法教育教学提供了创新理念,为拓展书写技能教育教学新的研究领域,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审美熏陶、技能培训的课堂落实和实践验证。书法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将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师范生的个人素质提高为核心,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和师生关系教学新模式。最后,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有利于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和素养的提升,还能奠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
书法课程多元化模式对培养具有书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构建科学的书法课程考核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师院校书法课程现状
“中国传统书法教育基本是师徒传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学美术专业开设了书法课,但受业者人数寥寥,后又中止近20年”[2]。进入八十年代,伴随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全国开设书法本科专业的学校共计76所,其中艺术院校15所,综合大学29所,师范院校32所,高师院校仅仅9所,可见国家对高师院校书法的重视不够。不同层次教育模式使每个学院的书法课程设置大不相同。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书法培养模式,对书法教育及创作人才培养不尽完善。笔者对从中国美院到地方师范类院校的书法课程设置进行综评。艺术院校着重技法与美育,走的是典型学院派风格,综合大学多数在美术学专业下设置书法学科,强调造型艺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师范院校强调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创新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大多研究均以本科及研究生为培养目标,忽视高师院校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时下高师院校的书法课程延续了学院派风格,但因师资、教育理念、培养方式等原因,出现“另类”的学院风格,即书法教育中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1.课程单一,缺乏创新性。
高师院校是培养小学及幼儿教师的摇篮,也是书法传承的最基础传播者。因此,高师院校书法生在基础教育中起着引导与启蒙的作用。然而,时下有些高师院校书法课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单一的楷书为标尺,没有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影响了学生对其他书体的兴趣。此外,有些学校没有从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味模仿和借鉴本科书法课程模式,有“揠苗助长”的困惑。
课程单一的现象还表现在高师院校的教学模式上,由于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以致高师院校的“三笔字”课程缺乏联系性。例如,毛笔书法的笔法可与其他“两笔”一样,不能分割对待。
2.展厅效果,急功近利。
有些高校为抓成绩,追名利,以应试教育的姿态开设书法课程。例如,开设创作形式课程、章法构成等。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参加书法展览,不惜越过楷书直奔行草。苏东坡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3]一个书法家没有传统的书学积淀,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光耀万年。
3.缺乏系統性训练。
有些高师学院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训练模式,或因教师喜好,或因学院学分设置,因此,书法课程缺乏系统完善的训练模式。有些学校虽然对从甲骨文到清代诸位名家的书风进行临摹与借鉴,但缺乏探索性学习,对书法的脉络尚未做出很好的梳理与实践。一旦脱稿创作,就陷入“黔驴技穷”的困惑。这是学院派的一个通病,即“基本功扎实,但创作时不知所措”。
此外,书法课程设置还受到学院领导的影响。例如,一些院校开设了美术素描及水粉画等与书法无关的课程,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书时间,还会阻碍书法学习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4.文化素养的缺失。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中,书法没有成为单独的艺术学科而是以文载道的媒介。以艺载道的观点是儒家提出的,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就强调书法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在《文字论》中,张怀灌的书中之‘心也泛指书家的文化修养”。他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这个‘志就是后天的修养。”[4]
历代书法名家无不提及“学养”与“追求”,因为这两点是书法作品产生精神美的必要条件。正如黄山谷在《山谷提拔》中云:“学书胸中须要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5]
观时下学院中的书法课程设置,大多数书法课程尚未把诗词鉴赏、古文字学、金石考古学等学科融入书法课程中。除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与国学相关的课程较为完善外,其他院校基本尚未涉及。“乾嘉时期,金石学者以书法技艺为小道,追求文字内在的美才是大道”[6]。据统计,当下一些高师院校的书法生不能书法五体创作的占十分之八,对于创作内容以自作诗词为主者甚少。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于国学素养的缺失,一些书法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与家国情怀,把曾经“修身立命”的书道变成通往名利的媒介。
三、高师院校书法课程多元化模式策略
基于对高师院校书法课现状的调研,本课题提出书法课程多元化模式策略。
1.打破传统单一的书法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
例如引入超星学习通软件,把自己的教案和PPT上传于网络,让他们在课前预习,课上针对学生困惑的问题着重解决。同时课中利用示范投影同步的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观看老师的示范和点评,这种直观教学演示法可以省去老师大量讲解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将授课内容“三笔字”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相互呼应。采用“一体多专”的教学方法,即某种毛笔书体内容可以应用到钢笔和粉笔中,解决学生硬笔书写杂乱无章没有内涵的困惑。同时,讲授内容以楷书为主,针对喜好其他书体的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因材施教,各尽其才。
2.阐述文字内涵,技法并重。
在讲解汉字技法时,注重汉字内涵的表述。例如,讲解某个楷书字时,把该汉字甲骨文到楷书等演变书体列举出来,并阐述本意,了解内涵。在讲解汉字繁简演变中体会“汉字造字”之美,同时讲解该书体作者的生平简介。“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例如,学习颜体时,先介绍颜真卿的生平和功绩。颜体书如其人,学生可以在了解作者的前提下,自由选择多元书体。防止教学一刀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书写需要。
书法内涵与技法并重,让学生知道书法不再是单纯的技法训练,通过学习知道书法背后蕴含着博大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意蕴,用文化意蕴提高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和爱好。
3.专业技能为主,突出分类培养。
针对每个班级同学的书写水平和志向提出多元化培养目标。最基本要求是以师范类三笔字素养为核心,要求是书写工稳、结构合理、笔法有笔锋有内涵。对于有书写天赋的学生召集起来组建免费书法特训班,利用晚自习精心培养,指导他们参加各级书法展览。自该书法加强班开始,课题组共计辅导学生三百余人,并在国家或省级书展中获奖50余次。学生参加比赛获奖,不仅自身有了获得感和成就感,还在班级带动其他同学进步。获奖的学生可在班上担任书法老师的助理,有利于班级书写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提高教师资格证过关率。例如,我校2016级三年制的笔试通过率高达96.5%,位列全省前列。
4.合理编排教材,书写当代。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如何将书法在教育中更好地传承下去?首先解决的是教材应用的问题。首先结合当地书法教育发展现状编写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当代中国汉字以简体为主,与繁体字的书写笔画顺序有些不同。在多元化教学中,“一体多专”还要对结构和笔画进行合理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7]“创造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步伐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8]。如何创新?首先合理处理繁简之间的笔画书写顺序,合理的书写顺序是提高书写效率的保障。其次,与中小学常用规范字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汉字结构式时列举甲骨文的音形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既让学生产生兴趣,又有效创新文字传播。在解读文字故事的同时,让学生自然接受文字背后的美育熏陶。
5.完善书法教学评价课程。
多元化书法教学模式最终要落实到书法教学的评价上。时代在不断变化,每一届学生的书写现状都存在差异性,离不开师生互评体制的建立,通过互评,教师可以发现不足并及时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进步。
结语
在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高校书法发展呈创作审美多元取向。当代书法在高校教育传承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书法理论如雨后春笋,竞相迸发。本科及硕博类书法教育力量不断壮大,然而高师院校书法发展却存在课程单一,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针对高师院校书法教学中存在的問题,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教材、课程设置、方法应用提出多元化模式策略,使书法良性发展。然而,书法多元化课程模式的应用在“大书法”背景下非一成不变,笔墨应随时代发展变化做出选择。这就离不开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书法教育改革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宝跃.高玥关于书法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02).
[2]吴振锋.新中国六十年书法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85.
[3][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4]虞骁勇.书法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0.
[6]刘恒.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5.
[7][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JXJG-16-48-3):高师院校书法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