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探究

2019-03-27 12:14葛民建
文教资料 2019年3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

葛民建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是历代中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和评价标准。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    群众史观

一、《共产党宣言》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诞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1.“人民”的内涵。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具体所指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一生中经常使用“人民”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1926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①显然,无产阶级、所有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属于人民的范畴。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政策,这一时期的“人民”概念范畴包括一切坚持抗战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革命的动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现在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②人民的范畴又拓展了民族资产阶级。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③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④可以看出“人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一切促进革命发展、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皆是人民的范畴。改革开放后在民营、外资企业中出现了创业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人民的范畴。“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⑤。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阶级,他们的革命性最彻底、最坚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⑥。他明确了无产阶级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了社会进步力量,与过去的一切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一切阶级斗争,只是新的阶级、新的压迫势力代替旧的。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运动,必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人人平等的社会形态。

3.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⑦。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是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工人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不仅代表本国、本民族的利益,而且是整个全世界人民利益命运共同体的领导者。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代表了社会进步力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史上,中国共产党始终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

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负着救国救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进行民主革命,前者反映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后者反映人民的现实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来源和依靠力量。无产阶级是革命最基本动力,农民是革命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从党的七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党章有了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新民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化私有为公有,结束了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从此,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控制生产资料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最终目的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十六大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其核心观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条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是由人与人组成的,反映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社會主义上层建筑必然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而发展的目的是人民,发展的力量依靠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演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之后在一系列讲话中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了一系列新论断,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

1.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创新,坚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原理。追溯历史,古代的“天下为公”思想;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老子的察民情、顺民意的主张;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唐太宗的“民水君舟”道理。这些民本思想里关心百姓的积极因素成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来源途径之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程”⑨。他解释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和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核心因素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中提出共产党是一个群众党,目标是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等无不突出人的作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始终。中共二大在《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群众服务的党,我们要组成一个群众党。说明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伊始就跟人民骨肉相连,永远在一起。这些思想理论成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活的源泉。

2.对历代中共领导人“人民观”的继承。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内的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成为党的首要准则。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等作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层面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根据国内外时代背景,将长期执政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角度,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主要内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胡锦涛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利益,为民谋福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经济发展方式、民主政治、文化强国、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诠释以人为本的价值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主体地位,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了历代中共领导人“人民观”的精髓,并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充实“人民观”的内涵与外延。

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逻辑。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发展应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是未来三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起来为“八个明确”,提出了治国理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如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如新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健全、文化自信、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美丽中国建设等,各项政策的聚焦点都落在“人民”主体上。在理论层面上,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国情研判,提出了人民从物质文化需求向美好生活需求的转变;新时代内涵和意义意味着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时代向强起来时代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幸福,需要凝聚中国力量、人民力量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的中国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五位一體”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无不体现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赤子之心和坚定的信仰披荆斩棘、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伟大壮举,实现让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时代,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体现了人民立场、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注释: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60.

③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4,1475.

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9,39,41.

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4.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

参考文献:

[1]王如梦.《共产党宣言》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03):30-33.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8SJSZ26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