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1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全国推行后,作为“四大检察”的“新宠儿”,检察公益诉讼无疑已成为检察新闻的“新矿”“金矿”,自然也成为驻站记者采写检察新闻的重点。近两年来,我挖掘的50余篇公益诉讼检察新闻在检察日报刊发后,有效宣传了浙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成绩,提升了公益诉讼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今年初,浙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被评为2018年度“浙江省民生获得感示范工程”,浙江省检察院领导和有关处室人员对我说:“你功不可没啊!”我回答:“说来惭愧,我只是一个‘矿工’,一个还算勤劳的‘矿工’。”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说过,检察机关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机关,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机关。这对检察新闻记者来说,既要讲政治,又要懂新闻,更要熟悉检察业务,才能挖掘好检察新闻的“富矿”。
目前,我国检察公益诉讼总的基调是积极稳妥推进,主要涉及法律规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国有财产领域、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和英烈权益保护领域等五大领域。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确定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都有一个“等”字,检察机关同时审慎开展“等”外领域公益诉讼的探索实践,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依法行政,推进社会治理。为了全面了解、熟悉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我一方面自学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主动与业务部门对接,和他们一起“下矿井”,及时加入了“浙江民行与公益诉讼微信群”,并添加部分院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为微信好友,积极主动地向他们学习业务知识,同时也便于掌握一手的新闻线索,掌握“矿脉”。两年来,我率先报道的浙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经验、典型案例,包括N个全国首例、全省首例……大部分是业务部门检察官第一时间报的料。
记得去年1月22日,浙江省义乌市检察院民行部门检察官在群里说起前几天自己出庭公诉一起刑事案件,引起了我的注意:民行检察官为何当起公诉人?于是,进一步采访,了解到该院在全国率先实施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检并行”办案模式,目的是为了强力助推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采写的消息稿次日在检察日报一版头条刊发后,引来了全国各地不少同行前去义乌市检察院学习考察。此后,我又将该院的这一探索做法以答记者问的方式,大篇幅深度报道,发表在《人民检察》上,引起了最高检有关领导的关注。
新闻老前辈、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曾经说过:“新闻采访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对公益诉讼检察新闻的挖掘也是如此。
安吉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科学论断的发祥地。去年夏天,我随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赵信到安吉采写检察机关践行“两山”重要科学论断、服务绿色发展的工作经验。在安吉县检察院办公室,我们听着办案人员讲述一起当地村民毁山林种白茶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又翻阅了案卷,对案情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不过,赵总还是决定到现场去看看。
当我们累得满头冒汗,走过山路,看到眼前一片已经被逐渐复绿的山林时,我们对当地检察机关办理这起公益诉讼案件取得的效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稿件在检察日报一版刊发后,安吉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在微信上对我说:“你们鲜活的报道让我再次回到了现场!”
近两年来,为了挖掘鲜活的公益诉讼检察新闻,我一次次地出现在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第一线,现场感受到浙江检察机关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新闻作品“带着土气、冒着热气”。
在近两年的公益诉讼检察新闻采写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采写新闻报道不仅要眼到心到,更要深思细问,善于总结提炼,不断提高“矿石”成色,努力将初级“矿石”精加工、提纯为优质产品。
今年6月5日是第48个“世界环境日”。半个多月前,我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采访时,得知今年全球的主场活动放在浙江杭州,活动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当时,我就萌发了采写浙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参与治理大气的念头,却苦于缺乏系统的经验材料。随后,我通过微信群向全省公益诉讼部门征集相关线索、材料。经过对征集到的零碎“粗矿石”进行提炼,结合平时自己掌握的情况,我最终在6月4日中午写成通讯稿《保卫蓝天,我们都是行动者——浙江:公益诉讼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6月5日检察日报一版刊发后,得到了浙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部门的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这篇报道总结、提炼到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作为浙江代表团的检察新闻联络官,在浙江团媒体开放日活动的头天晚上,准备一份检察公益诉讼方面的新闻通稿。我根据平时掌握的素材,总结提炼出2018年浙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五大亮点,并辅之以具体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这份通稿宣传效果不错,不仅检察日报及时刊发,新华社、人民网、法制日报、中新社等30多家媒体也都采用了。
今年以来,浙江检察机关根据最高检部署,开展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落实情况“回头看”。我也对公益诉讼新闻宣传进行了一次“回头看”,检视既往公益诉讼宣传报道的不足和短板,学习吸收同仁的采写经验,不断提升宣传效果。至6月上旬,今年我已在检察日报发表公益诉讼稿件20余篇,比去年同期翻倍,而且多在显要位置。
成效值得欣慰,同时我也由衷地认识到,公益诉讼固然是检察新闻的“富矿”,但是,“好新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记者在脚力的到达、眼力的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脑力的筛选和笔力的升华,不断深挖发掘,进行“可持续性开采”,让优质的公益诉讼检察新闻产品持续飞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