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的逻辑关系

2019-03-27 00:59孔微巍胡耀华
商业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经济

孔微巍 胡耀华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升级,与共享经济相伴的新就业形态也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新时期解决就业的新途径之一,而共享经济也在日益壮大。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与共享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共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内涵与特点的梳理,得出了二者的三大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就业形态的支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论载体。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共享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4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2-0129-0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upgrading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accompanied by the sharing economy have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new employment pattern has become one of the new ways to increase employment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haring economy is getting stronger day by day.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haring economy. By sorting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ring economy and the new employment form, the thre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m are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a reasonable theoretical carrier for the support of the new employment form.

Key words: new form of employment, sharing economy

一、研究背景

从目前看,我国新业态发展速度较快,分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等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平台就业、弹性就业、创新创业等新的就业形态也越来越成为劳动者就业的新选择。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并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1]。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此举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引导与扶持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从宏观层面看,有三个因素会对我国就业形势产生压力,第一,近三年GDP增速放緩(2014年GDP增长率为7.3%,2015年GDP增长率为6.9%,2016增长率为6.7%,2017年增长率为6.8%),GDP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拉动功能减弱;第二,我国近三年新增就业人数在不断攀升,2014至2016年年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00万人[2],就业人群庞大,以高校毕业生为例,2014年毕业人数727万人、2015年749万、2016年765万、2017年795万、2018年820万,呈逐年递增趋势;第三,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去产能”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带来的冲击。

从黑龙江省情况看,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转型压力大。2014年全年GDP为1.5万亿元,各省份中排名第二十位;2015年全年GDP为1.51万亿,各省份中排名第二十三位;2016年GDP为1.54万亿,排名中滑落到第三十一位[3],GDP增速逐年放缓。从自然禀赋以及产业结构上看,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虽丰富,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多以重工业、煤炭等资源型企业为主,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且产能过剩。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有企业对劳动力强大吸附力的局面正在改变。面对着去产能带来的下岗分流群体及大学生、农民工等主要就业困难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如何化解就业难题,我们以共享经济为视角,试图从新就业形态入手,为主要就业群体提供新的就业选择新路径。

伴随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诸如滴滴网约车、饿了么等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新就业形态以自身灵活、多样、便捷的方式和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辟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就业的新路,对黑龙江这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能过剩企业多、就业压力较大的省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共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研究梳理

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是基于日臻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而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技术提升下的一个指数化膨胀的商业运营模式。共享经济的快速壮大为新就业形态提供了适宜的成长土壤。

(一)共享经济内涵与特点

1.共享经济内涵。共享经济又被称为分享经济、协同消费,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琼·斯潘思(JoeL.Spaeth)于《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发表的论文《社群结构与协同消费》(Communitystructureandcollaborrative Consumption: 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提出。文章认为,共享经济有俩大要素,一是满足日常需求,二是与他人建立关系,比如社区共享洗衣机的使用[4]。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共享经济获得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并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各个方面都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关于现代化的共享经济的概念,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对其内涵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给出了一个简洁而直观的定义: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5]。宋逸群,王玉海(2016)从互联网引起的人与人联系的变化出发,将共享经济与经济活动组织方式联系起来看待,发现共享经济其实是一种人与人借助互联网形成的新型组织,而作为组织仍然需要维系其生存发展的利润,只是获取利润的方式与人们之间组织合作的关系发生了改变[6]。王亚丽(2016)从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共享经济的内涵:共享经济是伴随着信息科技、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租赁经济模式,即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使用而非所有为产权基础,以租代买,实现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挖掘过剩产能的巨大价值的新型经济形态[7]。共享经济的具体化呈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比如外国的Uber、Airbnb,我国的滴滴打车、代驾、蚂蚁短租等。透过共享经济的表现形式,结合相关学者对共享经济概念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共享经济模式特点。

2.共享经济模式特点。第一,共享经济突破了传统经济信息不对称难题。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把整个社会的经济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使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加大,而共享经济可缩小经济运行中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共享经济模式与传统理论并不矛盾,只是把物质资料的价值放大多倍,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功能来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相同需求,此模式在物与人的匹配度上通过互联网技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障碍,突破了传统经济模式的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第二,共享经济扩大了使用权的范围,但没有改变产权的归属性。共享经济的“共享”二字没有把产权的归属大众化,而是把使用权在某个时间段内转移给有相关需求的人,让渡使用权的过程中实现物质资料的价值体现或人工服务的工资获取。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用权的非长期占有加之互联网的便捷支付功能使共享经济模式的优势得以延续。

(二)新就业形态内涵及特点

1.新就业形态的内涵。厘清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与传统就业模式的差别具有一定作用,正确理解新就业形态内涵也是运用公共政策对新业态进行扶持的基础。通过对新就业形态文献的梳理,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生产力生产关系说,如张成刚(2016)对新就业形态的内涵从两个角度展开并加以认识与理解,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对其进行认知,二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新就业形态”描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生产资料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互动,实现虚拟与实体生产体系灵活协作的工作模式;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新就业形态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8]。灵活就业说,如中国就业促进会(2017)给出的关于新就业形态的定义是指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就业方式相区别的就业形态,主要包括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而出现的去雇主化就业模式及借助信息技术升级的灵活就业模式[9]。可见,新就业形态,即依靠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传统就业定义的灵活、自由的工作模式。

