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视角发掘检察好故事

2019-03-26 13:30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检察人员检察工作检察官

柔软的故事,总能直击人心。在笔者看来,检察新闻“富矿”不仅蕴含丰富、动态化、体量充足的崭新资讯,同时也盛产让读者喜爱的好故事。该如何在丰富多彩的检察新闻素材中发掘出更多检察好故事?笔者试加以论述,求教于读者诸君。

案例视角:独具慧眼“挑”故事

每一起案例,都可能是一则精彩的法治故事。

司法机关办案的过程,是依法推进的“破解谜团”活动,是向着客观真实既无限靠近、又永远无法完全到达的逐步呈现法律真实的过程。这一特点本身,便赋予了每一起案例以不确定性,同时也产生了从不同角度展现案例的可能性。

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一起起案例,往往具有凸显社会矛盾,情、理、法交融,主人公明确、情节曲折,人物行为处于是与非、罪与非罪之间不易辨析等特点。然而,检察机关日常办理的案件也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该如何在众多的案例故事中“挑选”出有价值的“好故事”?并用较为恰当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读者?

在笔者看来,有几个小原则,即“情切、事新、理真”可以遵循:

第一,“情切”,即案例细节触动人心,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案例。以2018年7月27日发表在检察日报的《精准救助,检察官千里护送小姐妹》为例。文章开头,是一个特写对话镜头。“今天在学校开心吗,老师讲的能听懂不,在伯伯家住得习惯吗?”四川省自贡市检察院控申处处长刘艳轻声地问小女孩。可小女孩就是不开口,机械地写着作业。突然,刘艳发现她右手腕动脉处有几道鲜红的印迹,情急之下她一把抓过小女孩的手检查。小女孩把手挣脱回去哭了出来,刘艳拉过她抱着安抚……终于,孩子哭着说:“我好想爸爸妈妈!伤心得想死,所以模仿电视里自杀的情节用红笔在手腕上画……”

其实,最初接到来自业务部门的这一案例线索时,笔者内心是有些担忧的。毕竟这是发生在2017年的一起救助案例,时效性相对较弱。然而在与办案检察官的深入交流中,这一打开孩子“心扉”的细节,深深触动了记者。而后,再结合千里护送孩子们送到监护人身边、联合社会力量对小姐妹提供长效救助等内容,记者就有了写作的底气。文中白描展示的检察官对未成年被救助人的情真意切,也引起读者共鸣,最终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事新”,即不仅时效性强,而且能凸显检察工作的最新动态、富有创新性的案例。以2018年5月28日发表在检察日报的通讯《“一定要帮帮这孩子”——北京检察机关首例以最高限额救助的国家司法救助案件背后的故事》为例,这起案例最大的特点从副标题的“首例”便可窥一斑。笔者抓住救助27万余元、检察官实地走访后无争议救助女童、多部门合力救助等内容,写出了不同于一般案例事故的创新之处。加之采访扎实、可信度较高,该稿被编辑部刊发在当天头版显著位置,取得较好宣传效果。

第三,“理真”,是指在关注司法实践难点、立法不足等方面富有启发性、发人思考的案例。以2012年9月24日检察日报刊发的《“绝当”后,该不该收综合费——全国人大代表与民行检察官等认为,典当行业亟待立法规范》为例。这是一起民事抗诉案件,因民间典当纠纷引发的案件,在情理法冲突方面并不突出、在创新性方面也不具有优势。因此,笔者最终选择“抗点”,即本案的焦点问题——绝当后,应否继续向典当者征收“管理费”作为核心关注点。该稿件在检察日报《声音周刊》封面发表,同时配发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撰写的《建议及早出台“典当法”》,增强了冲击力、提升了关注度,获广泛转载。

这一点在笔者发表在2017年11月25日检察日报一版的《红黄蓝幼儿园涉虐童如何破解“取证难、处罚轻”难题》中也有突出体现。当各家掌握的案例事实相似度较高时,要从专业化的角度独辟蹊径、理性思考,以相对独特的方式关注案例。

还有一点需特别提及,对于各级检察机关发布的典型案例,记者可以按照新闻规律、用“新闻眼”发现类案中的“特别之案”。对于适合“挖潜”的案例,用心的记者应在各家同步报道的同时,给予更多投入、更详尽的呈现。延伸一步讲,一些案例还可以成为影视文学进一步创作的素材来源,如《人民的名义》《因法之名》等作品中均可看到真实检察案例的影子。

报告视角:在变化中“挖”故事

采访中能获得检察机关、检察官主动提供的检察案例故事固然幸运。然而,供需之间总有一定的空间。当媒体想主动发掘独家“检察好故事”时怎么办?当“被提供”的案例不能完全满足报道需求时怎么办?

