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峰 张建秋 席云
摘 要:在新时代,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不断进行政策、制度创新,合理规划城乡布局,消解城乡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043-02
现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加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的必由路径。因此,积极推进新时代城乡经济一体化理应成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关键。
一、新时代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
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仍然显著呈现二元经济结构态势,城乡发展失衡比较严重,城乡经济地位不平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反差、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关乎民众生活质量的诸多硬软件方面的差距严重阻碍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导致乡村的高素质人员及大量资金汇入城市经济发展,而城市固有的人才、技术、资金仍然倾向于为城市经济发展锦上添花,从而致使现阶段城乡经济发展方面的失衡度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一)城乡经济在资本、人才等要素投入方面的失衡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几代人的共同夙愿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实现工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级政府及民间人才普遍热衷于城市工业发展,无论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或人才引进等均偏重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致使乡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最大的反差是,我国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或接近部分发达国家水平,而广大乡村地区仍然存在大量需要“精准扶贫”的村庄。此外,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投入以及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障等方面长期落后于城市,使得广大乡村居民长期不能和城市居民一起平等地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这种现状进一步阻碍了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乡村地区的流入,加大了城乡经济发展方面的剪刀差。近年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与同期城市相同或相近方面的投资力度相比差距巨大,使得乡村在道路交通、电力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建设和综合改造等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这种现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阻碍了乡村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建构,减缓了乡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挫伤了农民发展乡村经济的积极性,加速了乡村优势要素资源汇流于城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环发达城市的乡村贫困带。
(二)城乡各类社会保障的失衡现状
虽然经过一定程度的户籍制度改革之后众多省份已经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字面差别,但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的户籍制度对于“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还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界定。由于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加之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对于乡村地区投入不足,导致广大乡村居民在各类社会保障和文教卫生等方面相较于城市居民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关乎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高低的各类福利待遇的差异,大大降低了乡村地区对于各类人才的吸引度,从而进一步促使乡村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青壮年居民加速涌向城市,使得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空心化、老龄化。
(三)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城乡经济一体化需要城市和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但长期以来乡村经济发展不仅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加盟,而且现有人才和青壮年劳力也呈现加速流失的态势,加之乡村资本也有投向城市的逆流,导致乡村经济发展的人财物空心化问题严重。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某些制度性、政策性障碍尚未完全扫除,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模式的构建。因为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效益偏低,而且回报周期较长,同时农产品进口成本的长期走低,导致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也相应处于较低水平,使得众多乡村居民产生“在家务农不如进城打工”的思想,再加上人们“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这就直接导致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缺乏足够的内生动力。
(四)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且农业生产长期倾向于粗放经营,不仅生产效率普遍低下,而且各类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國广大乡村地区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国家也注重将优势资源投向城市经济,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较,城乡经济发展差别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再者,虽然乡村各种产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投入不足,乡村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而城市经济更倾向于发展高科技产业。
二、新时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协调的均衡性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拥有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乡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依托于城市所拥有的科技创新优势来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1.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依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乡村必须因地制宜地依托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例如,在拥有连片性大面积可耕地的乡村地区,要充分利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农业生产,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如,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等不适合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的地方,要依托于农业科技创新,开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可以使用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种植经济类农产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增产增收。
2.推广创新性农业技术,切实提高农业产出
随着新一代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现代交通的便捷和网络的无处不在,已经使得新一代农民成为开放的农民,他们渴望并乐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努力培养一大批懂技术、留得住的现代农民,为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而扎实的基础。
3.打造乡村农场经济,提升乡村经济的综合实力
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同时也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注重打造乡村现代产业。例如,现阶段,广大乡村地区要注重发展农场经济,可以从家庭农场逐步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农场托拉斯,从而形成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使得珍贵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其最大效益。
(二)以政策、制度创新为依托,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多年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从政策、制度层面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城乡的区别对待。换句话来说,城乡居民不能平等地分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红利。新时代,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城乡差别也应该适时通过制度创新使之逐步缩小,乃至消失。
1.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促使城乡居民拥有现实的平等地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显著提升,但现阶段仍有为数不少的乡村居民在潜意识中仍然认为其社会地位低于城市居民,这种思想观念也是导致“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时代,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并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城乡居民拥有现实的平等地位。
2.完善有关政策,促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各类社会保障
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所享有的各类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性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建国至今,我国的乡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饮水思源,在新时代,我国的城市也应该很好地反哺乡村,因此,应该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制订或修订时,要以促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各类社会保障为基本前提。
3.完善有关政策,保障城乡居民合法雙向自由迁徙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之一就是城乡居民合法双向自由迁徙。乡村居民通过在城市购房、工作、投亲等方式转变为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居民是否也能通过类似的方式定居乡村呢?这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国家有必要尽快出台或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城乡居民相互迁徙的权利和自由,并充分保障其在迁徙过程中应有的权益,从而为早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保驾护航。
(三)合理规划城乡布局,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为有效解决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和乡村地区人口锐减导致的空心化问题,应该统筹优化城乡各类资源,使其更趋布局合理化。
1.逐步完善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制、机制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的调查研究,逐步完善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制、机制建设。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要经常深入乡村居民,了解群众的诉求,进而制定出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能彰显政府人文关怀、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良性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方案,造福一方百姓。
2.合理规划城乡布局要彰显城乡特色,突出城乡优势互补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全方位地实现乡村地区的整体性城镇化转变,而是要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城乡之间的有机融合性发展,在保留城乡各自基本功能和特性的基础上,凸显两者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性,进而实现白天在广袤的农田中操控大型农业机械,夜晚在城里的高端会所里畅享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