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杰弗里·萨默斯
有些书总能出现在“必读书”之类的书单上,而这些书通常有两个特点:年代久远,内容复杂。毕竟,每周热门畅销书一般是通俗易懂的,原因很简单,它们是当下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悠闲读下去。即便是刚上到书店书架上最雄心勃勃的新书,贴上前卫和时尚的标签,也是我们所熟悉的风格和套路。
“必读”书单上的书籍往往不仅是深刻、复杂的文学作品,也常常是历经时间考验而留存下来的老作品,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它们优于99%的已出版书籍。但是其中一些书籍不仅内容复杂而艰深,篇幅也非常非常长。坦率地说,当你开始描述复杂、艰深而又卷帙浩繁的书籍时,你可能会提到俄罗斯文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战争与和平》因为太长而经常以简写本方式出版的时代,毕竟你不需要通读全书来了解内容。然而,你应该阅读这本书。俄罗斯文学长久以来一直是世界文学之树上最粗壮、最有趣的一枝,两个世纪以来源源不断给世界提供了无数杰作。虽然俄罗斯文学“必读”书单包括了大量19世纪的经典,但也有20世纪和21世纪的作品——而且它们都是你真正应该必读的书。
人们往往为哪部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而争论不休,而《卡拉马佐夫兄弟》无疑是入选次数最多的一部。这部小说很复杂吗?没错,在这个关于谋杀和欲望的纵横交错的故事中,有许多线索和微妙的联系,但是……它其实就是一个有关谋杀和欲望的故事。当人们在惊叹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把哲学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时,他们常常忘记了小说本身的趣味。
西方读者经常误解的一件事情是,俄罗斯的过去是如何影响当下的。这个国家许多今天的理念、问题和文化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沙皇和农奴时期。在这部小说中,索罗金讲述了一位特辖军高级军官在未来度过的恐怖而绝望的一天。故事发生在2027年,俄罗斯帝国重新建立了君主制(帝国这个概念能引起当今俄罗斯人的强烈共鸣),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端和疯狂。
《罪与罚》对俄罗斯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剖析,揭示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部传世经典,再次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天赋。小说讲述了一名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的穷大学生,仅仅因为相信宿命而犯下谋杀罪,后又由于愧疚和悔恨而慢慢变疯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自己的敏锐观察,挖掘出俄罗斯人凶残本性的由来。一个多世纪后,这部小说仍给人以强烈震撼。
奥尔加·格鲁辛的这部小说没有像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那样受到世人关注,但它描绘出的反乌托邦独裁体制下的生活同样令人恐惧。主人公苏哈诺夫曾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艺术之星,但为了生存下去,他放弃了自己的抱负。1985年,他已是一个谨小慎微、苟延残喘的老人,一个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的躯壳,一个幽灵般的存在。他不记得任何人的名字,因为这早已无关紧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的這段开篇语总是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托尔斯泰这部讲述三对年轻人在爱情与政治上陷入纠葛的小说历久弥新,永不过时。这一部分归因于小说反映社会变迁的普遍主题,另一部分则归因于小说对人物内心的精准把握。不管哪一部分原因吸引了你,这部内容深邃、语言精妙的小说都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夜深时分》是一部杰出的黑色幽默作品,深刻揭示了后苏联时期莫斯科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和无助。安娜·安德里阿诺夫娜没有稳定的工作,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命运拼死抗争,但打架斗殴的儿子、私生活混乱的女儿、身患重疾的母亲,都让她身心疲惫,无力回天。安娜死后,她在每天夜深人静时写的日记被发现,她的心路历程展现在读者眼前。
如果不提及托尔斯泰的这部杰作,你就无法真正谈论俄罗斯文学。当代读者可能不知道,这部小说的出版曾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爆炸性事件。这部实验性作品打破了许多先前关于什么是小说、小说应该怎样写的陈规。你可能以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以及之后,是一部平庸之作,但是你完全错了。事实上,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创新作品,影响了后世的几乎每一本小说。
如果你认为俄罗斯文学都是19世纪的经典模式,那你的视界就太狭隘了。在托尔斯泰娅史诗般的科幻小说《斯莱尼克斯》中,“核爆炸”摧毁了地球的生态系统,莫斯科成了一片荒原,少数幸存者开始变异,而老人则不再衰老,只有他们还记得爆炸之前的世界,不停地哀叹逝去的文明。这是一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作品,不仅阐明了俄罗斯人如何展望未来,也反映了他们如何看待现在。