笔者不揣冒昧,提供一个“按图索骥”法。即从各级检察机关每年向人大所作的工作报告出发,特别是最高检每年在全国两会上向全国人大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出发,可以去寻觅其中蕴含的检察好故事线索。

例如,在2019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中便蕴含着丰富的案例、创新事例、改革故事等。一方面,报告对去年全国检察工作的重大变化、亮点工作的回顾,全面提供了“最具代表性”的检察好故事,突出体现在很多案例的首次披露、数据的首次公开等方面。另一方面,报告本身的变化,也在提供着另类的检察好故事,如首次将下降的数据如实公开、结构的变化、新增“金句”等。如2019年3月13日检察日报刊发记者姜洪采写的《下降的数据也要向代表汇报——解读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的“数字语言”》便是从报告中发现故事的范例之一。

从报告中,也可以看出未来一年全国检察工作的着力点。仅以2019年报告中“稳进”部分的表述为例,其中描述的扫黑除恶、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产权平等保护、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维护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等领域,均可以成为寻找2019年检察好故事的指向标。

可能有年轻的朋友会问,报告该何处找?建议从各级检察机关的官方网站查找最权威的版本。在最高检官网的首页“工作信息”中,可以找到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历年来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文本。

民生视角:结合社会关注“找”故事

好的检察故事,往往与民生密切相关。

在非典型案例报道,特别是在日常检察工作报道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找到契合主题的好故事?

笔者以2018年7月3日发表在检察日报的《山西右玉:“右玉精神”在检察官中代代传承》为例。其实,在各类报道中,对“右玉精神”的诠释并不鲜见。采访中,如何从检察工作视角来诠释“右玉精神”,便成了笔者一直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采访右玉县检察院一位从检30多年的副检察长时,他随口提起该院恢复重建后,办理的第一起案件就是针对滥砍滥伐行为的。这一点启发了笔者。于是,结合该院上世纪办理的这一案例,以及该院2017年以来开展的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笔者找到了文章主题。用老检察人的从业故事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的案例故事相互呼应,逐步阐述该院几十年来对环境保护理念的薪火相传。

此次探索给笔者的两点启发是:检察官本身也是社会人,对民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民生检察故事可以通过与检察官“深聊”获得;各项检察工作与民生均有一定相关度,用民生视角、民生眼光,从检察新闻创作的角度来理解检察工作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往往能找到民生检察故事。

当然,在寻找民生检察故事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公众关切、民生需求、社会关注,对食药安全、环境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与民生相关度高的工作,要特别关注、重点挖掘;对于当前社会关注度不高的业务领域,要注重以小见大,从民生视角切入,发掘、宣传好民生检察故事。

人物视角:检察官都“藏”着故事

所有的检察工作,都是检察人员做的;同理,所有的检察好故事,一定都发生在检察人员身边。

从检察人员入手发掘检察好故事,大体有两个方向。其一,检察人员本身的从业经历,工作中、生活中遭遇的曲折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心路历程。如笔者采写过的潘志荣、杜亚起、林志梅等优秀检察官,他们自身的从业经历便值得大书特书,其中又蕴含着许多细节丰富、生动感人的案例故事。从采写角度讲,此类故事容易叙述、可操作性强。

其二,在从检经历丰富的检察官记忆中,总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待发掘。检察人员自己办过的案例、经历过的重大变革等,均能成为检察好故事的来源。以笔者在2018年6月25日检察日报发表的通讯稿《毒品“上家”不明,可能存在重大漏犯——河南:依法追诉5名重大毒品犯罪案件漏犯》为例。其实,笔者最初接到的采访任务,是报道另一起案件,因故未能如期进行。在没有明确的方向之际,笔者坚信“好故事一定藏在检察官身上”,便和河南省检察院公诉三处的多位公诉人一一沟通,倾听他们感触深的案例故事。很快,笔者便找到了这一案例,进而采访了公安机关相关负责人,从“双赢多赢共赢”的角度写作了该报道,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检察人员不仅仅局限于员额检察官,也包括从事检察辅助工作的各类检察人员。比如最高检机关的内设机构改革,笔者曾写作2019年1月5日发表在检察日报上的《“重塑性”变革是如何出炉的——最高检机关内设机构改革侧记》。该通讯中的故事内容,主体来自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

发掘旨在创作。如何生产更多更好的检察好故事新闻产品,是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课题。2018年4月,最高检检察长张军到检察日报社调研时表示,要注意案件报道的社会效果,以多赢共赢的宣传实效,促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努力实现报道一案、警示一片、教育社会面的良好效果。这为检察好故事的新闻生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远的目标追求。

猜你喜欢
检察人员检察工作检察官
关于检察人员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
“检察官让我重获自由”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对检察人员错案追究责任制的几点思考
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后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检察文化与检察工作协调发展规律
浅谈检察人员的心理健康与调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对基层检察工作与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