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 王珍
[摘 要]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使用现象比较普遍,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如多媒体展示过多,教学内容偏离课文;PPT设计过于花哨,忽略教学重难点;教学操作全程多媒体化,弃置传统手段等等。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走出这些教学误区:首先文本阅读在前,多媒体辅助在后;其次是课件设计要科学合理,讲究科学简洁与趣味性,最后灵活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多媒体;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3-0019-02
在中学语文教學中,说明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最为紧密,网上能找到的有关说明文的多媒体素材也最多。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是教师有充足的备课素材,可以使用这些素材辅助教学;坏的是教师备课素材过多,很容易导致本末导致。
一、说明文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误区
说明文教学比较难,因为它不像记叙文那么吸引人,又不像古诗词那样为学生所重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都会选择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其使用向度并不好把握,很多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走入了误区。笔者在教育实习中,发现说明文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普遍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1.多媒体展示过多,教学内容偏离课文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能够便捷地向学生展示各类背景知识,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但是不少教师没有把握好多媒体展示的时间和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偏离课文。在课堂中,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越过了这个界限,就难以消化从而降低课堂效率。比如《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篇文章,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关于大海的视频与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时间却没有控制好,学生欣赏视频及观看图片约三十分钟,以致课文学习的时间只剩下十五分钟。这明显是将学生的学习带偏了,以致在教学课文内容时,学生都还沉浸于视频资料中,而没有心思学习课文。
2. PPT设计过于花哨,忽略教学重难点
说明文本身比较枯燥,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往往在PPT上下功夫,却一不小心忽略了教学重点难点。这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是PPT背景太花哨,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某教师为了突出苏州园林之美,在每一张PPT上都植入了苏州园林的图片,以致PPT背景比较花哨,背景图片对课件上的文字造成干扰,甚至有些文字都被背景图片遮住了,坐在后排的学生基本看不清楚。
二是PPT内容太花哨,没有突出重难点,如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篇课文时,有位教师使用的PPT共56页,但无明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是各种图片的大联合。学生忙于看各种图片,根本不看课文。这是典型的“花式”课堂,PPT看上去很美,有很多内容,但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3.教学操作全程多媒体化,弃置传统手段
教学操作是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教学操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然而,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多媒体化的现象很严重,不仅弃置了课本,也弃置了朗读等传统教学手段。比如有次《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笔者观察到竟然有些学生直到课堂结束都没有翻开过课本,因为教学内容完全显示在投影屏幕上,学生无须打开书本。一堂课下来,学生从头到尾都盯着课件看,教师在黑板上也没有任何板书,这样教师成了课堂的放映员和解说员,教学活动成了多媒体活动。这就有点弊大于利了,毕竟语文教师的一手好粉笔字,会使学生以后更加注意自己的书写;教师在课堂上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会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朗读爱好。教师弃置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马不停蹄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导致课堂走向机械化,而且学生的思维也被限制。
以上这些教学过程与方法都缺乏科学性,走入了多媒体使用的误区,必须改进。
二、说明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策略
多媒体作为新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辅助手段,如果教师抱着保守顽固的心态弃之不用,那肯定不对。而且,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确有用武之地。比如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可以使说明文中那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等等。所以,关键在于要科学使用多媒体,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那么如何科学使用多媒体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确保文本阅读在前,多媒体辅助在后;其次是课件设计要科学合理,最后灵活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1.文本阅读在前,多媒体辅助在后
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教师课堂初始即播放视频或图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据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发现,其实这种导入的弊端很多。例如笔者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听过两个教师分别上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公开课,A老师以大海的视频和图片导入,使学生对大海有了比较感性的印象之后再开始阅读课文。可是,当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本阅读的开展却并不顺利,因为学生对大海的理解已经受到视频和图片的干扰,无法集中精力在课文的描写上面了。B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当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理性的理解之后,再在适当的地方展示一些大海的图片,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课堂提问的效果来看,B老师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而A老师这边则是高开低走,一开始课堂氛围很是热闹,到文本解读时,学生反而都回答不出A老师提出的问题,究其缘由,当然是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没看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确定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是普通学生后,笔者认为A教师的问题主要是出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多媒体在她的课程教学中的辅助性定位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所以,在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坚持文本阅读在先,多媒体辅助在后的原则。这也是学生的学情所决定的,毕竟初中生很容易被视频和图片所吸引,溺乎其中,不能及时地把注意力拉回文本阅读上来。学生的学习重心还是课本,知识来源于课本,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纠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合理分配运用多媒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本中充分地汲取知识,这样才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任的表现。
2. PPT设计讲究科学、简洁与趣味性
相对于其他文体,说明文的教学资料更丰富,所以在PPT的设计上要特别讲究科学与简洁,尤其初中生正处在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PPT设计得好,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观,所以PPT的设计非常重要。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PPT的风格。现在,教师大都在网上下载PPT模板,这虽然方便,但容易受制于模板。PPT最好能根据所教内容进行科學的设计,比如在制作《苏州园林》的PPT课件时,教师可以用标志性的景物作为点缀,自行设计风格,这比使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花哨模板要好很多。模板之外,字体和颜色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而言,除标题之外,不要使用过于花哨的字体,最好用辨识度高的字体,如宋体、楷体。有时候使用的字体还要根据教室设备以及教室的大小、形状进行一定的调整。科学之外,还要注意简洁,比如背景图的图案要简单一些,颜色要稍微浅一些;课件上的字也不宜设计得太多,密密麻麻一片;等等。
其次,PPT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初中生对说明文都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说明文时也费尽了心思,如果能在PPT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音效资料,会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教授《奇妙的克隆》时,很多初中生都不太明白“克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时如果能播放一小段有关克隆的视频,学生的兴趣会瞬间被激发起来,进而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在教学《在太空中理家》时,因为学生都没有见过太空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靠教师的口头讲解,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教师如果能播放一个简短的动画,展现太空中的情景,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失。
3.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不可偏废
在说明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确有用武之地,但是传统教学手段同样不能抛弃,甚至在某些方面,传统教学手段更能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
首先,适当运用朗读。如《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得很美的科学小品文,像这样的文章,还是要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进而感受大自然之美。朗读带来的审美愉悦和多媒体带来的审美快感是不一样的。
其次,适时运用板书。传统教学特别注重板书,重点难点都体现在黑板上,而现在多媒体展示基本上代替了板书,这样板书的一些优势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比如课堂的张弛有度,过去教师多用板书,教学过程相对松弛,学生也可以从容做笔记,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而现在的教学,教师将PPT切换得很快,一些学生往往跟不上,或者紧张快速地记笔记,这种紧张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是有害的,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后,多媒体要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生物入侵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课文教学,然后请学生运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入侵者的图片,以及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个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生物入侵者的看法,或者布置一个拓展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生物入侵者的案例,思考生物入侵的危害,以及解决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让学生既能理解课文内容,又能锻炼使用多媒体的能力。
综上所述,说明文教学中的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当合理使用时,多媒体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若使用方向出现偏差,则不仅不能对教学有所裨益,反而会阻碍正常教学的发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科学运用多媒体,并将之与传统教学技巧结合起来,使说明文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