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杰婷
【摘要】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国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各门学科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教育方法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学习字词这些基础技能,更是发挥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文学素养的重任。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适当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和自身发展的作用,并自觉将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拥护者、实践者和传承者。
【關键词】 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040-01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多种社会思潮涌入,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初中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看世界的窗口和途径。由于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和引导,很多情况下都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爱上了过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借助于传统节日来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都表达了中秋佳节要合家团圆的美好愿景。
2. 增强国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句篇章。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诗词内容讲解透彻,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诗人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国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文天祥所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所弘扬的民族气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等,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和筛选,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识内涵。其中,儒家思想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特点的形成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学习其中积极的部分,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以和为贵”的社会氛围、“一诺千金”蕴涵的诚信意识以及“养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都传递了传统文化中最精髓核心的部分,向学生传递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无法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还存在着教师忽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一味地填鸭式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情况。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课堂教学的主人,一般采用口头语言表达的方式来教学,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物的实用性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很多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很大程度是源于觉得在当前时代没有什么实用性,或是觉得时间较为久远对于当前的学习生活没有什么指引意义,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识。
3.当前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注重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选取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但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章节性的编排,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三、加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语文新课标中,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课,更重要的体现了人文性,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有古诗词阅读、文言文、名著等,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将教材的内容整合起来,从教材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影响。
(二)引入学生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多半来自于生活,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适当地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熟悉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源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亲身经历或感受过,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有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是决定教学效果良好与否的重要部分。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散思维、增强感悟,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散思维,丰富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张元媛.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魅力—古诗文教学初探.
[2]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