《伊凡·伊里奇之死》篇幅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十页,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远高于许多皇皇巨著。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给总理斯蒂芬·哈珀开列的101本图书清单中,第一本就是《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深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法官伊凡·伊里奇从患病到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把他所遭受的肉体痛苦和精神迷惘展现在每位必将面对死亡的读者面前。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如果你想了解俄罗斯文化,《死魂灵》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小说讲的是沙皇时代晚期,假扮成官员的乞乞科夫到处招摇撞骗,想通过从地主那里低价收购的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俄国的地主将农奴称作“魂灵”)来套取大笔押金的故事。果戈理在一系列黑色幽默的场景中勾画了俄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动,敏锐地预感到了俄国农奴制必然走向终结的命运。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一点是,布尔加科夫是在明知自己可能会因为写这本书而被捕并被处决的情况下坚持创作的。他曾在恐惧与绝望中将写了近一半的手稿付之一炬,但之后又重新拿起了笔。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莫斯科》杂志在作者去世26年后才开始连载小说的删节本。在那种人人自危的创作环境下,极具滑稽色彩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无疑是一部天才作品。
像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一样,屠格涅夫的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俄罗斯时代的变迁,以及父亲和儿子之间日益扩大的代际鸿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在俄国出现。他们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崇尚自然和科学,与传统道德和宗教思想格格不入。小说通过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来彰显两个阶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碰撞,并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引入了虚无主义的概念。
这部长篇诗体小说其实就是一首诗,一首情节曲折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通过一个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生活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巨变。虽然复杂的诗体格式可能一开始会让读者望而却步,但普希金却巧妙地用一行行诗句演绎了一个“多余人”形象。如果你不被诗体的格式吓倒,一页页读下去,你很快就会忘记它的形式,深深被故事吸引。
与大多数帝国一样,俄罗斯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但俄罗斯文学主要来自占人口比例最大的俄罗斯民族。仅就这一点来说,这部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史诗般的作品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必读书。小说讲述的是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后来的革命中,浴血奋战,英勇抗争的故事,肖洛霍夫“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这部小说是对19世纪俄罗斯贵族走向没落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生活在圣彼得堡的贵族青年奥勃洛莫夫为人正直、善良,且受过良好教育,但他丝毫没有年轻人本该有的朝气和活力,无心做任何事情,整日躺在沙发上,靠幻想来打发时光,过着死水一般的生活,即使是爱情也无法唤起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说把这个行尸走肉般的“多余人”形象刻画到极致,文学作品中再无出其右者。
这本书的基本情节想必每个人都有所了解,即使在今天,它仍然经常被视为色情小说,至少是一部道德沦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患有恋童癖的中年男子亨伯特迷恋上了女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而无法自拔,做出种种离经叛道、违背伦常举动的故事,显示了俄罗斯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看法。因为小说中的故事很容易被想象在现实中发生,所以它既让一些人产生共鸣,又激怒了不少人。
这是一部戏剧而非一部小说,但是仅仅阅读剧本你就能产生和观看舞台表演一样的体验。退休教授带着年轻漂亮的第二任妻子回到农庄,视教授为偶像,20多年来辛勤经营农庄的万尼亚舅舅,得以接触这个他一直供养的姐夫,并最终认清了教授虚伪、自私的真实面目。乍一看,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甚至就是一出肥皂剧,然而作品令人深思的结局解释了这部戏剧为何至今仍常演不衰。
站在今天的高度来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905年俄国革命虽未取得成功,但它确实迫使沙皇在几个问题上做出了妥协,从而加速了帝国从衰弱走向灭亡的进程。作为坚定的革命支持派,高尔基将笔触伸向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虽然他并不清楚革命将把俄罗斯引向何方——因为那个时候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
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地方在于,这部小说同时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一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俄罗斯革命的感知和观察。帕斯捷尔纳克以敏锐的洞察力客观地描绘了1917年俄国革命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即使在今天看来,《日瓦戈医生》也仍是一部构思巧妙的优秀作品,把一个变幻无常、艰难困苦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