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伦
从教育装备的角度研究学习空间,其具有4个自由度:知识中心自由度、学习者中心自由度、共同体中心自由度、评价中心自由度。本文重点讨论学习者中心自由度的特点与实现。
在教育教学中,学习者就是学生,学习者中心则是强调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中,学生将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文化素养等带到学习空间,并在其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习者中心应充分体现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人与自己”和“自主发展”维度的要求。
表1是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人才“核心素养”要求,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提炼出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
表1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表1(续)
学习者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自主性则是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从表1可见,世界各国对“人与自己”的理解上是存在差异的,分别提出了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情感能力、自我管理、思维能力等要求,但出现最多的是学会学习。其实,对其他能力的要求也是围绕学生学会学习问题展开的,学会学习在本质上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去学习,而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情感能力、自我管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在学校中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脱离教师和同学、没有环境和条件的“闭关”或冥想行为。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所以在厘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时首先应该建立自主学习的概念。人们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而且深入,从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界就开始了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研究高峰,并逐渐形成了多种学派。各个学派对学生自主学习赋予了不同的概念和意义,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各个学派的观点,本文根据周炎根、桑青松的《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研究综述》一文提供的资料将其归纳整理成表2的形式。
表2 自主学习学派观点[1]
对表2的内容进行对比、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自主学习的概念做出界定,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角度分析,自主学习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
(2)从各个学派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都强调了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或内部因素(或称内因),但是应该注意到外部环境(或称外因)与学习者自觉意识之间发生的关系。
(3)从各个学派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描述中还可以看出,所谓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非都是个体的自主性,还包括了群体的自主性(如:操作主义、信息加工、社会认知以及自主意志各学派)。学生自主学习的群体性是指学生在脱离教育者(教师)的环境下由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学习的情况。在这一点上,与表1呈现的团队合作素养要求是保持一致的。
(4)在对自主学习的过程描述中,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2个具体内容都是被各个学派关注最多的。自我监控是对自己学习动机、学习对象、学习策略、学习情绪等进行监督控制的能力,自我评价则是对自己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5)自主学习的表现,即如何从一个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判断出他是否在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各个学派观点的描述中都没有体现。它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研究自主学习理论时除了必须能够提出自主学习与非自主学习各自的本质特征外,还应该能够明显地区分它们,以使教育者顺利地指导被教育者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人们公认社会认知主义代表人物齐莫曼(B.J. Zimmerman)对此做出的贡献最为显著。齐莫曼认为,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为自主学习主要依据是看在动机、方法、时间、行为表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环境以及社会性这6方面是否能够由自己做出选择或控制,如果能够做到就是充分自主的[2]。此处特别将行为表现考查的内容放在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标注上,是想强调这其实是自主学习外在特征的判断内容。
(7)仔细分析将会发现,齐莫曼的理论也在逻辑上出现了问题。齐莫曼学派认为“从本质上讲,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2],而这涉及动机以及学习动机的概念。百度百科定义:“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3]《教育大辞典》对动机的定义为:“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动的内部唤醒状态。”[4]同时,《教育大辞典》中对学习动机的定义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能直接激起、调节、维持或停止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4]可见,无论是动机还是学习动机,它们肯定都是人的内部动力或自我激发,于是无论自主学习动机还是非自主学习动机,由于它们都是内部动力或自我激发的,所以强调“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就在逻辑上不能自洽了。
本文在此指出上述学派自主学习理论存在的缺陷并非是要否定这些学说,而是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引起人们的注意: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虽然内部因素很重要,但对自主学习外在行为表现的研究以及对形成自主学习行为的外在因素的研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过分强调内部因素或过分强调外部因素都是不恰当的。
研究自主学习理论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引导学习者去采取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就提出了2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外部监控;第二,如何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出外部评价。下面是根据齐莫曼自主学习研究框架(见表3)的6个方面对应的考查外部监控与外部评价的实现。
表3 齐莫曼自主学习研究框架[2]
仿照齐莫曼自主学习研究框架的结构,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外在条件提出要求并开列在表4中。
表4 自主学习外在条件表现
表4(续)
通过对表4呈现内容的分析以及对比目前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看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模式(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媒体以及学习评价等都是由课程标准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所规定的,整个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控制的机会很少,自主性在此基本上无法体现。
(2)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应培养与提高的一种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自主化的。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是今后面对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基本能力。学生从在校学习时期起就应该开始努力培养与提高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3)建立与形成中小学学习空间学习者中心的目的,是为培养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
(4)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提高是非常积极有效的,应该在学习空间学习者中心的建立中充分考虑提供这些方面的环境与条件。
(5)作为教育装备的中小学学习空间学习者中心自由度设计必须考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合作学习等重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学习空间学习者中心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其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提高作用的有效性。而学生在校学习又是一个几乎完全非自主的学习条件与环境,所以如何构建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训练的校园环境,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就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
图1为英国中小学校园学习空间设计示意图,图2则是美国中小学校园学习空间设计示意图。从图1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活动面积要远大于教学区面积,小组工作区、小组讨论区、资料存储区都为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与群体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教师在邻近的教师备课室内等候学生的资讯和求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图2中的学生团队活动区、小憩区、讨论室、学生工作站、图书馆、小组学习区等也都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应条件的设计。“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10月赴伦敦进行了英国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实地考察,在哥本哈根小学(Copenhagen Primary School)教室楼中的公共区域设置了一些叫作“Peace”的房间,房间很小,仅能容纳1~2个人,用于学生在这里独处,调整心理或做祷告。
图1 英国中小学学习空间设计[5]
图2 美国中小学学习空间设计[6]
图3是英国小学校园建设标准《建筑公告99》中的一幅设计图,笔者在图3中做了标注,其中标注1为学生小组活动室,标注2为学生信息技术小组活动室。图4是英国中学校园建设标准《建筑公告98》中的一幅设计图,笔者在图4中也做了标注,其中标注1为学生小组活动室,标注2为学生音乐小组活动室。在这些设计中都为学生在学校内的自主学习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创造了一些条件。
图3 英国小学校园建设标准中学习者中心设计[7]
图4 英国中学校园建设标准中学习者中心设计[8]
在我国《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的第5章(第5.2节至第5.18节)对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类型做了规定,其中第5.14节为学生活动室。但在对学生活动室的具体解释中则规定“5.14.1学生活动室供学生兴趣小组使用。各小组宜在相关的专用教室中开展活动,各活动室仅作为服务、管理工作和储藏用。”所以该学生活动室并非用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只是“作为服务、管理工作和储藏用”,学生的兴趣小组活动仍在专用教室中进行。相比之下,我国在中小学校校园建设标准的规定中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空间或者说是反映学习者中心自由度的设计缺少考虑,这是在今后进行改进时必须给予充分考虑的重要问题。