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背影》主题的认识

2019-03-27 12:02顾卫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题背影

顾卫

[摘   要]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关键词]《背影》;父亲;主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1-0024-01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直是中学教科书的必选篇目。文章通过描述父亲送我去坐火车,在浦口车站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在苏教版语文教参中,对《背影》的主题有着这样的表述:《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的关怀感激之情”。我们的很多教学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出发的。但是如果细细品味,会发现体现父子情深未必是作者创作的本意,倪文尖老师认为,《背影》的讲读史上,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大应该的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一厢情愿的解读方式让我们简化了对背影的理解,甚至出现了误读。

要想理解文章主题,离不开对作者的分析。关于背影的创作缘由,朱自清在1947年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生死离别令朱自清的心中泛起情感波澜。尽管父子之间有着经济之间的纠纷,有着谗言带来的难以消除的隔阂,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的父亲。父亲主动写信的这一举动让朱自清放下了所有的恩怨。“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显然,父亲“离别”的赠言打动了朱自清的内心。此时,父亲的背影在回忆中逐渐清晰起来了,于是他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其实说到此处,文章表达的主题已经很明显了:朱自清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朱自清理解了自己的父亲,父亲的话触动了他内心,而父亲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的生活。曾几何时,朱自清也是个“时尚潮人”。他于1917—1920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而此时的北大正是以新伦理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深处这样的漩涡之中,朱自清接受着时代大潮的洗礼,塑造着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可是1925年北伐战争的失败使朱自清陷入极度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予他的是痛苦,而家境的衰败,娇妻的多病(肺结核)和多子的拖累,使他苦不堪言……而父亲的来信激发了他内心的隐痛。理想的破灭和生活的奔波让朱自清理解了父亲。以此说来,理解父亲,理解生活,理解自己应该就是朱自清写作此文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写父亲蹒跚的背影其实也是在写自己蹒跚的身影。

当我们执着于分析文章刻画的父亲的背影时,我们显然忽略了朱自清也就是作者本人。其实在《背影》中,叙述主体一直是“我”。文章的第一节中的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文章叙述的是“我”的情感。此外,“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的年纪的人,难道还不会料理自己么?”这几句话刻画的是“我”的内心感受;而那句“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显而易见写的是“我”的自责。朱自清在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同时,也写了父亲这“努力的背影”给予他的心灵震撼,“当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流泪”中包含的情感和前文自己的不懂事以及文章最后一小节对“大去之期不远”父亲的理解,形成了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在文章的情感脉络中,朱自清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也看清了自己的内心。

[  参    考    文    献  ]

[1]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J].语文学习,2002(2):36-38.

[2]  程帆.朱自清散文精选(学生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M],2011.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主题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爸爸的背影
背影
天台植物
背影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