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目的:评价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心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0月30日-2018年10月30日期间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法”方式分组,每组50例。一组为对照组(协同护理模式),另一组为观察组(再联合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负面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指标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协同护理模式上联合实施心理干预后,负面情绪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指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在协同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后,患者负面情绪评分指标改善效果佳,且护理满意度指标效果理想。
【关键词】:心理干预 心衰患者 护理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5--01
前言
在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类综合征当中,慢性心力衰竭即为其中一种[1]。该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住院率及高发病率等特点[2]。患者心功能出现损伤情况,表现为气短及心悸等症状。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慢心衰与患者的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患者年龄增加,其症状越重[3]。慢性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且会增加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几率,患者在住院治疗的过程当中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本文选取了我院100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研究,旨在评价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心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效果,具体过程及结果见下文展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科100例慢性心衰患者,时间为2017年10月30日-2018年10月30日。依据“数字表法”方式分组,每组50例。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
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比例,男:女=33例:17例;年龄区分方面,最高年龄为(83)岁,最低年龄为(64)岁,平均年龄为(70.78±5.69)岁。
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比例,男:女=29例:21例;年齡区分方面,最高年龄为(81)岁,最低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70.25±5.44)岁。
两组慢心衰患者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4]为:
纳入标准:
(1)临床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协议书。
排除标准:
(1)排除有恶性肿瘤病史、严重精神疾病等患者。
(2)患者家属不能配合完成此项研究。
对比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上述年龄区分、性别区分等资料,结果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方案:协同护理模式。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个体教育:根据慢心衰患者的接受能力情况,对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如用药指导、营养指导及生体征监控指导等。在指导期间,保证非统一、有效的宣传教育,根据患者的生活、疾病及心理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自救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病发作相关急救措施的教育。护理人员可采取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发作时采取的正确体位。睡眠护理教育:护理人员应叮嘱慢心衰患者,在睡前不应剧烈运动,同时饮食避免过饱过饥。家庭护理指导:患者出院后,有主管护师、患者家属共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可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一周、一个月及三个月,对其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慢心衰患者相关情况。
1.2.2 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方案:联合心理干预。观察组慢性心理衰竭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联合心理护理干预。疾病介绍方面:护理人员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知识及发病过程等,同时需要向其普及疾病日常防治、病程变化及治疗方法等。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做好日常保健措施。护患沟通方面:护理人员应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期间,观察患者症状及表现。对慢性心理衰竭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向患者介绍治疗的成功案例,以增强慢心衰患者对抗自身疾病的信心及信念,消除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调节放松方面: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深呼吸等基本的保健培训,指导患者通过电视、音乐等方式进行放松。保证慢心衰患者病房的空气新鲜,开窗通风,营造良好的病房氛围。加强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鼓励其积极开导慢心衰患者,多与其谈心,以缓解患者的孤独感,鼓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属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观测指标
测量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面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指标数据。采用抑郁、焦虑评分自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抑郁、焦虑程度越重。量表为一至四级评分,累加分值,最高80分,最低20分。一级:完全没有;二级:有些;三级:中等程度;四级:非常明显。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采用的核算软件为:SPSS 22.0版本,其中“均数±平均差”形式表示两组患者负面情绪评分指标,并用t值来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指标采用“%”形式表示,用卡方来检验。若P<0.05,则说明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指标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慢心衰患者护理满意度指标
联合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满意例数为36例,较满意9例,不满意5例,满意率90.00%,对照组满意21例,较满意14例,不满意15例,满意率70.00%,观察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 对比两组慢心衰负性情绪评分指标
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评分(34.3±6.5)分,抑郁评分(31.8±5.1)分;协同护理模式组焦虑评分(42.4±7.6)分,抑郁评分(47.2±6.7)分,结果相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