2.新就业形态特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梳理,新就业形态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中国就业促进会(2017)认为新就业形态有四大特点,第一,就业观念新,从就业者角度来说,个体价值获得感比传统就业者要强,他们更愿意从事符合自己爱好,更加灵活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第二,就业领域新,从就业范围来说,新就业的领域更加广阔而新颖,打破了传统就业的边界,集中在电商、分享经济、网络社群等领域。第三,技术手段新,从消费者与服务者角度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在快捷的支付过程中也是新技术在其中作为支撑。第四,组织方式新,从实现就业的组织角度来说,劳动者不再强烈依靠“单位”等固定组织,网络使劳动市场的供求双方更快地对接,而实现就业的过程中,组织的聚散也更为随意[10]。郝建彬(2017)认为新就业出现了三大变化,分别是组织方式平台化、雇佣方式弹性化、就业边界扩大化与全球化,并且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已经不再适合现阶段的新就业形态的模式,就业内涵需要再定义,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新就业形态[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就业形态的三大共性,一是服务技术升级,新就业是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二是供求双方互动性更强,劳资双方通过信息化技术能随时随地沟通和交流;三是就业模式更加灵活,就业地点、工作时间的界限与传统就业相比都更加模糊,工作形式也更为自由。

三、新就业形态与共享经济的内在逻辑

(一)共享经济为新就业形態提供了平台,二者皆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与发展

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不发达时期共享经济的发展规模较小,以租赁市场业务为主,以中国汽车租赁市场为例,2006年市场规模仅为62万亿元[12]。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共享经济发展的规模巨大。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透露,共享经济在2018年依然是大势所趋,其市场的体量已经十分巨大,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规模将达2300亿美元,2017年中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7亿人,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1亿人左右,提供共享经济服务的经营者也达到了7000万人[13]。即便是这样的市场体量,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仍旧有很大的潜力。比如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在本质上来说是共享经济一种初级形态,出租车与乘客的信息对接是通过“路边招手”的偶然随机方式或者电话约车的方式实现的,无论是匹配效率还是载客次数与网络平台派发出行信息及对接供需双方的方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网络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共享经济的规模化;而新就业的典型形态主要表现为平台就业,而平台就业则依托互联网。网络科技使信息传播速度提升,才能使劳动市场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几乎为零。可见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撑新就业形态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二)共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互为制约交互发展

共享经济的众多平台创造了众多形态的新就业,如网约车平台、共享单车平台、电商平台及由此而产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而随着选择新就业形态就业的群体不断扩张,对共享经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平台的就业机会,均会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同理新就业形态中的“依托互联网而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的高智人群又是共享经济平台的缔造者,这部分人在新就业形态中创造了共享经济平台,间接创造了数量更多、门槛更低、形式更加多样灵活的新就业岗位,例如BAT将持续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新就业形态已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新就业形态是共享经济理论的具体实践与应用

如前文所述,共享经济模式特点“没有把产权的归属大众化,而是把使用权在某个时间段内转移给有相关需求的人,使用权的非长期占有加之互联网的便捷支付功能使共享经济模式的优势得以延续”。共享内涵一方面明确了物品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使用权的不断变更;另一方面揭示了使用权变更的频次越高,共享程度越大。可见,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理论真正把共享精神最大化,而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正是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体现,是共享经济理论在就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及实践结果。产权拥有者的资产通过新就业平台使其共享频次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陡然增高,比如滴滴车主的汽车,Airbnb平台房主的房屋。共享经济另一特征是指信息的共享。信息发布平台的受众规模越大,更新速度越快,获取信息的速度越块、数量越多、成本越低,共享的程度越高。有一部分选择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通过平台信息共享度的提升,使得其自身的特殊价值成为共享信息的对象。例如新就业形态中的“圈客”,利用自己高品质的知识分享、对相关事务的评论而获得网络用户打赏,或者通过自身独特的宣传形成“圈子”,基于价值认同,通过不断的创新分享形式来获得经济报酬。

四、结论

共享经济的理论是新就业形态的实践基础,共享经济的模式也是部分新就业形态得以存在的依托。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离不开共享经济模式,而新就业形态不断的壮大则会把共享经济模式在社会上以最广泛的形式加以运用。任何一方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另一方的壮大繁荣,共享经济与新就业形态和谐共进会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一条有价值的新路。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2015.

[2]人社部.2014-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4-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6]宋逸群,王玉海.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J].教育与研究,2016(9):29-36.

[5]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R].2016.

[7]王亚丽.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共享经济[J].改革与战略.2016(7):87-90+154.

[8]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9):86-91.

[9][10]中国促进就业会.新就业形态[J].中国就业,2017(11):26-27.

[11]郝建彬.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转型中的“新就业”形态[J].中国就业,2017(10):14-15.

[12]搜狐网.全面解读汽车租赁行业市场概况[DB/OL].(2017-12-22)[2018-10-25].http://www.sohu.com/a/212112030_618581.

[13]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R].2018.

[责任编辑:史朴]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