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华
【摘要】本文选取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德性的探讨这一选题,旨在依托于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挖掘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德性的重要价值,通过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启发小学生的“真、善、美”,开发小学生的心智、潜能以及创造力,全面推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德育 传统文化 德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074-02
我国传统文化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与思想情感的一面镜子,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本文基于农村小学,在分析了基于传统文化下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德育目标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建设“德性”的综合实践课程。
一、基于传统文化下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德育目标
基于传统文化下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德育目标包括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两大方面: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被忽略或者被标签化的危机。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当代生活联系起来,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故土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向往,有利于潜移默化地传递真善美的情感,在文化熏陶中逐渐塑造小学生的良好品质。俗语有言:“山水是无字之文章”。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拓展想象力和审美意识,通过体会大自然之美,陶冶性格情操。而传统人文历史资源渗透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集中表现,也是小学生拓展思維视角、增强综合实践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教学资源。
二、以传统文化为理念,建“德性”的综合实践课程
(一)知——建设“求知”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首先要从“求知”出发,认识、体认、了解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层面。“求知”课程的开展要兼顾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以“体验农耕文化、深入农业文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既要加强土地、农具、农业产品等横向方面的知识的教学,又要促进小学生以纵向维度从时间轴上了解农业发展的“昨天、今天以及明天”。学生要对传统文化真正感兴趣就要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之“美”,了解到传统的农耕文化留给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能借此展望未来。
在农村的小学中,学生从小就能够近距离接触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受限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小学生的经验与知识的局限,对于“农耕文化”的认识是片面的,态度甚至是消极的。对此教师立足于地区资源首先组织小学生参观各类农耕工具,记录各类农耕工具的种类与名称,接着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农民进行访问,亲眼观看农具使用的过程,并且亲身试验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最后在观察、访问以及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资料,将“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写农耕工具的档案,分类整体各工具的制造工艺、发展演化以及使用方法等。
(二)情——开设“情感”课堂
综合实践这门课程讲究对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教育,没有情感上的触动、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学生就知识的理解就是肤浅的、片面的,而且难以做到“知行合一”。课程的开展要切合小学生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农耕文化的主题实践课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自行制作农耕工具的档案,有些小组通过图片对比和注释说明的形式整理了打谷机的产生、发展和演化;还有的小组通过卡纸、塑料等材料制作了农具的简易模型,并举行了小型的课外展览。在活动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趣味性和情感的互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小学生对家乡的情感链接淡漠。小学生虽然随地可见山林、田地这些景物,但是却缺少一双善于欣赏的眼睛。对此教师通过开展环境探索的课程,使小学生了解农田的土壤情况,山林的变化以及农业用地的保护与改良方法。农业产品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此教师组织“我最爱的农产品”的活动引导小学生从农产品的种植入手,探索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科普知识了解各种类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从而增强小学生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意——组织“意境”活动
德育的开展要避免模块化、形式化的教学,要实现在不动声色中“随风潜入夜”。因此,在“知”和“情”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组织“意境”活动将德育融入到综合实践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中,使其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陶行知强调“美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教化作用,对此笔者将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部分引入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中,综合开展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的德育课程。
民间艺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元素,例如舞狮、剪纸、舞龙等。教师还组织学生对村里的民间艺人、剧团进行调查访问。以民间音乐为例,民间音乐的内容丰富多样,在歌唱、配乐、舞蹈中都充满了艺术表现力。受我国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性的影响,民间音乐在旋律、风格、节奏等方面千变万化,使用的乐器元素也丰富多彩。安徽花鼓的节奏多变且速度快,而朝鲜族民歌就结构匀称、曲调流畅。民间音乐的配舞中会常会用到手鼓、绸缎、扇子、花灯等道具,这些道具有些是劳作工具,有些是生活用品,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有艳丽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从而形成了艺术上的神秘感和视觉上的感染力。民间音乐的内容还有很高的德育价值,例如结合欣赏粤曲唱段,而且反映了人民对勤劳质朴的美好品质的追求。
除了民间音乐外,民间美术和文学也是极佳的德育素材。民间文学的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充满趣味性。教师在组织小学生在收集本校范围内的民俗故事、阅读家乡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民间文学中所包含的社会生活情景的认识,加强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在对民间文学进行整体和创编时提高其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开发。
民间美术的元素反映在农村的风俗器物中,例如建筑、服饰、装饰品等等。以剪纸为例,剪纸的材料廉价、操作简单、线条简洁、设计灵活、造型夸张,作为一门优秀的民间美术形式,综合运用折、剪、刻、抠、粘、画等多种技法,创造出造型多变、形式多样、颜色多彩、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教师在组织以剪纸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同时传播剪纸艺术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剪纸元素,讲解剪纸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有趣的小故事,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的渗透。
三、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地域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很多地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资源。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充分利用地区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教育者日渐关注的热点。通过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有利于启发小学生的“真、善、美”,开发小学生的心智、潜能以及创造力,全面推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南.《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实践[J].中国标准导报,2012(07):36-37.
[2]陈艳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